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3-27 17:37
硒以有机硒醇的形式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与许多生理疾病息息相关。硒醇不仅存在于人体中,也存在于原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然而并不是所有原核微生物都含有硒醇,因此检测硒醇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别部分原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的一种途径。同时,农作物中(如茶叶大米)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硒形成富含硒醇植物,因此,检测食品内硒醇含量也可以帮助监测富硒食品中的硒含量是否达标。综上所述检测硒醇对了解人体代谢、鉴别细菌以及检测食品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的检测硒醇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电化学法,这些方法存在着仪器昂贵,生物相容性差以及检测限高等缺点,因此本研究需要开发新型的灵敏度、生物兼容性好的检测硒醇方法。在本文中,构建了基于硒醇化合物检测的三种荧光探针,并实现其生物、食品方面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一种新型纳米金探针并实现对硒醇检测。近红外染料Nile Blue与含有巯基的谷胱甘肽结合形成含巯基的染料分子(NB-GSH),并通过Au-S修饰到纳米金粒子的表面。由于纳米金颗粒的独特的FRET性质,整个体系处于荧光淬灭状态。硒醇与纳米金粒子之间拥有更好的亲核性,...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GSH-Px还原过氧化物过程
第一章文献综述5和5′-磷酸硒腺苷(APR)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生成亚硒酸盐。硒酸盐向亚硒酸盐转化的过程是无机硒向有机硒代谢的重要环节。亚硒酸盐可以通过酶作用以及非酶作用形成硒醚,然后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硒代半胱氨酸进一步参与后续硒蛋白的代谢过程并富集在植物体内(马建辉etal.2012)。图1-2无机硒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黄冰霞etal.2019)Fig.1-2Themetabolicprocessofinorganicseleniuminhumanbody.(黄冰霞etal.2019)植物及农作物中的硒除了从外界摄取以外,其自身体内也存在着许多含有硒醇的硒蛋白,这些硒蛋白除了为植物提供必不可缺的硒元素外,也参与硒的代谢并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意义(程建中etal.2012)。硒蛋白酶直接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代谢以及调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从而调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不仅仅存在于人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中,它可以帮助植物提高抗氧化性进而提升对恶劣环境的抗性,同时其也可以清除植物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植物健康生长(杜玉潇etal.2007)。除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硒代半胱氨酸裂解酶以及5’-磷酸硒代腺苷等,这些硒酶以及硒蛋白本身就存在与植物体内不需要通过从土壤中的无机硒盐代谢获得。如表1-2,植物体内也存在着一些有机硒小分子化合物如硒代半胱氨酸、硒代高氨酸、硒代蛋氨酸等等,它们是植物代谢的产物,也是可以富集在植物可食用部分主要的有机硒分子(郎明林2013)。这些有机硒以及硒醇在植物可食用部分的富集,帮助植物形成可食用的富硒产品,其可以为人体补硒提供一种膳食途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图1-3无机硒盐在植物体内代谢过程。(N.Terry2000)Fig.1-3Themetabolicprocessofinorganicseleniteinplants.(N.Terry2000)植物及农作物中的硒除了从外界摄取以外,其自身体内也存在着许多含有硒醇的硒蛋白,这些硒蛋白除了为植物提供必不可缺的硒元素外,也参与硒的代谢并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意义(程建中etal.2012)。硒蛋白酶直接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代谢以及调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从而调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不仅仅存在于人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中,它可以帮助植物提高抗氧化性进而提升对恶劣环境的抗性,同时其也可以清除植物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植物健康生长(杜玉潇etal.2007)。除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硒代半胱氨酸裂解酶以及5’-磷酸硒代腺苷等,这些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极品螯合硒富硒水稻种植技术研究[J]. 张宝杰,周丽,姜焕焕. 肇庆学院学报. 2019(05)
[2]硒元素与人类健康[J]. 黄冰霞,支添添,赵志刚,何宁,韩成云.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3]硒通过肠道微生物调控健康的研究进展[J]. 任广旭,王立平,王泽. 农业与技术. 2018(23)
[4]不同形态硒对金针菇吸收和富集硒的影响[J]. 万亚男,罗章,王晓芳,王琪,余垚,郭岩彬,李花粉. 土壤. 2018(06)
[5]关于碳点性能提升的研究进展[J]. 李俊芬,李鹏霞,张琳,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2018(03)
[6]硒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的转化规律研究进展[J]. 朱燕云,吴文良,赵桂慎,郭岩彬.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3)
[7]蛋白质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 王启迪,罗坚,全灿,周俊波,李增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32)
[8]A new fluorescent probe with ultralow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for imaging of endogenous cellular selenol under oxidative stress[J]. Dan Cheng,Yue Pan,Bin-Cheng Yin,Lin Yuan,Xiao-Bi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7(10)
