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WO_x@PEG-Gd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9:29
   光热治疗是一种高效、非侵入的新兴癌症治疗方法,既可以热消融肿瘤细胞,又可以促进光动力、化学治疗等。癌症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人体的排异反应限制了光热治疗的应用,因此寻找一种精确高效、无毒无害的光热转化剂成为治疗癌症的新目标。W_(18)O_(49)纳米粒子作为光热转换剂已被广泛应用。本文采用W_(18)O_(49)为基体,通过Gd的掺杂,聚乙二醇(PEG)的修饰,分别构建了W_(18)O_(49)@PEG纳米线,W_(18)O_(49)-Gd纳米球线网状结构和WO_x@PEG-Gd纳米结构,并进行表征。采用溶剂热法,分别以正丙醇和乙醇分别为溶剂制备W_(18)O_(49)纳米粒子。进行物相分析、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吸收性能分析。样品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对MCF-7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在808nm近红外光照射24 h后,存活率仅为40%以下。采用搅拌合成法,超声合成法以及溶剂热法分别构建W_(18)O_(49)@PEG纳米结构,进行微观形貌分析与相关光热性能测试,在808 nm近红外光照射10 min后的W_(18)O_(49)@PEG比同条件下W_(18)O_(49)温度提高了10%。采用溶剂热法,以六水合硝酸钆为钆源合成W_(18)O_(49)-Gd纳米结构。调整不同钨钆摩尔比n_w:n _(Gd),通过TEM表征形貌,获得了纳米球线网状结构。对不同配比下W_(18)O_(49)-Gd纳米结构的光热性能进行研究,热扩散性能进行模拟,并测试了磁性能及核磁共振成像。采用一步溶剂热法直接构建WO_x@PEG-Gd纳米材料,探究不同Gd掺杂比以及不同反应温度的影响。XRD测试表明样品为接下来对样品的微观形貌、表面基团进行表征,光热性能、磁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多模式成像下的光热治疗肿瘤的潜力。
【学位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318.08
【部分图文】:

模拟图,模拟图,癌细胞,癌症


景种细胞异常生长且可以侵入和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050 万人罹患癌症。每年约有 1410 万新病例,880 万人的 15.7 %),癌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全球致症、减轻癌症患者痛苦及彻底治愈癌症。然而,科学水,肿瘤病人的康复率也仅仅提高了 10 %。就目前而言主治疗和放射性治疗三种方法,根据大量实例证明仍然存疗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并伴随着并发症的风险,晚期引起扩散;放疗范围较小多为局部治疗且人体正常治疗肤萎缩纤维化,肠胃系统出血发炎,脑水肿等副作用;不分”对人体造成影响,从而损伤基体免疫功能,杀死胞等,致使自身抗肿瘤免疫力下降,反而促进肿瘤转移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血液中白细胞等数量下降,出现状。

示意图,治疗过程,裸鼠,药剂


组装成一个纳米结构,其优势有:首先纳米颗粒易在肿瘤细胞富集,肿瘤的高渗透性和滞留效应[5-8](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纳米材料表面官能团丰富可修饰以减少网状内皮特异性摄取[9,10];第三纳比较面积大便于负载[11];第四功能化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内外部刺激控制放[12]。基于以上纳米组装技术的发展,构建一兼具光热治疗潜力与成像一体的诊疗一体化纳米材料具有深入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氧化钨(WO3-x)纳米粒子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结构缺陷,粒子中同时存、W5+以及 W4+三种价态的 W 元素,导致其既有优异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SPRs)又在近红外光谱区域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目前已经作为光催化剂转换剂等应用于环境学、医学方面等方面[13-17]。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高原子序数(Z>50)的金属元素来获得增强的 X 射线[18],因此 W18O49本身即可成为 CT 成像造影剂。钆(Gd)是一种常见的核磁共振(MRI)造影剂,Gd 能引起积聚处组T2 弛豫改变,它能提高 T1 弛豫,明显改善病变的检测及定性。Gd 已广于乳腺、肝、脾、肾和骨骼肌病变,特别是肿瘤性病变。注射过程中动成像应用于肝脏及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19,20]。但游离的 Gd 离子在体内聚被排出模具有毒性,需要用 DTPA 等螯合物包覆才可排出。

