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雷达的脉搏波传导时间提取技术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物雷达的脉搏波传导时间提取技术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雷达 脉搏波传导时间 射血前期 心电图 R 波法 Bland-Altman-致性分析
【摘要】:在临床监护领域,脉搏波传导时间(Pulse Wave Transit Time,PWTT)是一项重要的生理指标,它可以表达心血管相关的诸多生理参数,例如血压变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大动脉顺应性、动脉硬化以及呼吸努力度等,尤其对于烧伤、精神病以及老年患者来说以上参数极为重要,然而提取PWTT的传统方法均为接触式检测,对于以上患者来说,在其身体贴置电极或传感器来采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中的R波作为采集PWTT的开始时刻恰恰是不方便而且有时是不可行的。 生物雷达(Bioradar)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临床监护方面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其非接触、对患者无约束等优势是传统接触式医用传感器无法媲及的。基于此,通过采用生物雷达技术非接触采集PWTT开始时刻,再结合指尖脉搏波希望能够解决和弥补接触式测量手段的不足。 本课题主要研究基于生物雷达的脉搏波传导时间提取技术,提出采用生物雷达技术非接触式获得心脏搏动波形,依此波形的特征点(波峰)作为PWTT开始时刻点,结合指尖脉搏波的特征点(波峰)作为PWTT的终止时刻点,计算二者之差即得PWTT值。 本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结合生理学基础,对比分析了人体心电图和心搏动图,发现心电图R波法测量到的PWTT存在射血前期(pre-ejection period,PEP)时间的干扰,而与人体电信号机理不同的是,心脏搏动的机械运动曲线图恰能很好的排除此干扰。 2:建立了基于生物雷达的非接触PWTT采集实验系统,该系统由生物雷达、呼吸传感器、脉搏传感器、ECG采集模块以及多通道生理记录仪组成,并与计算机相连,利用Matlab以及MedCalc软件分析数据。通过对心率的采集和分析,调试系统并调整生物雷达最佳采集距离。 3:为了对比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所采集到的PWTT,需要保证多通道对比实验时通道间的同步精度,所以设计完成了系统同步性验证实验,对信号同时进行多通道采集,并作相关性分析、相位差计算。实验表明同步精度满足PWTT误差要求。 4:完成了对多名测试对象PWTT值的采集和对比分析实验。同步采集基于心电图R波法(R-wave-gated Pulse Wave Transit Time,RWPWTT)和生物雷达法的两组PWTT值,做Bland-Altman统计分析,验证了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5:设计了基于生物雷达技术的PWTT与实时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PWTT与BP之间强关联的结论,同时也论证了基于生物雷达技术的非接触式PWTT测量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可行性。 本课题的创新点: 1: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雷达技术的非接触式测量PWTT的新方法。 2:发现传统心电图R波法采集到的PWTT值所包含的射血前期时间干扰,可以通过基于生物雷达技术的PWTT测量方法有效排除。
【关键词】:生物雷达 脉搏波传导时间 射血前期 心电图 R 波法 Bland-Altman-致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6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8
- 1.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2. 脉搏波传导时间临床应用简介12-14
- 3. 生物雷达简介14-17
- 4. 主要技术路线17-18
- 文献回顾18-21
- 1. 生物雷达研究进展18-19
- 2. 脉搏波传导时间临床研究现状19-21
- 第一部分 脉搏波传导时间的生理学基础21-28
- 1.1 简介21
- 1.2 心脏生理活动21-25
- 1.3 血液循环系统25-28
- 第二部分 基于生物雷达的非接触脉搏波传导时间采集实验系统的搭建28-36
- 2.1 实验系统组成28
- 2.2 主要性能指标28-30
- 2.3 心脏生物电信号与心脏机械搏动信号相关性分析30-36
- 第三部分 系统同步性测试36-42
- 3.1 相关系数36
- 3.2 相位差估计36-39
- 3.3 实验对象39
- 3.4 实验材料39
- 3.5 实验方法及步骤39
- 3.6 实验结果39-42
- 第四部分 脉搏波传导时间测量实验42-52
- 4.1 特征点提取42-44
- 4.2 Bland-Altman 一致性分析44-45
- 4.3 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血压的关系45-46
- 4.4 实验一接触式心电 R 波法与非接触式生物雷达法测量脉搏波传导时间的对比实验46-50
- 4.5 实验二基于生物雷达所测量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血压变化关系50-52
- 小结52-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1
- 附录一 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58-59
- 附录二 PWTT 与 BP 对比曲线59-61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音华;刘延勇;向海燕;秦瑜斐;张宏金;俞梦孙;;应用阻抗心动图测量脉搏波传导时间[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3期
2 张杨;焦腾;荆西京;王华;于霄;王健琪;;生物雷达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J];信息化研究;2010年10期
3 肖毅;黄蓉;钟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片段的评估-脉搏传导时间微觉醒[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09期
4 周小兵;李素云;李严斌;万炜;谭建国;丁红梅;谢巍;;人体血管三维可视化[J];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5 付忠良;赵晨;何岩;杨怀安;;Apneagraph睡眠呼吸监测阻塞定位仪指导OSAHS手术治疗及在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年24期
6 钟建文;刘大波;黄振云;周丽枫;陈倩;谭宗瑜;;探讨脉搏传导时间技术诊断疑似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2期
7 米永巍;李怡勇;陈培昕;;光电容积描迹法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5期
8 向海燕;俞梦孙;;用脉搏波传导时间实现血压连续测量[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02期
9 李益飞;季寒;薛飞;李泽卿;王天友;周玫;王秋萍;;不同类型的脉搏传导时间微觉醒指数在睡眠监测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24期
本文编号:618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61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