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GA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GA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SD大鼠 PLGA 组织工程脂肪
【摘要】:目的: 1.通过双侧卵巢摘除术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收集OVX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成脂向诱导分化,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MSCs体外分裂增殖能力以及成脂向分化能力; 2.将成脂诱导后的MSCs与高分子生物支架材料PLGA体内构建脂肪组织工程,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M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脂肪组织工程的潜在应用价值; 3.证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细胞机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利用自身MSCs构建组织工程脂肪提供实验基础和技术依据。 方法: 1.采用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模型建立3月后,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对其骨密度、骨矿含量进行检测; 2.取OVX大鼠双侧股骨、胫骨,采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培养MSCs,,通过不断传代进行扩增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3.取OVX大鼠第3代MSCs进行成脂诱导,分别于第14天、21天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进行油红O染色鉴定; 4.取OVX大鼠成脂诱导第14天MSCs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其超微结构的变化; 5.将诱导成熟成脂细胞与PLGA支架体外共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PLGA支架材料上的粘附、生长状况; 6.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进行异位成脂,于不同时间点(4周、8周、12周)取材,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植入体周围及内部成脂情况。 结果: 1.采用双侧卵巢摘除术建模后3月,经DXA法检测其骨密度与骨矿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雌性大鼠(P0.05); 2.选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OVX大鼠MSCs在培养瓶中生长状态良好,可大量增殖,呈现纺锤形、梭形,细胞间相互连接; 3.MTT检测结果显示:第1天到第2天增殖速度稍为缓慢,为潜伏期;第2天至第7天,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呈指数增长,进入生长期;第7天至第10天细胞增殖速度变缓,细胞生长进入平台期; 4.经成脂诱导后,细胞变为圆形,胞浆内被大小不一的脂滴所占据;油红O染色,脂滴被染成深红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观察成脂诱导后OVX大鼠MSCs体积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膜边缘光滑,胞体内可见大量滑面内质网、脂滴聚集; 5.取出与PLGA材料的复合植入物,HE染色可检测出新生脂肪组织的形成。 结论: 1.经双侧卵巢摘除术后建立的骨质疏松大鼠模型中所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后,生长状态良好,增殖活性高,完全可达到组织工程对种子细胞所要求的106~107数量级; 2.使用含有地塞米松、IBMX、吲哚美辛、胰岛素等诱导剂的基础培养基可完成对OVX大鼠MSCs的成脂向诱导,成脂能力确切; 3.OVX大鼠MSCs可在生物高分子材料PLGA三维空间内很好的粘附、生长,且具有较高的细胞接种率,能够完成与生物支架材料的复合共培养; 4.将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裸鼠生长状态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5. OVX大鼠MSCs可在生物体内继续生长、增殖,并保持其活性,成功构建出组织工程脂肪; 6.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所获得的MSCs体外生长、增殖、分化能力并没有减弱,具有强大的增殖、分化能力,可达到组织工程对种子细胞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SD大鼠 PLGA 组织工程脂肪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80;R318.08
【目录】:
- 英文缩写词表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5
- 实验一 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15-18
- 1 材料与方法15
- 2 结果15-16
- 3 讨论16-18
- 实验二 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成脂分化能力的实验研究18-26
- 1 材料与方法18-21
- 2 结果21-22
- 3 讨论22-24
- 4 附图24-26
- 实验三 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的脂肪细胞与 PLGA 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实验研究26-32
- 1 材料与方法26-28
- 2 结果28
- 3 讨论28-30
- 4 附图30-32
- 小结32-33
- 参考文献33-36
- 综述36-43
- 参考文献41-4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3-44
- 致谢44-45
- 个人简介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华,李曦光;PLA、PGA及其共聚物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应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钟延强,周永刚,张国庆,傅强,王彬,龚纯贵,鲁莹,高申;局部麻醉用缓释盐酸布比卡因PLGA微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3 李乾兵,王国平,颜辉,周书林,陈文魁;粉尘螨(抗原)PLGA微球对致敏小鼠肺部变应性炎症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曹颖光,王戎,王华均,吴慧华,胡立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GA体外附着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5 钱良山;王小鹏;陈天宁;;聚乳酸-羟基乙酸药物控释微型装置的制备[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年05期
6 邱利焱;聚膦腈共混膜在动物体内的降解和组织相容性[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年02期
7 田建广,白东海,刘志国,唐洪泰,夏照帆;聚乳酸-羟基乙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3年S1期
8 徐公平;姬烨;闫景龙;张东旭;;生长因子PLGA微包囊成形参数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8期