光热转换,光疗


肿瘤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限制了传统癌症治疗方式的发展。多米材料的发展结合光疗可以深入探索潜在的肿瘤耐药性影响、肿瘤转移未解决问题,通过改善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技巧,可以实现精确临床疗的实施。光疗包括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两种方式。相比于光动力治靠光敏剂产生细胞毒性氧杀死癌细胞[31],光热治疗是依靠光热转换剂产导致癌细胞热消融。所以寻找高效、无毒、靶向识别肿瘤细胞且可以响穿透能力较强的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 raditon,NIR)的光热转换剂是员主要的研究热点。(a) 石墨烯 (b) 荧光碳量子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周祥博;张永兴;刘忠良;刘亲壮;朱光平;代凯;李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水热溶剂热法实验教学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2 金鑫;;溶剂热法制备一系列碳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年08期

3 宋成文;王永刚;宋连君;于洋;;溶剂热法制备铜氧化物的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01期

4 贾乃涛;张旭东;何文;杜元伟;刘朋程;卜凡晴;;溶剂热法制备YAG:Ce粉体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刘立华;刘九扬;邰新;董丽荣;华中;;溶剂热法制备铜锌锡硫粉末及光学性能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6年04期

6 何媛;李珍;李飞;;基于天然石墨溶剂热法制备石墨烯及表征[J];非金属矿;2013年01期

7 成海鸥;崔斌;俞鹏飞;程花蕾;畅柱国;;微乳液-溶剂热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子器件;2007年06期

8 李建娇;莘俊莲;邵克让;王其召;苏碧桃;;TiO_2纳米纤维结构材料的模板辅助-溶剂热法制备[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9 苗婷;;溶胶-溶剂热法制备纳米TiO_2及其性能研究[J];化工管理;2016年31期

10 孔涛;刘学琴;;纳米CuO的制备及其形貌研究[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嵇海宁;刘东青;张朝阳;程海峰;郑文伟;;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低相变温度二氧化钒纳米粉体[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五分会:分子与固体化学[C];2016年

2 曹昌燕;曲晋;李伟;宋卫国;;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用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袁方利;杜红初;胡鹏;黄淑兰;李晋林;;纳米氧化锌粉体及表面包覆制备技术[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范磊;郭荣;;溶剂热法调控NiS晶体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胡宾;潘卉;张治军;;水杨酸修饰TiO_2纳米微粒的溶剂热法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庞晋丽;李秀艳;周国伟;;溶剂热法制备球形具皱二氧化硅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分会)[C];2015年

7 张旭东;徐国纲;何文;吴作贵;杜元伟;贾乃涛;;溶剂热法合成YAG:Ce荧光粉体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8 张丽茜;崔丽;王丽欣;王晓娟;秦秀娟;;低温溶剂热法在柔性衬底上制备ZnO薄膜[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D无机材料化学[C];2015年

9 姚勇吉;陈长;高彦峰;;纳米Cs_xWO_3粉体的溶剂热法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C];2016年

10 王亚萍;杨盼;赵晓冲;南辉;王刚;;溶剂热法可控合成介孔钛酸锂纳米颗粒及其储能性能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低温溶剂热法制备含15族元素(As,Sb)的新型多元硫属化合物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张天祥;荧光碳点及复合物的制备、发光调控与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欧阳静;氧化锆基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韩永男;铌钨酸盐的水热/溶剂热合成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陈哲;半导体微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筠清;SnO_2、SnS_2、ITO微纳结构设计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胡成西;氧化硅基陶瓷的湿化学制备与微波介电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邹云玲;基于板钛矿型TiO_2的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9 刘通;新型稀土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质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李学铭;固体基底辅助水热/溶剂热法制备无机纳米材料[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琬祺;WO_x@PEG-Gd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2 刘宇;新型铜磷酸盐卤化物的合成与表征[D];厦门大学;2018年

3 黄霞;新型无水磷酸盐氟化物以及碱土金属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D];厦门大学;2017年

4 陈强;基于溶剂热法的钛酸钡纳米粒子可控制备及其微波吸收特性[D];厦门大学;2017年

5 王明锦;纳米钴基和铁基氧化物制备及在N_2O分解中的应用[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5年

6 宋一卿;铋系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7 朱亚丽;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结构及传感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朱广双;橄榄石型LiMPO_4/C(M=Fe、Mn)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军磊;溶剂热法和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制备微—纳结构LiFePO_4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阮玉凤;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基催化剂催化氧化降解4-氯苯酚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8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808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a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