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纳米金@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构建及乳腺癌可视化诊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07:37
【摘要】: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构建多功能纳米探针,对于实现乳腺癌的安全高效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纳米金和金属有机框架(MOF)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磁光响应特性,成为多功能纳米探针的候选材料。本学位论文以“纳米金@MOF复合纳米材料制备”为出发点,构建了ZD2修饰的金纳米星@MOF(AuNS@MOF-ZD2)纳米探针和阿霉素(DOX)搭载的金纳米团簇@MOF(AuNCs@MOF-DOX)纳米探针,重点研究了纳米探针对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MRI)/光热治疗(PTT)以及光动力治疗(PDT)/化疗性能。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具有特异性靶向三阴乳腺癌(TNBC)的AuNS@MOF-ZD2核壳结构MRI/PTT双功能纳米探针。结果表明,AuNS@MOF-ZD2纳米探针具有完美的核壳结构以及优异的T_1-加权MRI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MR纵向弛豫效率为1.2039 mM~(-1)s~(-1),光热转换效率高达40.5%;在808 nm激光辐照下,实现了对TNBC荷瘤裸鼠的靶向PTT和MRI。而且,AuNS@MOF-ZD2纳米探针能特异性靶向TNBC细胞(MDA-MB-231),但对其它亚型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468、MCF-7)无靶向性。(2)构建了具有pH响应特性的AuNCs@MOF-DOX复合结构PDT/化疗双功能纳米探针。结果表明,AuNCs@MOF-DOX纳米探针具有优异的PDT性能以及pH响应的DOX释放特性,在670 nm激光辐照下,AuNCs产生活性氧具有PDT性能;在弱酸条件下,MOF结构发生坍塌促进DOX的释放,释放率高达93.4%。而且,AuNCs@MOF-DOX纳米探针在PDT/化疗联合作用下,4T1荷瘤裸鼠的肿瘤抑制率高达90.1%。
【图文】:

光热,光热转换效率,无机纳米材料


图 1-1 光热剂的分类[21]来,许多研究者们将具有更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无机纳米材料应用于癌通过构建复合纳米粒子实现增强的治疗和诊疗。Lin 等人根据金纳米质,在其外面包覆 CuS 制备出了 RGD 肽修饰的 HCuS@Cu2S@Au 多

示意图,纳米探针,多模态,成像


图 1-1 光热剂的分类[21]多研究者们将具有更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无机纳米材料应用建复合纳米粒子实现增强的治疗和诊疗。Lin 等人根据金其外面包覆 CuS 制备出了 RGD 肽修饰的 HCuS@Cu2S@A对 U87 细胞(脑胶质瘤细胞)的靶向 PA 成像和 PTT[31]。也是最近用于 PTT 领域的研究热点。Wang 等人基于 TiO2,制备出具有中空结构的 TiO2(H-TiO2)进行复合纳米体e2O3)纳米颗粒装封至中空 TiO2中,,构建出 Fe@γ-Fe2O3@光热效果,而且还同时实现了 MRI 和 PA 成像功能,成为剂[32],如图 1-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7.9;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倩;金红艳;何为;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乳腺癌组织微小RNA-218-5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年12期

2 高嘉悦;;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9年02期

3 石乐娟;贾小婷;罗利云;柳柏林;郑国沛;;LncRNA RP11-316M1.12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J];中国医师杂志;2018年11期

4 陆进;张磊;俞鹏;陶恒;陈云帆;;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5 郭奕阳;朱彩虹;郭秀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新型药物[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6 闫东;;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年06期

7 张青;甘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8年01期

8 张斌;梁爱玲;刘勇军;;外泌体在乳腺癌中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年02期

9 张国强;刘增艳;王晓红;杨振林;;血清微小RNA-409-3p表达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8年04期

10 王晨飞;胡浩霖;吕建鑫;张亚男;;乳腺癌侵袭相关分子的研究热点[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明;黄剑浜;肖杨;郑海荣;;利用高频超声刺激探究乳腺癌细胞侵袭性[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杨永长;黄文芳;刘华;肖代雯;姜伟;;乳腺癌细胞核差异蛋白筛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戴建建;章静茹;陈峰;马道新;纪春岩;;EGFR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6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闫洁;我学者发现乳腺癌侵袭转移新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张梦然;妊娠34周以上可降低乳腺癌风险[N];科技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王广兆;最“毒”乳腺癌开启精准治疗时代[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建影;乳腺癌确诊后应先做分型[N];健康报;2019年

5 记者 张梦然;转移乳腺癌细胞休眠不死之谜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大数据算法在诸多领域“弄潮”[N];科技日报;2017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宋莉萍;长期喝蜂王浆会致癌?[N];南方日报;2017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9 ;专家发现抑制DNA修补可杀死乳腺癌细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记者 毛磊;乳腺癌干细胞被美专家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兆伟;CHES1通过调节ERα活性影响乳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陈为龙;CCL20对三阴性乳腺癌化疗疗效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朱勇;长非编码RNA Linc00460促进乳腺癌进程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许晶;上皮间充质转化诱导的PAI-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5 张建;L1CAM促进乳腺癌恶性进展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6 蔡琳琳;柴桂龙牡汤改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对MCF-7细胞株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7 赵建华;MRI动态增强联合钼靶在乳腺癌早期诊治临床路径中的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8 李俊堂;miR-568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内外转移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9 张懿敏;葡萄糖对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及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D];武汉大学;2015年

10 周云;长链非编码基因HOTAIR对乳腺癌放射抵抗性的调控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妮;玉郎伞多糖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张玉琴;TrKB、MAGE-A4、A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刘云风;大黄酸衍生物4F调控Rac1蛋白表达及诱导乳腺癌细胞非凋亡程序性死亡的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4 张洋洋;Linc003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王青梅;高剂量维生素C对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6 顾翔宇;青蒿素衍生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7 徐慧洁;合并甲状腺病变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邹小平;氯化两面针碱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通过COL8A1抗乳腺癌的初步探索[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9 伍越;在乳腺癌中RSK4与HSP90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10 王峰峰;PDCD4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转移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9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39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c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