[9]植物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研究进展[J]. 陈锦平,刘永贤,曾成城,潘丽萍,鹿士杨,兰秀,黄雁飞,梁潘霞,江泽普,邢颖,廖青,黄太庆.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10]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J]. 廖美林,马作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8)
博士论文
[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研究及其在均相免疫分析中的应用[D]. 胡珊.华中科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稀土铈离子(Ce3+)掺杂YAG荧光粉的湿化学法制备和性能研究[D]. 刘春佳.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03913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GSH-Px还原过氧化物过程
第一章文献综述5和5′-磷酸硒腺苷(APR)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生成亚硒酸盐。硒酸盐向亚硒酸盐转化的过程是无机硒向有机硒代谢的重要环节。亚硒酸盐可以通过酶作用以及非酶作用形成硒醚,然后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硒代半胱氨酸进一步参与后续硒蛋白的代谢过程并富集在植物体内(马建辉etal.2012)。图1-2无机硒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黄冰霞etal.2019)Fig.1-2Themetabolicprocessofinorganicseleniuminhumanbody.(黄冰霞etal.2019)植物及农作物中的硒除了从外界摄取以外,其自身体内也存在着许多含有硒醇的硒蛋白,这些硒蛋白除了为植物提供必不可缺的硒元素外,也参与硒的代谢并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意义(程建中etal.2012)。硒蛋白酶直接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代谢以及调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从而调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不仅仅存在于人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中,它可以帮助植物提高抗氧化性进而提升对恶劣环境的抗性,同时其也可以清除植物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植物健康生长(杜玉潇etal.2007)。除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硒代半胱氨酸裂解酶以及5’-磷酸硒代腺苷等,这些硒酶以及硒蛋白本身就存在与植物体内不需要通过从土壤中的无机硒盐代谢获得。如表1-2,植物体内也存在着一些有机硒小分子化合物如硒代半胱氨酸、硒代高氨酸、硒代蛋氨酸等等,它们是植物代谢的产物,也是可以富集在植物可食用部分主要的有机硒分子(郎明林2013)。这些有机硒以及硒醇在植物可食用部分的富集,帮助植物形成可食用的富硒产品,其可以为人体补硒提供一种膳食途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图1-3无机硒盐在植物体内代谢过程。(N.Terry2000)Fig.1-3Themetabolicprocessofinorganicseleniteinplants.(N.Terry2000)植物及农作物中的硒除了从外界摄取以外,其自身体内也存在着许多含有硒醇的硒蛋白,这些硒蛋白除了为植物提供必不可缺的硒元素外,也参与硒的代谢并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意义(程建中etal.2012)。硒蛋白酶直接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代谢以及调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从而调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不仅仅存在于人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中,它可以帮助植物提高抗氧化性进而提升对恶劣环境的抗性,同时其也可以清除植物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植物健康生长(杜玉潇etal.2007)。除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硒代半胱氨酸裂解酶以及5’-磷酸硒代腺苷等,这些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极品螯合硒富硒水稻种植技术研究[J]. 张宝杰,周丽,姜焕焕. 肇庆学院学报. 2019(05)
[2]硒元素与人类健康[J]. 黄冰霞,支添添,赵志刚,何宁,韩成云.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3]硒通过肠道微生物调控健康的研究进展[J]. 任广旭,王立平,王泽. 农业与技术. 2018(23)
[4]不同形态硒对金针菇吸收和富集硒的影响[J]. 万亚男,罗章,王晓芳,王琪,余垚,郭岩彬,李花粉. 土壤. 2018(06)
[5]关于碳点性能提升的研究进展[J]. 李俊芬,李鹏霞,张琳,董川. 分析科学学报. 2018(03)
[6]硒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的转化规律研究进展[J]. 朱燕云,吴文良,赵桂慎,郭岩彬.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3)
[7]蛋白质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 王启迪,罗坚,全灿,周俊波,李增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32)
[8]A new fluorescent probe with ultralow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for imaging of endogenous cellular selenol under oxidative stress[J]. Dan Cheng,Yue Pan,Bin-Cheng Yin,Lin Yuan,Xiao-Bi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7(10)
[9]植物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研究进展[J]. 陈锦平,刘永贤,曾成城,潘丽萍,鹿士杨,兰秀,黄雁飞,梁潘霞,江泽普,邢颖,廖青,黄太庆.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10]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J]. 廖美林,马作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8)
博士论文
[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研究及其在均相免疫分析中的应用[D]. 胡珊.华中科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稀土铈离子(Ce3+)掺杂YAG荧光粉的湿化学法制备和性能研究[D]. 刘春佳.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03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10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