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新型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体内外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1:03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聚己内酯(PCL)支架,协同富血小板血浆(PR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促成骨作用,构建具有良好骨修复能力的个体化复合组织工程骨。研究方法: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不同孔隙率的PCL支架并进行力学性能、孔隙率等相关检测。利用Landesberg二次离心法获取富血小板血浆(PRP),通过血小板计数、电镜观察、HE切片染色等方法表征。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PCL/PRP复合支架、PCL/PRP/BMP2复合组织工程骨。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分离、培养新西兰大耳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期观察其生长状态,通过成骨、成脂肪、成软骨细胞“三系”分化及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进行鉴定。体外细胞水平观察PRP/BMP2协同促成骨分化能力,设立不同的分组:空白对照组、PRP组、PRP/BMP2组、成骨诱导液组,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S染色法、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的表达观察实验组促进成骨分化的能力。体外水平观察组织工程骨的促成骨分化及BMSCs的增殖能力,设立分组:单纯PCL支架(普通培养基组)、PCL/PRP复合支架、PCL/PRP/BMP2复合组织工程骨组、单纯PCL支架(成骨诱导液组),对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通过MTT法观察在单纯PCL支架(普通培养基组)、PCL/PRP复合支架、PCL/PRP/BMP2复合组织工程骨中BMSCs的增殖情况。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长15mm的骨缺损模型,共48只,分4组(每组6×2只)。设立分组:空白对照组、单纯PCL支架组、PCL/PRP复合支架组和PCL/PRP/BMP2复合组织工程骨组。分别在第4周和第12周获取组织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并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法对12周的X线结果进行评分;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三色染色进一步观察复合组织工程骨在组织学水平的骨修复效果。研究结果:通过3D打印技术可获取合适孔隙率及力学性能的PCL支架;通过Landesberg二次离心法可获取理想的富血小板血浆;通过冷冻干燥法可制备PCL/PRP/BMP2复合组织工程骨。全骨髓贴壁法获得的兔BMSCs在镜下呈梭形且贴壁生长的细胞,培养过程中状态稳定;该细胞系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向成骨、成脂肪及成软骨细胞分化,具备多功能干细胞的特点;表面标记物检测发现此细胞系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CD14。体外细胞水平观察各组促成骨分化的实验发现PRP/BMP2组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的程度最高;且成骨相关基因OCN和AL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RP组及成骨诱导液组;PCL/PRP/BMP2复合组织工程骨组碱性磷酸酶蛋白(ALP)的活性定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RP组及成骨诱导液组;在PCL/PRP复合支架中培养的BMSCs隔日MTT法所测的OD高于其他组。动物实验的大体观察及X线检查结果显示4周及12周时PCL/PRP/BMP2组中骨缺损区域新生骨明显优于PCL组、PCL/PRP组;12周时PCL/PRP/BMP2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进一步显示4周及12周时PCL/PRP/BMP2组新生骨组织明显多于PCL组、PCL/PRP组;而空白对照组两侧断端骨性闭合,骨缺损区少量骨组织生长,无法实现自我修复。研究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富血小板血浆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实现个体化复合组织工程骨的构建,此复合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个性化修复临床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68;R318.08
【部分图文】:

全血,血小板,激活剂,血细胞分析仪


图1.1:Landeaserg两次离心法提取PRP(待鉴定)RP的鉴定RP中血小板计数 12 只实验兔采血,酒精棉球在耳缘静脉处消毒 2 次,揉搓抽取静脉血注入抗凝真空管内,以测定兔全血血小板。制备时同时抽取的兔全血与兔的PRP一同在血细胞分析仪中证制备的PRP数量是否与文献一致(PRP中血小板是全血的描电镜观察(SEM)血小板血浆约 2-3ml,摇匀后加入 0.4ml 激活剂(激活剂为 1000u 凝血酶混合而成),约 4-5 分钟后形成凝胶状物质,,随后置于-80℃中冷冻,待冷冻完全后迅速转入冷冻干燥后于-20℃中保存备用。利用扫描电镜观察 RPR 的微观形

