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14:06

  本文关键词: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腰椎 棘突 静态固定装置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载荷的影响。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L1~S1),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为完整组(N组);损伤组(I组);棘突钉-钩-板组(L组);置入Wallis系统(W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P组),每组2具标本。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分别重复测试中立位(AC)、前屈后伸(Flex/Ext)、左右侧弯(LB)、旋转运动加载模式下,完整标本、损伤标本和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固定后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结果:力学稳定性,L组固定节段标本的生物学稳定性与I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垂直位移:AC(3.17±0.43)mm,Flex(3.13±0.34)mm,Ext(5.52±0.63)mm,LB(5.62±0.53)mm;水平位移:AC(0.72±0.06)mm,FLex(0.57±0.06)mm,Ext(0.72±0.06)mm,LB(0.67±0.06)mm,P0.05],与N组及W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L组稳定性与N组和W组相仿。L组与P组比较,稳定性有差异(P0.05)。即L组稳定性较P组稳定性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应力载荷的影响。L、W组在相同力学载荷下,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垂直位移:AC(3.12±0.43)mm,Flex(2.72±0.36)mm,Ext(4.32±0.36)mm,LB(4.82±0.55)mm;水平位移:AC(0.67±0.01)mm,Flex(0.54±0.04)mm,Ext(0.70±0.04)mm,LB(0.78±0.05)mm,P0.05];L组与P组在相同力学载荷下,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垂直位移:AC(2.91±0.53)mm,Flex(4.22±0.59)mm,Ext(5.22±0.56)mm,LB(5.42±0.49)mm;水平位移:AC(0.92±0.06)mm,Flex(0.62±0.06)mm,Ext(0.98±0.09)mm,LB(0.99±0.09)mm,P0.05],即L组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载荷的影响小于P组。结论: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稳定装置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能为病变节段腰椎提供可靠的稳定性固定,且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载荷。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骨科;
【关键词】腰椎 棘突 静态固定装置 生物力学
【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攻关项目(编号:CSTC2011AC5199)
【分类号】:R687.3;R318.01
【正文快照】: 随着腰椎棘突间动静态内固定装置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发现大量相关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报道,其中虽揭示了这些内固定装置的技术优势,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譬如腰椎棘突间动静态内固定装置的松动、脱落,甚至棘突骨折等并发症,这些都需要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文龙;张诚;郑国;;腰椎棘突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年07期

2 徐广辉;郭开今;周冰;陈幽婷;;腰椎棘突间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2008年01期

3 李宝俊;丁文元;张英泽;;腰椎棘突间固定技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09期

4 金合;乔卫平;徐林;;腰椎棘突偏歪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年10期

5 贾建新;杜構;;腰椎棘突及其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李淳德;孙浩林;;腰椎棘突间稳定系统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8期

7 刘瑞;张元智;徐林;李志军;俞兴;;腰椎棘突及其间隙的解剖学测量[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2年02期

8 卢毅;邹秋水;;腰椎棘突无菌坏死症——附两例报告[J];北京医学院学报;1965年04期

9 杨家骥;庞星源;黄立;姜琳;邓裴;袁伟;;小儿腰椎棘突粘连后遗症的整复治疗[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2年03期

10 张志敬;潘兵;卢一生;许文根;王昭;符楚迪;;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研究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乃锋;;相邻腰椎棘突间夹角的测量[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丁;徐华梓;;腰椎棘突间置入装置的发展现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雷仲民;;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性固定[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夏志敏;周辉;黄海;张政宏;倪飞;;腰椎棘突间撑开器的应用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宁尚龙;夏群;马信龙;徐宝山;张继东;苗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棘突偏斜现象的影像学观察[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倪文飞;徐华梓;池永龙;黄其杉;林焱;王向阳;毛方敏;王胜;徐晖;;Coflex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分析[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开今;腰椎棘突间相关区域的解剖学研究及棘突间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2 刘瑞;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撑开器的数字化分析及临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乃国;腰椎棘突间动力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和前瞻性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段丽萍;下腰椎棘突撞击现象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2 孙新立;腰椎棘突间动力性稳定系统Viking的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3 喻林;棘板螺钉固定的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4 孙岩;腰椎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术重建腰椎管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5年

5 曾希银;腰椎棘突上缘根部与椎弓根关系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4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34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4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