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案及术后风险的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30 01:03
【摘要】:上颈椎包括枕颈部是连接头部和下颈椎的重要结构,由于没有下颈椎椎间盘结构的强约束性,由韧带和肌肉实现上颈椎的稳定,因此上颈椎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实现头部灵活的前去、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文献表明上颈椎承担了整个颈椎50%的活动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率逐年上升,长期过劳工作,低头玩手机等都对颈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造成颈椎骨折、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颈椎曲率降低等颈部疾病。其它诸如类风湿、肿瘤等病原性脊椎病也会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上颈椎损伤和疾病占到了整个颈椎病的50%,由于连接着头部的重要性,成为脊柱外科的研究焦点。本文运用Mimics软件对上颈椎CT文件进行几何重建,运用ANSYS-ICEM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再用Hypermesh对网格进行优化。用ABAQUS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后处理,边界条件设定为约束C3椎体下表面六个自由度,在枕骨施加竖直向下40N的模拟头部重力,在相同位置施加1.5N·m力矩模拟颈部肌肉力牵拉头部的作用,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个方向的基本运动。研究结果可以得到颈椎各节段的活动度和应力分布,对比已发表文献中的体外实验结果和有限元模型结果,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由于Hangman骨折导致的失稳模型、单螺钉钛板固定+cage植骨融合模型(SinglescrewPlate+Cage,SPlate+Cage)和双螺钉钛板固定+cage植骨融合模型(DoublescrewsPlate+Cage,DPlate+Cage)。在完全相同的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下,研究不同内固定方式间活动度、椎体应力分布和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的差异,以确定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劣。完整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工况下C0-C1、C1-C2和C2-C3各节段的活动度分别为11.2°、9.1°、3.1°,后伸工况下分别为9.2°、14.2°、3.5°,侧屈工况下分别为5.4°、5.0°、4.1°,旋转工况下分别为1.8°、24.5°、2.5°,均在文献数据范围内。2组内固定模型均能大幅降低C2-C3节段活动度,达到很好的稳定性。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种工况下,相比失稳模型的ROM,SPlate+Cage模型ROM分别减小了94.9%、96.0%、92.9%、91.6%,DPlate+Cage模型ROM分别减小了95.9%、97.3%、97.3%、97.3%。两种内固定在前屈和后伸方向上都有较好的稳定性,DPlate+Cage在侧屈和旋转方向有更好的稳定性。SPlate+Cage模型在四种工况下的应力峰值均大于DPlate+Cage模型,侧屈工况下,SPlate+Cage模型应力集中位于螺钉与皮质骨连接处,若患者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则存在螺钉脱落的风险。DPlate+Cage模型应力集中位于螺钉与钛板连接处,钛板和螺钉结构稳定,DPlate+Cage内固定安全性更高。SPlate+Cage内固定简化了设计,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患者创口。本文依据CT扫描文件,运用Mimics软件获得相似性极高的几何模型,运用ANSYS-ICEM,Hypermesh对几何模型进行四面体网格划分,建立了与真实人体上颈椎较为相似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Hangman骨折模型及两种内固定模型,从术后活动度、应力分布和手术复杂难易几方面分析了两种内固定的优劣,为临床提供一定依据。基于本文针对Hangman骨折提出的内固定方案,进一步开展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在两种内固定形式下在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分析,以模拟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在偶发动态碰撞下,椎体及内固定部分的结构响应问题。通过将模型C3下表面的六个自由度完全约束,分别在头颅几何中心添加水平和竖直向下共五个方向10m/s的初始速度,以模拟头颈部在一般接近汽车普通行驶速度范围内真实的术后颈椎活动以及偶然碰撞等。模拟结果表明:内固定装置和椎体应力分布规律均表现出类似的特性,即竖直向下作用时,峰值应力最大,前后作用时峰值应力最小,而内固定后相对削弱的截面会导致荷载传递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结果可为患者术后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87.3;R318.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沫楠;高键;徐雯雯;张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方法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2 马勇;;不同内固定方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年05期

3 朱运武;黎炜;汪运林;贺瑞;;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外医疗;2013年29期

4 张效良;葛宝丰;;11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误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89年04期

5 张本寿,洪天禄,黄洪,郑龙坡,魏福堂,储辉;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2002年04期

6 王晓伟;孙天胜;刘智;张建政;;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全身情况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年02期

7 谭海波;;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年09期

8 王镜山;;髌骨骨折应用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年08期

9 王冬伟;;锁骨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22期

10 康立星;申勇;;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颈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9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秀章;周建华;吴良浩;周成欢;;二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及分型[A];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张轩轩;;经皮下内固定方式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评价[A];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C];2012年

3 黄涛;翟艺宗;谢峰;杨澜波;黄昌林;;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范鑫斌;;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童军;孙建军;张浩;孙郁文;;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A];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创伤专题[C];2015年

6 华祖广;;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腕关节四角融合的疗效比较[A];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暨显微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王玉聪;方镇洙;李中正;孙建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雷;田纪伟;李家顺;贾连顺;董双海;;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方式的探讨[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幼德;叶斌;马辉;张斌;张海林;李双;李波;;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移位骨折的临床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马海涛;毕大卫;王波;刘道君;杨育生;朱元;祖罡;;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四方区内移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肖文;进口番茄酱设备问题多[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晟;五种内固定方式用于不同Pauwels分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冯永增;五种内固定方式用于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3 侯振海;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生存分析及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霞霞;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案及术后风险的有限元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冯森;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3 许博文;髋臼前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智祥;胫骨Pilon骨折综合法分型内固定方法的有限元分析与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王鹏;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伤椎骨缺损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D];扬州大学;2017年

6 刘永佳;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LetenneurⅡ型Hoffa骨折的临床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7 徐雯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8 苟劲松;胫骨平台外侧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有限元分析[D];宁夏大学;2017年

9 韩亮;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徐教;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774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774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6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