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2:07
   海藻酸钠是由古罗糖醛酸与甘露糖醛酸组成的天然多糖分子,常被用来与钙离子交联制备海藻酸钠水凝胶。海藻酸钠水凝胶生物相容性好,制备条件温和,但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存在机械强度不足、在体内稳定性较差、海藻酸钠分子链在体内无法完全降解等问题。本论文利用海藻酸钠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高强度水凝胶,并通过高碘酸钠氧化的方法解决海藻酸钠分子链的降解问题,结合3D打印技术,对水凝胶结构及尺寸进行设计并构建,实现了对其理化性能的调控。制备相同固含量的海藻酸钠-钙离子交联水凝胶与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进行比较,对水凝胶进行轴向压缩测试,海藻酸钠-钙离子交联水凝胶在应变量为60%左右时已发生破碎,而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在应变量90%时其应力可达4MPa,且未发生破碎。随着海藻酸钠与壳聚糖浓度增加,水凝胶机械强度增加,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物溶液浓度为20%(w/v)时,水凝胶压缩强度可达7MPa。将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浸泡在高碘酸钠溶液中,海藻酸钠分子链由于高碘酸钠的氧化作用产生半缩醛结构,可以通过水解的方式被降解。通过探究高碘酸钠溶液的浓度及氧化时间对水凝胶理化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高碘酸钠溶液浓度及氧化时间增加,水凝胶机械强度降低,水凝胶降解速度加快,体外降解35天时,水凝胶降解失重80%左右。壳聚糖在海藻酸钠溶液中溶胀但不溶解,壳聚糖的加入可以提高海藻酸钠溶液的粘度和屈服应力,但不改变其剪切变稀的流变学特性,因此可以利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物溶液作为3D打印墨水制备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机械强度较高,挤出打印过程中沉积的纤维丝不易坍塌,从而提高3D打印水凝胶的结构保真度。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内部孔尺寸可控、相互连通,有助于细胞在材料中的迁移、增殖,细胞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生物相容性较好,细胞在材料上有较好的粘附、增殖能力。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318.08
【部分图文】:

表面形貌,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


图 2-1 海藻酸钠、壳聚糖及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的红外吸收光谱Fig. 2-1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of alginate, chitosan and alginate-chitosanhydrogels.2.3.2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表面形貌图 2-2 所示为利用不同浓度海藻酸钠与壳聚糖所得水凝胶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表面形貌。随着海藻酸钠与壳聚糖浓度增加,发生静电相互作用的交联密度增加,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三维网络结构变得致密,从水凝胶表面形貌上我们可以看到,孔结构越来越致密,验证了随着海藻酸钠与壳聚糖浓度增加,交联网络密度增加这一现象。

表面形貌,海藻酸钠,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


图 2-2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表面形貌Fig. 2-2 SEM micrographs of alginate-chitosan polyion complex hydrogels prepared with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10%,(b)15%,(c)20%.2.3.3 海藻酸钠与壳聚糖浓度对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图 2-3 所示为海藻酸钠-钙离子交联水凝胶与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在轴向方向上进行压缩测试所得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压缩模量。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水凝胶应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利用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制备水凝胶,相比于海藻酸钠与钙离子交联所得水凝胶,其力学强度有明显提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水凝胶压缩至 90%应变量时,仍没有发生破损,其最高应力在 7MPa 左右;而海藻酸钠与钙离子交联水凝胶在压缩至应变量 60%左右时就遭到了不可逆的毁坏。对比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与海藻酸钠-钙离子交联水凝胶的压缩模量也可

水凝胶,力学性能,力学强度


第二章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制备高强度水凝胶发生交联反应的相反电荷相对较多,因此形成的交联网络相对较为致密,所得水凝胶力学强度较高。通过增加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浓度,可以增多发生反应的相反电荷,有助于水凝胶力学强度的提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凝胶力学强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维孝,叶树剑,曹曙光,赵超;重氮树脂型聚离子复合物[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7年02期

2 刘佳;姜同英;王思玲;;聚离子复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质研究[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08年06期

3 李海霞;高云燕;欧植泽;金和林;曹璐;陈晨;;PMADQUAT/PSt-PAA聚离子复合物聚集体增强卟啉和富勒烯类衍生物单重态氧产率[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3年03期

4 胡树林;于海波;李明冬;顾春术;王景虎;王振;;微油等离子复合点火技术的改造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13年08期

5 林少琴;;壳聚糖-硬脂酸离子复合物吸油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石油化工;2005年12期

6 蒋小军;等离子复合冲技术及其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3年06期

7 刘士亮;;一种阳离子复合表面施胶剂的制备及应用[J];湖北造纸;2014年04期

8 王立辛;李立山;刘海东;范正征;王雷;;负离子复合矿物质添加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4年15期

9 金永兴,姚志欣,潘佰良,马涛,陈星;钙离子复合激光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97年06期

10 李福绵,王林,冯新德;聚乙烯醇衍生的聚离子复合物的研究——Ⅱ.聚离子复合物的吸水性及抗凝血性[J];高分子学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曦;张彦峰;;酶敏感荧光增强聚离子复合物[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2 张君杰;谷克仁;;磷脂酰胆碱的金属离子复合沉淀分离实验_注[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3 任雪红;张文生;;Al2O3与多种离子复合掺杂对阿利特结构及活性的影响[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吴舒;李青山;;六环石在纺织品中的应用[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凤博;吴子良;钱劲;郑强;;高强度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加工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七分会:流变学[C];2016年

6 高学;张国俊;纪树兰;刘忠洲;;电场强化组装聚离子复合物膜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云霞;苗骏;刘术侠;;多酸基离子复合物热致液晶的相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胡树林;于海波;李明冬;顾春术;王振;;微油等离子复合点火技术在元宝山低热值褐煤上的应用[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马涛;姚志欣;潘佰良;陈星;;紫外钙离子复合激光[A];第三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10 黄荣;吴德印;田中群;;腺嘌呤-银离子复合物的振动光谱理论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闫卫;预防流感新药“康感银”引入我国[N];科技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伟锋;等离子复合焊接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N];湖南日报;2016年

3 记者 李娟;张家港安顺科技环保型复合功能纤维通过鉴定[N];中国纺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娟;新品开发:锦上添花的学问[N];中国纺织报;2010年

5 张家洲;珍珠复合纤维给你护肤保健完美体验[N];中国纺织报;2008年

6 海阳辉邋记者 傅江平;《医用60Co远距离治疗辐射源》规程8月实施[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承新;飞秒强激光在场电离原子介质中的传播及动理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琼琼;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王兆干;基于碳微球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复合电容器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3 宋雪;单内皮层中空纤维聚离子复合物膜及其渗透汽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刘佳;注射用甘草酸二铵聚离子复合物胶束制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5 薛旭斌;正偏压作用下离子复合沉积ZrO_2薄膜的结构与力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李刚;智能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7年

7 马义全;激光与等离子复合沉积制造金属零件的系统结构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8 陈道明;Ti6Al4V合金氮/氟离子复合注入层结构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夏君磊;阴阳离子复合掺杂LiMn_2O_4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吴刚城;太阳光高吸收黑色玻璃的制备与光谱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3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833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