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随着人们的工作节奏的骤然加快,生活习惯的无序变化,使得身体健康水平逐步恶化。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大城市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在少数,对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病监护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各种新的医疗健康模式应运而生,伴随着区域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优化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创新医疗模式,逐渐缓解了大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对国民的健康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域化远程医疗的发展却并不顺畅,各地在实践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在区域医疗发展上,往往是政府决心大,投入多,设计也很理想,但是由于社区配套不足,社区医护人员培养机制乏力,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各自为营等,阻碍了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国家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各个方面建立起规范、稳定、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保障医疗信息的共享,加快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近年来在各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医疗行业中,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医疗监护网络技术成为了现在的研究热点,其在医疗监护上的应用功能与效果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它利用无所不在的无线物联网络,能够更好地让医生收集远程人体的生理健康信息,观察其健康状况,并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本文的目的是构建一种心血管疾病专用,具有较高集成度的远程疾病监护系统的模型,对大医院、社区医院和家庭的心血管疾病监护进行多级协同管理,为心血管疾病提供统一的监护服务。该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信息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和数据共享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疾病的潜在威胁,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品质。 以前部分地区实施过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的一体化管理,成效均不显著,主要是因为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实时性受到质疑,因为在传统网络环境下,医院对外的网络是封闭的,社区医疗信息必须经过审核、解决安全与隐私的问题后,才能提交给上级医院。此时监测数据由于时效性差导致参考性下降,需再次进行监测与数据录入。通过使用本文的远程监护系统,能够保证健康监护的质量,医生可以采集远程实时数据,进行健康评价,对家庭用户的相关生理参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实施全方位监护。尤其对老年人可以进行心血管等慢性病的跟踪管理,给予医疗建议和自救培训。系统接入人群数量多,功能齐全,能够做到对特殊病人的专科医生在线解答与治疗,实用性强。 本文基于物联网、医疗信息、自动化、无线通信等相关技术,搭建了家庭-社区-区域医疗中心为基本架构的心血管疾病远程医疗监护系统。通过对系统流程的设计,提出了医疗协作的实现模式。对各种需要家庭监护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青年亚健康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的三级管理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需求均做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综合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一下研究工作: 1.提出了基于物联网远程监护系统架构设计。监护的中心平台包括数据库、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和通用数据交换接口。中心平台数据库存储文字数据及所需的其它格式监测数据文件;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包括管理端与监控端,管理端可以读取医院HIS系统相关信息,进行登记、诊断、介护等服务,监控端实时显示社区监护对象的监测信息;最后的通用数据交换接口控制监护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一般使用数据库视图或函数来实现。此平台中,按照信息的数据流动方向,将监护平台按照层次化的管理,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该系统平台是一个开放式、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后期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发展成区、市、省级的区域监护平台。 2.在异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设计。以IHE、HL7为代表的的信息系统规范方便了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不同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完善上下级医院间的协同服务,有效实现大医院看大病,社区看小病,实现综合性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家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分析了射频标签与无线传感网络的融合模型,实现了系统在终端医疗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与稳定性。RFID的原始功能是标签,能够存储少量数据,起到对病人和设备的标识功能,使医生在实施远程监护时无需关心患者和监测设备的匹配情况。无线传感网络主要是传感器和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模块,文中分析了5种RFID与无线传感网的融合模型设计方案:嵌入传感器的RFID网络、RFID与WSN混合网络、智能标签网络、智能阅读器网络、智能标签和智能阅读器混合网络。最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多模式网络融合模型。 4.家庭健康监护终端模型设计。融合模式下智能节点将采集到的周围环境信息与标签标识信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上传到家庭网关,再通过3G或有线网络传送远程服务器。智能节点的无线射频采用Zigbee技术,芯片为德州仪器的CC2530。在信息采集后,使用数据采集中间件进行转换。当前各种家庭采集设备在数据格式、通信命令格式和数据传输接口标准上有很大差异,导致后期开发困难,使用中间件技术只需要修改相应XML文件即可将新的设备数据格式添加进来,不必对中间件程序再次修改。它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资源访问方式与格式化的检测数据,有效实现了数据采集设备的一致访问。 基于物联网的社区监护系统是心血管疾病的分级管理模式的最新应用,为实现区域医疗模式下综合医院院后健康随访与指导提供了解决方案,即与社区医疗中心协同合作的服务模式。该平台以软件服务模式(SaaS)作为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协同服务方式,系统的生理参数检测具有稳定可靠、灵活性强的特点,支持多种设备的参数采集,自动化运行,未来在医疗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监护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智能化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物联网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在远程医疗监测领域的发展,一定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了面向家庭的健康监护服务的可扩展的多层次网络式体系结构及实现方法,探讨了推进远程健康监护服务对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参考意义。设计了家庭终端管理终端系统功能与流程,以及无线传感系统的硬件设计。本论文研究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一、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的社区心血管疾病监护平台的概念,构建并实现了家庭个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 二、详细分析了RFID与WSN的融合模式,提出了多模式下信息的融合原理。 三、分析了社区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流程设计与实现。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318.6
【文章目录】: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简介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现状总结与分析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架构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目标概述
2.1.2 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模型
2.1.3 系统功能需求与性能要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远程监护系统框架结构
2.2.2 家庭监测物联网框架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FID与无线传感网络融合技术
3.1 RFID技术
3.2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3.3 RFID与WSN网络融合模型设计
3.3.1 WSID融合的概念与条件
3.3.2 WSID融合模型分类
3.3.3 多模式网络融合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健康监护设计与实现
4.1 无线传感数据采集系统
4.1.1 硬件体系结构
4.1.2 软件系统设计
4.2 远程监护管理系统
4.2.1 系统功能结构
4.2.2 系统服务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成果总结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刘巍;区域生命监护系统——一种新颖的心电遥测与监护系统[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5年04期
2 徐凤;;谈谈减少星级一号监护系统人工伪差的体会[J];护理学杂志;1990年03期
3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08期
4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09期
5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1期
6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3期
7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4期
8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5期
9 ;心脏病电话遥测监护系统在福建省立医院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10 黎浩钧;;国外医疗器械消息[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璟峰;中国成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杨颖;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和早期预警及干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高锦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吴丽萍;北京社区妇女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王宏伟;中国人群血压对冷加压试验反应的易感性研究及体重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6 黄丹飞;基于生理信号关联分析的可组合多通道监护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捷文;可穿戴实时诊断、报警、移动健康监护系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8 方卫纲;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程莹;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现状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孙冬玲;吸烟与血压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学峰;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研究与设计[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曹拓;双无线式人体监护系统的探究与设计[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光伟;一种新型智能输液监护系统的研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董秀英;便携式心血管监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西华大学;2011年
5 焦龙;基于物联网的母婴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周笑;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刚;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病房监护系统设计[D];中南大学;2011年
8 王志勇;基于嵌入式家庭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9 邱明林;基于人体传感网的穿戴式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张佑春;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心血管监护系统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5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