9 葛建华;吕宇鹏;周伟岗;马晓兵;;PLGA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生理盐水中的降解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段宏,沈彬,何勤,裴福兴,陈坚;缓释bFGF-PLGA微球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和生物活性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辉;崔媛;张慧敏;关秀文;;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在PLGA表面固定胶原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PLGA nanoparticle encapsulated paclitaxol for sustained release and its anticancer effect for HeLa cells in vitro[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吴飞;;Sustained-release Delivery of GM-CSF from PLGA Microspheres Prepared via Aqueous-aqueous Emulsification[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安树;杨林;刘卫;李卓娅;杨祥良;;PEG-PLGA纳米粒长循环机制及载TNF-α拮抗肽性能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仲琦;刘建国;张_";;电化学阻抗谱方法对聚合物化学降解的实时原位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贾帅军;孟国林;刘建;刘利;熊卓;张人佶;;PLGA/TCP/胶原/BMSCs复合物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联合缺损的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年
7 郑爱萍;曹德英;毕芸祺;崔旭;张晓燕;孙建绪;;壳聚糖修饰的载胰岛素PLGA纳米粒的生物粘附性及毒性评价[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叶鸣;王志刚;李兴升;李巧;牛诚诚;骆杰;;包载经PEG修饰的重组腺病毒PLGA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9 隋刚;王兢;杨小平;;PLGA载药纤维的制备及释药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杜宝玲;曾园山;;明胶海绵圆柱体支架与PLGA圆柱体支架移植对大鼠脊髓组织影响的比较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愉;多层片释药系统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陈庆华;医药用生物降解聚合物应用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敬松;缓释及控释注射剂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研发者目光聚焦“长效”[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吕工;可生物降解载体材料应用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李博;“人造红细胞”[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胡剑 徐坤元;软包装行业大有可为[N];中国包装报;2003年
8 重庆 秦晓飞;封装方式大检阅[N];电脑报;2005年
9 朱奎;烧伤病人有了永久“人造皮肤”[N];健康报;2003年
10 记者 张巍巍;英干细胞治疗中风取得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洋;表面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成骨活性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戴文达;新型结构PLGA/胶原三维可降解复合材料用于软骨再生的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韩瑞玲;鱼精蛋白包覆PLGA纳米粒用于疫苗载体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福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仿生细胞外基质的制备、表征及其与蛋白界面交互作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于凤宾;应用复合PLGA纳米纤维膜构建人工硬脊膜修复羊硬脊膜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李丹;PLGA/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用于骨修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孟昭旭;电纺PLGA/明胶组织工程支架和药物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刘毅;纳米银颗粒和PLGA共涂层的不锈钢合金在抗菌和骨诱导方面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明新;MSCs附和PLGA电纺支架修复兔跟腱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10 董静文;PLGA载姜黄素纳米粒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培红;PLGA-PLGA/BG微球双层修复支架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常丽云;堆型艾美耳球虫3-1E重组质粒PLGA微球包被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许尧祥;复合壳聚糖微球PLGA支架的制备及其对蛋白缓释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4 于玮洁;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网作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骨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忠义;PLGA-HA复合支架与异体骨体外细胞相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谭羽莹;利用表面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基昌;新型冠脉可降解支架材料PLGA,PLGA-PEG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相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丹丹;PLGA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基因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高飞艳;生物可降解微球PLGA疫苗运输载体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林海淋;GFP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的形态学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9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61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