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治疗创面感染及促愈合的光敏剂纳米纤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4 02:31
  皮肤创伤在生产生活中很常见,严重创伤会导致皮肤屏障缺损,如不进行及时合理的医学干预,很可能产生创面感染,不仅影响伤口愈合,还可能造成体内感染甚至败血症,导致死亡。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大量出现,给创面感染的治疗带来更多挑战。临床上创面感染的治疗多采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也有少量局部用抗菌药物,但没有促伤口愈合功能。伤口愈合多采用创伤敷料,但一般敷料不具备抗菌效果。本文基于光动力学抗菌作用和纳米纤维敷料的优势,将二者结合,制备了光敏剂纳米纤维,不仅可通过光动力学获得伤口表面高效抗菌作用,还可利用结构类似细胞质基质的纳米纤维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获得优良的促愈合功能,实现治疗创面感染和促愈合功能的结合。1.纳米纤维的研究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的醋酸溶液作为纺丝材料,以可纺性和纤维形貌、直径为主要指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最优静电纺丝液处方为2%(w/v)壳聚糖和7%(w/v)PVA的10%(v/v)醋酸溶液,优化工艺为电压15 kV、接收距离15 cm、推注速度0.4 ml/h。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纤维为立体交叉网状、表面光滑、无串珠... 

【文章来源】:军事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治疗创面感染及促愈合的光敏剂纳米纤维研究


光动力抗菌疗法作用机制示意图

静电纺丝,泰勒锥,液滴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丝技术与纳米纤维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纺丝设备主要由高压电源、微量注射泵、接收装置三部分组成物溶液或熔融体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并产生形变,在微量成悬垂的锥状液滴,该液滴被称为“泰勒锥”。当该液滴所受张力时,带电液滴从泰勒锥尖端喷射出,形成聚合物射流,射过电场力的拉伸、溶剂的挥发与固化,最终聚合物溶液在接收类似非织造布状的聚合物纤维[20]。

形貌,醋酸,纺丝液,黏度


易造成纤维黏连。以浓度为 2、4、6、8、10%的醋酸作随着醋酸浓度的增大,纤维的形貌越来越规整,纤维中的珠状体逐纤维逐渐变的光滑、均匀(图 1.2)。低浓度的醋酸(2、4、6、8%)时,溶剂挥发性小,溶剂中的大量的水分难以挥发完全,射流中会滴一起喷射到接收装置上,形成了含有珠状体、小液滴的纤维。随增大,溶剂的挥发性增强,射流在电场中运动时能够更好的固化,得到形貌较好的纤维。当醋酸浓度为 10%时,得到的纤维形貌最好择浓度为 10% 的醋酸水作为溶剂。表 1.1 不同浓度醋酸作为溶剂纺丝液的性质酸浓度(w/v,%) 纺丝液黏度(Pa s) 电导率(mS/cm)2 8.56±0.30 2.12±0.064 6.20±0.02 2.24±0.076 5.18±0.13 2.32±0.088 4.38±0.11 2.48±0.0810 3.28±0.07 2.56±0.0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大黄素缓释材料治疗牙周炎的初步研究[J]. 朱文忠,马志伟.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7(08)
[2]抗菌光敏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J]. 周盼,谢小燕,熊力,张东山,文宇.  激光生物学报. 2017(03)
[3]静电纺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对Cu2+、Ni2+及Cd2+的吸附特性[J]. 张慧敏,阮弦,胡勇有,程建华,谭平.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1)
[4]吲哚菁绿纳米颗粒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 郑明彬,郑翠芳,龚萍,赵鹏飞,岳彩霞,张鹏飞,马轶凡,蔡林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3(10)
[5]光动力抗菌光敏剂的研究进展[J]. 雷万华,王雪松.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3(05)

博士论文
[1]新型光敏抗菌药物的研究[D]. 赵占娟.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2]研发一种新型光敏剂用于光动力学治疗创面MRSA感染[D]. 傅秀军.上海交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载药同轴纳米纤维烧伤敷料的研究[D]. 刘晓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
[2]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空气过滤性能及仿生矿化研究[D]. 高建明.浙江工业大学 2015
[3]PVA/CS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范英梅.齐齐哈尔大学 2015
[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对表皮葡萄球菌浮游菌和生物膜抗菌效应研究[D]. 李欣.安徽医科大学 2012
[5]静电纺丝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超细纤维及性能研究[D]. 张园园.天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48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048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