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脑网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ADHD脑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用于大脑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作为其中的一种已经成为现今主流的成像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无创伤又无电离辐射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基于功能核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图像主要用于考虑大脑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已经有很多研究是基于解剖结构进行,同样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对ADHD进行功能连接的研究。虽有很多研究是基于功能连接,但基于发育角度的功能连接研究却少之又少。总结前人结果,对于ADHD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假说分别为:前额叶功能低下假说、额叶-纹状体假说和前扣带认知功能异常假说。基于解剖结构的研究指出:在大脑的整个发育过程中,ADHD与正常被试相比存在着皮层厚度发育的延迟。于是我们假设,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功能连接也会随着发育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会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对于正常人和患者之间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组间统计差异。前人的ADHD的研究由于受到样本大小的限制都不能够进行不同年龄段下的发育角度的研究。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利用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数据进行了不同年龄段分组的研究。在此大样本数据下我们将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以两年为一个年龄段组,最后一组为三年为一个年龄段,分为以下五组,分别为8~9岁、10~11岁、12~13岁、14~15岁、16~18岁。对上述的五组数据利用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计算其短程功能连接密度(lFCD)和长程功能连接密度(lrFCD)。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统计所得的所有结果都经过了P值为0.005的AlphaSim校正。 我们发现对于lFCD有以下结果:第一组正常控制组与ADHD患病组之间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第二组中组间差异主要出现在额中回区域,表现出ADHD比正常人具有更小的lFCD。对于第三组,在额中回区域存在着ADHD的lFCD大于正常人的lFCD,而在小脑后叶却存在着ADHD的lFCD小于正常人的lFCD。在第四组中发现在壳核区域存在着ADHD大于正常人的lFCD。在最后的第五组中组间统计分析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lFCD,在所有年龄段的组间统计分析中,年龄段为12~13岁的组间差异最为明显。同样的趋势在lrFCD中也存在,即在年龄段为12~13岁时组间统计分析差异最为明显,差异主要出现在额中回和颞上回,其余组不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实验的最终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得出在整个发育过程中ADHD的lFCD和lrFCD在12~13岁时存在着最为显著的统计差异。
【关键词】:短程功能连接密度 长程功能连接密度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引言11-13
- 1.2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13-14
- 1.3 本文的主要结构14-16
- 第二章 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16-23
- 2.1 功能磁共振成像概述16
- 2.2 基于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16-18
- 2.3 基于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数据分析18-22
- 2.3.1 功能连接分析18-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分析23-45
- 3.1 引言23-25
- 3.2 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25-33
- 3.2.1 被试及实验25-28
- 3.2.2 数据预处理28-29
- 3.2.3 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密度计算29-33
- 3.2.4 统计分析33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33-44
- 3.3.1 实验结果33-36
- 3.3.2 结果分析36-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META 分析45-55
- 4.1 META分析45-46
- 4.2 META分析实验及结果分析46-54
- 4.2.1 Meta 分析实验46-50
- 4.2.2 Meta 分析实验结果和分析50-54
- 4.3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55-58
- 5.1 本文总结55-56
- 5.2 展望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圣文;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蒲超,张育民;医学图象三维处理算法与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4年06期
3 高宏建;吴水才;任新颖;刘有军;;利用Amira进行肝脏及其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年05期
4 杨日容;;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医学图像配准算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5 张峰;闫镔;李建新;李磊;包尚联;;工业X-CT散射校正技术综述[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4期
6 李庆亮;闫镔;孙红胜;李磊;张峰;;X-CT金属伪影校正方法综述[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1期
7 崔春艳;李立;蔡宏民;田海英;刘立志;张敏;;直肠癌肠旁淋巴结CT图像相关影像学参数定量化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4期
8 吴云峰;李春梅;张力;;基于JPEG的医学图像压缩方法及应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房春兰;陈雷霆;张宇;;肝脏CT图像三维分割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朱健;刘敏;罗立民;;医用直线加速器获取锥形束CT的图像空间扩展技术[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郁淦;周学成;罗锡文;曹霞;乐凯;;基于ITK和VTK的原位根系三维可视化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丽琨;陈定方;;超电子显微镜的医学健康检查报告系统[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3 梅跃松;杨树兴;莫波;;一种基于新的相似性测度的自动图像配准算法[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吴水才;高宏建;白燕萍;杨春兰;;基于MITK的肝脏切片图像三维重建[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国丽;邓娜;刘辉;;肺部CT片中肿瘤的分割方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苗苗;黎宁;吴园;;基于水平集方法的脑部MR图像分割算法[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文文;姜富春;车翔玖;;基于面绘制的医学序列图像三维重建[A];第五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娜;面向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的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鲁志波;医学图像增强与插值的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范亚;基于高分辨率颅脑CT体数据的病变自动检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孙越泓;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图像分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佳林;柔性逻辑的健全性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张婧;基于SVM的肺结节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侯叶;基于图论的图像分割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侯彦宾;生物发光断层成像的系统设计与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
本文编号:373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7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