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离子型一氧化氮供体及一氧化氮控释用于抗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8:20
【摘要】: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被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产品杀死或者抑制细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血管内皮释放的重要信号和功能分子,广泛参与调节各种生理过程。此外,NO还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和抗病毒剂。然而,目前研究的NO供体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生物相容性差、NO负载量低、控释缓释效果不佳等。壳聚糖基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及抑菌性,在组织修复和药物缓释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是一类非常有潜力的生物医用材料。3D打印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和计算机控制软件将材料逐层堆叠建起目标模型的技术。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精准、高效地控制模型的尺寸和内部结构,以达到药物控释的目的。同时近年来,3D打印技术与抗菌材料的结合也成为研究者们追捧的热点。因此,本文以离子型供体及3D打印技术用于达到NO缓释和控释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羧化壳聚糖交联支化聚乙烯亚胺用于NO缓释载体的制备及其抗菌性研究为了延长NO的释放和提高抗菌效果,本课题通过将羧化壳聚糖(CPCS)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交联形成CPCS-bPEI用作NO供体,然后在在高压反应釜中与NO反应生成CPCS-bPEI-NO。通过红外光谱(FITR)、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BET)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元素分析测定实际参与反应的摩尔比。NO的有效释放通过体外释放来确定。通过抗菌实验考察CPCS-bPEI-NO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coli)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从CPCS-bPEI-NO中释放足够量的NO可以有效抑制E.coli和S.aureus,同时NO负载量和抗菌效果可以通过CPCS与bPEI的摩尔比进行调节,并且CPCS-bPEI-NO没有显著的细胞毒性,表明它可以作为理想的抗菌剂。2.3D打印NO供体/聚己内酯/纳米金用于NO控释及其抗菌性研究为了达到NO控释的目的,本课题引入3D打印技术通过控制样品的内部结构来控制NO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首先合成3代的聚酰胺-胺(PAMAM),3代的PAMAM在高压反应釜中与NO反应生成PAMAM-NO,在PAMAM-NO的表面包覆聚己内酯(PCL)和金纳米粒子(AuNPs),最后通过3D打印技术控制样品PAMAM-NO/PCL/AuNPs的内部结构,从而达到控制NO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UV)和红外光谱(FI-TR)表征PAMAM和PAMAM-NO的化学结构。通过NO总量测定实验和NO控制释放实验,证实NO的释放。采用CCK-8法评价其对3T3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抑菌实验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区分活死菌的情况观察细菌的生存力,验证PAMAM-NO/PCL/AuNPs的抗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AuNPs可以控制NO的释放,样品PAMAM-NO/PCL/AuNPs释放NO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与3D打印产品的内部结构有关,从PAMAM-NO/PCL/AuNPs中释放的NO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这一方式为生物医疗领域靶向传递NO提供充分的依据。
【图文】:

示意图,血管舒张,示意图,抗生素


作为抗生素的代表,青霉素自发明使用以来拯救了数百万伤员。它能够杀死细菌、真菌、病毒甚至是肿瘤[1]。然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被滥用,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致命的过敏反应[2]。此外,过度使用或者盲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多抗生素不再能杀死细菌,世界甚至可能进入“后抗生素时代”,这无疑“恶性循环”灾难[2]。为了追求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有必要开发能够杀死细菌的其他产品,例如活性抗生素[4],,生物活性抗体[5]和一氧化氮(NO)究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NO 是一种内源合成的气体小分子物质,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参与调节各种生理过程[7]。Quinn[8]研究发现 NO 作为内皮衍生的松弛因几个关键作用,如调节血压[9]、加速伤口愈合[10]、介导免疫反应[11]以及在的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信号分子。

离子型一氧化氮供体及一氧化氮控释用于抗菌性研究


GH/GelSNO用于抗菌Figure1-2GH/GelSNOforantibacterial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吕泰省;一氧化氮供体在心血管病药物治疗中的意义[J];人民军医药学专刊;1998年03期

2 李泽民;李文峗;凌静;姚其正;;氧化呋咱类一氧化氮供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6年11期

3 尚宏;付锦;王鹏军;王维治;;一氧化氮供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4 陈艳平;季晖;张奕华;;一氧化氮供体型沙利度胺衍生物WⅠ5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J];海峡药学;2008年08期

5 张首国;含一氧化氮供体的非甾体抗炎药HCT-1026[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2期

6 李瑞文,张奕华;一氧化氮供体型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J];药学进展;2000年03期

7 张少颖,任小林,程顺昌,李善菊;外源一氧化氮供体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年03期

8 孙易;季晖;张奕华;蒋丽媛;;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Ⅱ_6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7期

9 张恺;薛娜;杜玉民;赵兴茹;张雪红;;一氧化氮供体药物NCX-4016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年02期

10 王未东,张奕华,季晖,邓钢,冯晓春,许晓乐,彭司勋;一氧化氮供体型氟罗布芬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靖华;马健飞;樊怡;李志明;丁红;;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腹膜间皮细胞己糖激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周永列;吕亚萍;邱莲女;王文松;;一氧化氮供体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史强;楼宜嘉;;S-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激活及机制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4 周永列;邱莲女;林惠君;王文松;吴建国;刘建栋;;Bcl-2、Bax 和线粒体膜蛋白在一氧化氮供体诱导 HL-60细胞凋亡中的改变[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国巍;马栋;;树枝状聚酰胺——胺/聚多巴胺修饰的四氧化三铁作为一氧化氮供体及其光热协同抗菌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6 史强;楼宜嘉;;S-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激活及机制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夏红萍;朱建幸;黄国英;孙波;;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对新生猪急性低氧性肺损伤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夏红萍;朱建幸;黄国英;孙波;;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对新生猪急性低氧性肺损伤的影响[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丽航;欧阳钦;;MAdCAM-1及NF-κB在小鼠恶唑酮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一氧化氮供体的治疗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10 李志斌;邹霞英;陈小容;池丽庄;;一氧化氮供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短长期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郑晓春;以色列研发抑制抗药性药物[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圣明;白杨素偶联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的合成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促血管生成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段文文;基于HDAC和NO双靶点抗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传敏;一氧化氮抑制猪圆环病毒复制的体内外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玉洁;离子型一氧化氮供体及一氧化氮控释用于抗菌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2 荣朝;一氧化氮供体型顺铂前药的合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姜辉;一氧化氮供体对肿瘤生长转移调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冯振中;热疗联合一氧化氮供体硝酸异山梨酯治疗Hep-A肝癌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敏;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吡里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炎镇痛活性[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6 刘明峰;新呋咱氮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药物的合成[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7 张会欣;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和一氧化氮供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8 孙永刚;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小麦种子萌发早期β-淀粉酶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章鹏轩;阿魏酸和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黄斌;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治疗新生猪ARDS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6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56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