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下肌肉损伤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和现有疼痛程度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03-30 09:20
背景: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的远红外陶瓷微珠产品,应用陶瓷胶态注射成型工艺制造而成,是运动康复以及日常保健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理疗材料,以其独特的颗粒细小圆形结构能够完整覆盖敷于脚部、腰部、大腿等损伤部位进行全面刺激干预。目的:探讨远红外陶瓷微珠对肌肉损伤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8-21岁各体育专业符合股后肌群损伤诊断标准的在校学生30名,均对试验方案知情同意。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名,按摩组进行按摩治疗,远红外仪组进行普通远红外治疗仪治疗,陶瓷微珠组进行远红外陶瓷微珠治疗,连续干预2周,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14天测定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和现有疼痛程度),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与结论:①疼痛分级指数(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目测类比评分和现有疼痛程度3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②陶瓷微珠组治疗3 d后各项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按摩组、远红外仪组(P <0.05);治疗7,14 d后,陶瓷微珠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按摩组、远红外仪组(P <0.01);③陶瓷微...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4(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各组患者分组流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红外陶瓷微珠对一次性力竭大鼠IL-6、T-AOC等指标的影响[J]. 何建伟,杨金龙,赵广高. 莆田学院学报. 2016(02)
[2]振动训练缓解肌肉运动性疲劳的sEMG研究[J]. 谷茂恒,刘文峰,陶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04)
[3]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对主动、被动肌力及PAR、AAR和TDPM指标效果的量化评价[J]. 何建伟,杨金龙,王安利,曹庆雷. 体育科学. 2014(12)
[4]远红外陶瓷微珠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骨骼肌CK、CK-MM、LDH指标的影响[J]. 曹庆雷,何建伟,杨金龙. 体育学刊. 2013(03)
[5]远红外电热磁中药导入法在治疗运动性疲劳与损伤中的运用[J]. 傅旭东. 福建中医药. 2007(05)
[6]远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J]. 季冠芳,杨子彬. 天津医药. 2007(01)
[7]健康成人等张肌力测试的重测信度研究[J]. 周谋望,杨延砚,葛杰,姜军,吕铮,陈亚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10)
[8]高效远红外辐射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李红涛,刘建学. 现代技术陶瓷. 2005(02)
[9]按摩对肌肉损伤修复作用的形态学研究[J]. 石葛明,王学礼,李桂桐,袁桂琴,吴淑兰,李向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1(04)
博士论文
[1]艺术体操运动员脊柱侧弯特征及椎旁肌功能变化的研究[D]. 苗欣.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赵明华.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远红外陶瓷微珠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何建伟.北京体育大学 2012
[4]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 潘展恒.南方医科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疼痛缓解效果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龙志.上海体育学院 2016
[2]针刺臂丛神经根结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李良薇.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3]远红外线对造血干/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陈婧婧.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09279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4(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各组患者分组流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红外陶瓷微珠对一次性力竭大鼠IL-6、T-AOC等指标的影响[J]. 何建伟,杨金龙,赵广高. 莆田学院学报. 2016(02)
[2]振动训练缓解肌肉运动性疲劳的sEMG研究[J]. 谷茂恒,刘文峰,陶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04)
[3]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对主动、被动肌力及PAR、AAR和TDPM指标效果的量化评价[J]. 何建伟,杨金龙,王安利,曹庆雷. 体育科学. 2014(12)
[4]远红外陶瓷微珠对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骨骼肌CK、CK-MM、LDH指标的影响[J]. 曹庆雷,何建伟,杨金龙. 体育学刊. 2013(03)
[5]远红外电热磁中药导入法在治疗运动性疲劳与损伤中的运用[J]. 傅旭东. 福建中医药. 2007(05)
[6]远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J]. 季冠芳,杨子彬. 天津医药. 2007(01)
[7]健康成人等张肌力测试的重测信度研究[J]. 周谋望,杨延砚,葛杰,姜军,吕铮,陈亚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10)
[8]高效远红外辐射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李红涛,刘建学. 现代技术陶瓷. 2005(02)
[9]按摩对肌肉损伤修复作用的形态学研究[J]. 石葛明,王学礼,李桂桐,袁桂琴,吴淑兰,李向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1(04)
博士论文
[1]艺术体操运动员脊柱侧弯特征及椎旁肌功能变化的研究[D]. 苗欣.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赵明华.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远红外陶瓷微珠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何建伟.北京体育大学 2012
[4]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 潘展恒.南方医科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疼痛缓解效果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龙志.上海体育学院 2016
[2]针刺臂丛神经根结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李良薇.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3]远红外线对造血干/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陈婧婧.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09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10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