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聚己内酯/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20:30
  目前临床上治疗皮肤创伤主要有清创包扎、自体、异体或人工材料移植等,清创包扎存在感染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自体移植存在供体不足的问题。异体或人工材料移植则存在氧通透性差、创面区域营养供应不足以及细胞增殖缓慢的问题。因此,当前皮肤创伤修复材料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水分和氧的通透性、防止组织液或体液流失、对外界病菌的阻隔性能、植入体的力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为了实现更好的皮肤创面修复效果,设计一种具有人体皮肤仿生结构、一定的吸湿性能和较高的孔隙率、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以及一定的机械强度满足手术植入需要的皮肤创面修复材料尤为关键。 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机械性能,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创面修复特性,将两者复合可以充分结合两者各自的优越性能,制备出良好的皮肤创面修复材料。 为了制备聚己内酯/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微纳米纤维膜,本论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作为制备手段。先考察不同的电压、流速以及生物活性玻璃质量百分比对纤维膜显微形貌的影响,寻找最佳纺丝参数。然后着重考察不同生物活性玻璃质量百分比的复合纤维膜的表面性能、孔隙率、拉伸性能以及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发现生物活性玻璃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复合膜...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皮肤创伤与修复
        1.1.1 皮肤组成与结构
        1.1.2 皮肤创伤的治疗现状
        1.1.3 皮肤创伤修复过程
    1.2 静电纺丝技术在皮肤创伤修复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2.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2.2 静电纺丝相关影响参数
        1.2.3 静电纺丝在皮肤创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3 生物玻璃概述
        1.3.1 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1.3.2 生物玻璃在皮肤创面修复方面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1.4 聚己内酯概述
        1.4.1 聚己内酯
        1.4.2 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运用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粉体的制备及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添加剂成分所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纳米颗粒
        2.3.2 不同设计组分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纳米颗粒
        2.3.3 不同配方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粒度分析
        2.3.4 晶体结构和表面基团分析
    2.4 生物活性玻璃微纳米粉体的生成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己内酯/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聚己内酯/生物活性玻璃微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3 材料测试及表征
        3.2.4 复合微纳米支架的细胞生物学评价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电压和流速对复合微纳米纤维支架微观形貌的影响
        3.3.2 不同生物活性玻璃质量百分比对复合微纳米纤维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3.3.3 微区能谱分析(EDS)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表面接触角测试
        3.3.6 吸水率测试
        3.3.7 孔隙率测试
        3.3.8 拉伸性能测试
        3.3.9 细胞形态观察
        3.3.10 细胞增殖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机纳米晶的形貌调控及生长机理研究[J]. 冯怡,马天翼,刘蕾,袁忠勇.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09)
[2]电纺参数对聚丙烯腈纤维直径影响的研究[J]. 钟晶,张明艳,张玉军,巩桂芬.  绝缘材料. 2008(05)
[3]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超细粉体的制备与生物矿化性能研究[J]. 陈晓峰,郭常亮,赵娜如,谢林.  无机材料学报. 2008(05)
[4]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J]. 张琮,王乃佐,陈辉,周光峰,张国安,韩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02)
[5]无机活性元素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 叶礼岳,王史辉,孙菊妹,潘君泰,仇灵江,吴抽浪.  临床医学. 2007(07)
[6]生物活性玻璃对30例烧伤患者治疗后期创面的疗效观察[J]. 王钰,马兵,夏照帆,唐洪泰,王光毅,刘樾.  中华烧伤杂志. 2006(06)
[7]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工艺影响分析[J]. 尹桂波,张幼珠,耿琴玉.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8]无机活性元素对皮肤创面愈合的生物诱导作用[J]. 周来生,廖镇江,张勤,罗敏,鲁刚,钟伟.  中华烧伤杂志. 2005(05)
[9]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纳米粒子形貌和粒径分布影响因素探讨[J]. 杨宇霞,王迎军,陈晓峰.  硅酸盐通报. 2004(06)
[10]创伤愈合与细胞凋亡[J]. 夏国伟.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1999(03)

博士论文
[1]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和碳点的合成[D]. 乔振安.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86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686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a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