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仪组织消融效果及温度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3:46
【摘要】: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恢复速度快等优点,近几年已经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脊柱外科、妇科等各种外科领域疾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低温等离子消融设备和射频消融设备主要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为了降低成本,国内陆续开展了对这两种设备的研发工作。然而,目前这两种消融方式的生物学效应以及低温等离子消融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文进行了低温等离子消融设备的电路设计,并开展对这两种消融方式在消融效果和温度效应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既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也为设备国产化研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的研制:电路设计上主要是DC-DC调压电路、DC-AC逆变电路以及高频电流采样电路设计。实现了输出电压可调,过流保护以及输出电流的反馈控制。(2)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效果:以猪肉、猪肝为实验材料,使用低温等离子消融设备和射频消融设备在不同电压下进行消融实验,通过观察消融灶形态以及测量有效消融区域面积的方式,分析了不同电压下对不同组织的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效果。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的有效消融区域面积都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猪肉、猪肝的低温等离子消融灶形态差异比较大,射频消融灶形态比较相似;猪肉、猪肝的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的有效消融区域面积都在电压升高过程中由无显著性差异(P0.05)变为有显著性差异(P0.05)。(3)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过程的温度效应:以猪肉、猪肝、猪脂肪为实验材料,使用低温等离子消融设备和射频消融设备在不同电压下进行消融实验,通过利用动态热像分析系统实时监测消融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方法,开展温度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温度效应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电压下对不同组织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过程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过程中的表面最高温度、表面最高温度最大值和热损伤区域面积都随电压增大而增大;不同组织的低温等离子消融过程中,猪脂肪的表面最高温度最大值和热损伤区域面积明显比猪肉和猪肝小(P0.05),但猪肉和猪肝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温度效应以及对这三种组织射频消融的温度效应没有比较明显的规律。(4)低温等离子消融机制:以标准蛋白质溶液和组织细胞为实验材料,在不同电压及不同时间下进行等离子处理,通过SDS-PAGE电泳以及流式细胞仪结合PI荧光染色的方法对低温等离子消融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等离子消融过程中,等离子对蛋白质分子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打断作用,同时会破坏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组织细胞裂解、死亡,产生细胞碎片;电压越高、时间越久,有着打断成的小分子量片段越多的趋势,并且死亡组织细胞比例越高,细胞裂解越多。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6
【图文】:

示意图,低温等离子,原理,示意图


图 1.1 低温等离子消融原理示意图等离子消融术最初用于骨科的关节镜手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扁桃体肥鼾症等耳鼻咽喉科以及腰椎、颈椎突出症等治疗[39],在低温下它既能将病又不会伤害正常的周边组织,有效地保护了重要的组织结构,同时能封闭血管,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出血少、不住院等特点[40]。其低温和减,改变了传统电外科手术设备高温汽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既手术方式,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不仅降低了手术治疗费用,还加快了术后恢人的痛苦,因此在外科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41]。频消融原理及临床应用是一种频率在 100kHz-27MHz 范围内的高频电磁波,射频消融的原理是:会与水分子产生非常强烈的亲和作用,而靶组织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能量,水分子膨胀导致细胞内压力的增加[42-43],使得细胞裂解、汽化,从[44-48]。因为其汽化过程中会产生低温蒸汽,有助于周边组织凝固,所以对较小。消融术发展历史悠久,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和成熟,疗效很好,可以说是迄

框图,低温等离子,框图,主电源


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等离子消融设备主要依赖于离子手术系统,这类手术设备引进成本高,手术费用昂贵,难以迫切需要我国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来架设计所研发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系统由系统输出电路及控制电路两统采用市电输入,经过多抽头变压器后输出两路交流电压。其流电路整流为约 310V 的直流电压,用作系统输出主电源;18V降压模块转化为多路直流电压,作为系统辅助电源给控制电路供出电路部分,考虑到系统输出高频高压的特性,故在系统主电源模块,以提高系统工作稳定性。主电源经过 DC-DC 调压电路-AC 逆变电路得到高频双极性交流信号用作系统电压输出。输出,输出频率由 DC-AC 逆变电路控制。制电路部分,以单片机控制器为核心,通过两个 PWM 发生电路统输出频率,同时通过控制面板、报警输出及脚踏输入等实现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党桦;;从“温度效应”说开去[J];青年教师;2016年07期

2 张潇;任磊;赵鹏飞;;光纤陀螺温度效应误差及其补偿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17期

3 黄冲平,王爱华,胡秉民;作物生长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及其比较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叶青松,杨红艳;沙蚕毒系药剂的杀虫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的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5 张永芳,张敏;盛夏武昌东湖水体的温度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6 任海云;关汉平;娄成后;;光周期、昼/夜与根/冠温度对苋菜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88年03期

7 刘德傅,黄仲林;气功师布发“外气”时自身的变化[J];自然杂志;1989年04期

8 王淑鑫,徐小荷;岩石粉碎的温度效应[J];非金属矿;1989年04期

9 高希武,郑炳宗;几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粘虫毒性的温度效应[J];农药;1989年06期

10 林志鹏;黄珊珊;;温度效应导致框架梁开裂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文良;季文玉;杜进生;;大型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效应研究[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临义;陈祥宝;;用样条有限条法计算分析封闭式连续环箱梁桥的温度效应[A];'9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刚构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覃方红;邱江源;万婷;肖碧源;黄在银;;纳米银电极电势的粒径效应与温度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4 陈建稳;陈务军;陈宇峰;胡宇;;空间钢结构日照温度效应研究[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万婷;左晨;王素素;黎玉燕;冯艳敏;黄在银;;基于光-微热量-荧光光谱联用技术表征高比表面g-C_3N_4光催化过程温度效应的原位热力学与动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6 万婷;黄在银;邱江源;肖碧源;覃方红;;基于光量热-光谱联用技术表征高比表面g-C_3N_4光催化过程温度效应的原位热力学与动力学[A];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7 汪剑;方志;颜江平;;混凝土箱梁日照温差的试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朱彦鹏;张宪江;;网架结构日照温度效应的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9 汝振;谭伟;王文涛;;某350m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非线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李炜;高群;张海殿;;混凝土多孔砖房屋门窗洞口对温度效应的影响分析[A];砌体结构理论与新型墙材应用[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 孙镜峰;学校管理要有温度效应[N];中国教育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晓彬;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西藏古建木结构温度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汪剑;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非荷载效应及预应力损失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陈剑文;盐岩的温度效应及细观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彭友松;混凝土桥梁结构日照温度效应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全全;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及预应力结构中环境温度效应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6 王海楼;三维编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性质的温度效应和热力耦合机制[D];东华大学;2017年

7 时玉平;桥梁自振频率温度效应分析及寒冷地区吊杆索力监测系统构建[D];吉林大学;2013年

8 郝利丽;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孤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杨汉瑞;光子晶体光纤陀螺温度效应的机理与抑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10 张元海;箱形梁桥剪滞效应和温度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意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料仓施工期温度效应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

2 顾运茹;低温等离子和射频消融仪组织消融效果及温度效应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祁炎萍;混凝土温度场及其对磁悬浮承轨梁温度效应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4 武晓宇;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主梁温度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5 肖杰;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6 胡颖炫;基于CFD模型的城市湖泊温度效应变化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7 魏星星;高温差对呼和浩特地铁基坑支撑温度效应影响分析[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8年

8 李达;钢箱连续梁桥温度效应及其对局部疲劳寿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诸熠楚;超长高层钢框架结构温度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0 徐韩强;温度效应下砂—混凝土桩界面直剪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27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727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