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17 13:51
【摘要】:微米级多孔聚合物微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球形度好、比表面积大、骨架密度低、吸附性强、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环境保护、催化剂以及电子等领域获得了广范的应用。其中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微球除了具有高分子微球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物理、化学和热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易于进行功能化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多孔聚合物微球。本文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以PS微球为种球,采用种子溶胀法,经过种球活化及两步溶胀后加热引发聚合,提取致孔剂得到单分散多孔PS-DVB微球,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微球的制备条件,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放大实验。扫描电镜(SEM)和BET测试结果表明,PS-DVB微球具有微孔结构,同时具有大量的中孔和大孔结构,匀浆法填装色谱柱后实现了对溶菌酶、细胞色素C和牛血清蛋白的良好分离。其次,对PS-DVB微球用3-氨基苯硼酸(3-APBA)进行修饰后引入硼酸基团,得到含硼酸的亲和材料(PS-DVB-APBA)。以肌苷为被分析物,测试了PS-DVB-APBA对顺式二羟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材料的制备pH、吸附缓冲溶液pH、肌苷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等因素对该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 11的条件下制备的硼亲和微球,在最优条件下对肌苷的吸附量达到36.06 mg/g。另外,该材料对腺苷和罗汉果糖苷V也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有望在检测生物样品中核苷以及罗汉果糖苷V的分离纯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分别用3-APBA,聚乙烯亚胺(PEI)、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对PS-DVB微球进行修饰,固载氯铂酸后制备了一系列硅氢加成反应多相催化剂。红外、原子吸收和X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均表明铂成功固载于载体上。以1-辛烯与甲基二氯硅烷(DCMS)的硅氢加成反应为模板反应,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投料顺序、物料摩尔比及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考查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四种催化剂均能有效催化1-庚烯、苯乙烯、1-十二烯、1-十四烯和1-十六烯与DCMS的硅氢加成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08
【图文】:

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悬浮聚合法的制备过程

溶胀法,种球


第 1 章 文献综述成乳液,与种球混合溶胀后升温反应[7]。多步溶胀法是对种球进行反复聚合后,最终得到聚合物微球[8]。两步溶胀法(图 1-2)由 J.Ugelstad[9] 70 年代发明,种球先吸收不溶于水的低分子化合物提高溶胀度,再吸引发剂和致孔剂被溶胀后升温聚合。Tuncel[10]首先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径在 1.9-7.5 μm 范围内的单分散 PS 种球,然后采用两步溶胀法获得了-21 μm 范围内的单分散性多孔 PS-DVB 微球,系统地探究了种球分子量浓度、活化剂和单体用量等要素对微球粒径及孔结构等的影响。199bo[11]教授提出了动力学溶胀法,种球、单体、引发剂、致孔剂和某种水共同形成一个分散体系,向该体系中缓缓加入水,使得溶剂介质对单头力下降,从而会有更多的单体被种球吸收,然后再升温聚合。Okubo .9 μm 的聚苯乙烯种球,通过动态溶胀法吸附 DVB,反应后制备了粒径为 的单分散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PDVB)复合微球。

过程图,光刻法,分子印迹,原理


图 1-6 光刻法的硼亲和分子印迹的原理和过程[60]Fig. 1-6 The principle (A) and procedure (B) of photolithographic boronateaffinity molecular imprinting[60]Yang 等[59]制备了柚皮苷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首先模板分子柚皮苷与 4-乙苯硼酸反应得到共价复合物,产物与乙二醇二甲基丙烯胺共聚后,酸性条件除模板分子即得到了柚皮苷分子的印迹聚合物,该聚合物能从橘红提取物中性识别富集柚皮苷。但是这种制备方法只适合于模板为小分子的化合物,对质等生物大分子存在模板去除困难和易变性等不利因素,由此获得的蛋白质聚合物没办法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 Li 等[60]提出了光刻法制备糖蛋白的分迹聚合物。4-乙烯基苯硼酸与糖蛋白模板分子通过硼亲和作用,结合形成了物,再与交联剂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GEDA)、光引发剂混合形成均一液,经过十几秒的光引发聚合即得到糖蛋白印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该方法采用快速的光聚合避免了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此外将预聚液涂覆在固相载面,光引发聚合后制备得到薄层印迹聚合物,用酸性溶液可以很容易地去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医用磷-32系列玻璃微球及其制备工艺[J];同位素;2000年01期

2 钟建平;陈国神;;微球剂粒度分布的评价[J];现代应用药学;1987年03期

3 唐昌亮;微球制剂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8年05期

4 钟建平;陈国神;潘兆章;;靶向抗肿瘤白蛋白微球的释放特性研究——Ⅱ.加热固化对微球释药的影响[J];现代应用药学;1988年02期

5 周芝芳;韩锦文;金德明;林芳;沈文照;;含醋炔酮肟的共聚物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药初探[J];医药工业;1988年03期

6 吕世光;中空微球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J];塑料工业;1982年01期

7 姚清艳;王燕清;朱建华;宋丽艳;于荣敏;;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18年05期

8 宋群亮,张平;中药微球制剂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5年02期

9 赖承华;;二氧化硅微球羟基化改性及应用于吸附铜离子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6年06期

10 李润源;王帮武;陈风波;刘小艳;朱巍;;多巴胺修饰法镀银玻璃微球的表征及其在导电硅橡胶中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容;张晓安;马永波;夏立东;;玻璃微球靶充氘氚工艺改进[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2 张敬杰;;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球及其应用[A];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杨振忠;;复合功能中空微球[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李赛赛;曹迎楠;王军凯;梁峰;李发亮;张海军;张少伟;;水热碳化法制备单分散碳微球[A];2015耐火材料综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和2015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4)[C];2015年

5 程小苏;曾令可;王慧;刘平安;李秀艳;;陶瓷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微球性能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6 李济祥;刘海清;;壳聚糖基多孔微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C];2015年

7 李秀弟;杨青;隋刚;杨小平;;中空碳微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8 张敬杰;安振国;;基于功能微球的复合材料[A];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杨振忠;;复合功能中空微球的结构控制和放量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10 吴山;付双;刘军;;单分散实体/空心二氧化硅微球的控制制备[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颖;我国首个微球注射剂获准生产[N];科技日报;2009年

2 靖九江;我国首个微球注射剂获准生产[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驻京记者 王丹;注射用微球国产化获新进展[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付欣;“阜新钢球”收购“韩国微球”[N];中国工业报;2010年

5 刘玉梅 张自强;微球制剂研究日益深入[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汀汀;注射微球药物研发情况一览[N];中国医药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马飞;微球制剂染上“中国色”[N];医药经济报;2012年

8 刘淑平 王东凯 张蓓;多面“出击”保证疫苗微球稳定[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白毅;用微球制剂撬开国际化大门[N];中国医药报;2015年

10 单小辉;神奇微球催生产业集聚[N];苏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迪;光镊辅助悬浮微球生物检测装置的构建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7年

2 李静;功能性多孔微球的合成及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齐新鸿;羧基化树脂模板调控中空微球结构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李芳;钛掺杂对空心玻璃微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5 张文婧;可注射原位水凝胶/微球复合载药系统在长效镇痛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6 裴广玲;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杜磊;基于光谱自编码微球的高通量筛选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余贯华;生物功能表面活性剂和生物功能微球改性聚乳酸表面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程琼;纳米磁性功能微球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郑彩虹;蛋白类生物可降解微球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

本文编号:2795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795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c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