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氮化碳荧光材料在化学传感器及生物成像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8 11:57
近几年来,氮化碳纳米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它具有合成简单、成本低、抗光漂白性、生物兼容性、荧光量子产率高以及荧光可调控等优点,因此它广泛地应用于光催化、电催化、仿生催化、药物载体、光敏剂、化学与生物传感等领域。目前,大部分的氮化碳纳米片都是由块体纯氮化碳剥离得到的,而且大多数发射蓝色荧光。与发射近紫外至蓝色荧光的氮化碳纳米材料相比,发射绿色甚至更长波长荧光的氮化碳纳米材料在化学传感器以及生物成像上将有更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合成两种新型绿色荧光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材料,分别应用于化学传感和大肠杆菌的荧光成像。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氮化碳的结构与性质,重点介绍了二维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的合成方法以及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成像上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二章,通过高温共聚合双氰氨和巴比妥酸以及化学氧化、超声剥离法,合成了蓝绿色荧光的巴比妥酸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BCN)纳米片。利用三联吡啶钌以及BCN纳米片,构建了一种铜离子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当存在铜离子时,铜离子和BCN纳米片之间发生光诱导电子转移的作用(PET),导致BCN纳米片的荧光被猝灭,...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氮化碳简介
1.1.1 氮化碳结构
1.1.2 氮化碳性质
1.1.3 石墨相氮化碳制备方法
1.1.4. 石墨相氮化碳的应用
1.2 二维氮化碳纳米片研究
1.2.1 制备方法
1.2.2 二维氮化碳纳米片的应用
1.3 氮化碳的荧光特性
1.3.1 氮化碳的荧光特性
1.3.2 影响氮化碳荧光的因素
1.4 绿色荧光氮化碳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巴比妥酸掺杂的氮化碳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铜离子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2.2.2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传感器的反应机理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4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3.5 自来水中铜离子的检测以及回收率
2.3.6 选择性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新型绿色荧光氮化碳纳米材料用于大肠杆菌荧光成像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大肠杆菌的成像
3.3.3 成像机理
3.4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44921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氮化碳简介
1.1.1 氮化碳结构
1.1.2 氮化碳性质
1.1.3 石墨相氮化碳制备方法
1.1.4. 石墨相氮化碳的应用
1.2 二维氮化碳纳米片研究
1.2.1 制备方法
1.2.2 二维氮化碳纳米片的应用
1.3 氮化碳的荧光特性
1.3.1 氮化碳的荧光特性
1.3.2 影响氮化碳荧光的因素
1.4 绿色荧光氮化碳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巴比妥酸掺杂的氮化碳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铜离子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2.2.2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传感器的反应机理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4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3.5 自来水中铜离子的检测以及回收率
2.3.6 选择性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新型绿色荧光氮化碳纳米材料用于大肠杆菌荧光成像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大肠杆菌的成像
3.3.3 成像机理
3.4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44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74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