支架,外观,孔隙率


为研究PCL支架外观形态,我们采用相机拍摄观察,当原材料加入MAM系统后,升温使之熔融,调整3D打印机参数条件,根据设计的STL文件路径构建出PCL支架,大体外观(图1.2)可见PCL支架内部结构匀称、规则,可按设计结构实现个体化PCL支架打印。图1.2:PCL支架的大体外观。2.不同PCL支架孔隙率的测定根据PCL柱间距(600μm、800μm和1000μm)分别打印支架,3种不同间距的PCL支架材料孔隙率测定结果如下,随着PCL柱间距增大,孔隙率逐渐增高。表1:不同移动间距打印支架的孔隙率,任意两组间比较P均小于0.05Material n 均数±标准差PCL(600) 6 29.70±1.14PCL(800) 6 53.93±1.70PCL(1000) 6 60.48±1.153.PCL支架的扫描电镜(SEM)结果为研究原材料在MAM形态中打印的情况,利用SEM对支架进行微观观察,结果显示(图1.3):MAM系统可将PCL材料通过层层堆叠(layer-by-layer)方式形成孔隙率均匀、孔隙间互通的三维支架结构。

曲线,柱间距,支架,形变


图1.3:PCL支架的扫描电镜图(A: 正面观,240×;B: 侧面观,240×)4.力学性能测定不同PCL柱间距(600μm、800μm、1000μm)的支架(图1.4,表2),当形变率达到50%时,600μm和800μm时可承受的应力强度值分别为12.4±0.64 MPa、11.76±0.77MPa,两者无明显差异,而1000μm时可承受的应力强度值为4.82±0.67MPa,较强两者明显减小,与前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图1.4:不同PCL柱间距支架的应力-形变曲线。表2:形变率达到50%时,不同柱间距的支架所呈现的应力强度(compressive strength)Material n 均数±标准差PCL(600) 5 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旭;文益民;葛宝丰;刘雪梅;;组织工程骨-80℃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J];中国骨伤;2008年01期

2 付文娟;王海珍;李琪佳;;血管化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8年17期

3 蓝旭;梁军;葛宝丰;刘雪梅;;不同冻存方法对组织工程骨生物活性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2期

4 蓝旭;葛宝丰;刘雪梅;;冻存保护剂对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5 杜毅;王其宝;孙兰英;宫作德;;肌肉和脂肪组织工程骨中Ⅰ型胶原的表达[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21期

6 蓝旭;文益民;葛宝丰;刘雪梅;;不同方法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11期

7 杨志明;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8 梁军;曹红彬;辛景义;;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天津医药;2012年08期

9 姚旺祥;马安;裴国献;;神经肽在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中表达的早期实验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0年04期

10 王有刚;李新庆;李春和;吴智远;崔磊;刘广鹏;李宇琳;孙剑;;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吴军;新型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体内外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2 芮钢;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异种骨脱细胞细胞外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3 范伟;VEGF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促进兔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4 罗晓中;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涛;1,25-(OH)_2D_3作为生物活性因子在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5年

6 毕霞;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高春阳;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为载体构建组织工程骨脊柱横突间融合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宋克东;生物反应器内成骨细胞的扩增和组织工程骨的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学明;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10 王永刚;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束构建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正俊;人脱细胞羊膜负载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膜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沈阳医学院;2018年

2 殷杰;仿生控释FGF-2和BMP-2的组织工程骨膜联合骨膜来源干细胞修复颅骨极量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3 吴治林;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人长骨缺损的回顾性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4 拓振合;应用组织工程骨膜及其脱蛋白骨辅助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D];兰州大学;2014年

5 吴欢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量效关系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姚旺祥;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7 刘一亮;兔脂肪干细胞复合异种脱蛋白骨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耿承奎;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9 郝思春;兔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珊瑚构建组织工程骨[D];苏州大学;2004年

10 毕龙;抗感染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64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864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6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