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扭矩对腰椎融合后邻近上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扭矩对腰椎融合后邻近上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扭矩对邻近上节段椎间盘内压、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体重、年龄、性别相近的新鲜成年、健康猪腰椎标本(L1-S1段),应用生物力学材料试验机模拟腰椎小幅度旋转活动,在纵向压缩300N状态下的同时以三种不同扭矩(T=0 N.m、T=1N.m、T=2 N.m)的加载方式对其进行(L4/5节段)融合前、后两种状态下的加载,并测试融合前、后三种不同扭矩加载方式下的邻近上节段椎间盘内压(L3/4)、关节突关节压力(L3/4)的指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加载方式融合前、后猪腰椎标本椎间盘内压、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变化情况,样本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设定ρ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果:1、椎间盘内压:无论是非融合组还是融合组伴随着加载扭矩的增加椎间盘内压均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逐渐上升,达到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加载结束。(1)非融合组:加载前、后椎间盘内压的瞬时变化值呈相对增高趋势,不同扭矩(T=1N.m、T=2N.m)椎间盘内压变化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融合组:融合后加载前后椎间盘内压的瞬时变化值呈相对增高趋势,并随着扭矩的增加椎间盘内压越来越大,不同扭矩(T=1N.m、T=2N.m)椎间盘内压变化值比较存在差异性(ρ=0.023)具有统计学意义;(3)融合前、后比较:非融合组与融合组在同一扭矩T=1N.m加载状态下,比较两组椎间盘内压变化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融合组与融合组在同一扭矩T=2N.m加载状态下,比较两组椎间盘内压变化值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34);(4)无论是非融合组还是融合组样本间比较均无差异性。2、关节突关节压力:根据红外线扫描压敏片结果显示,非融合组及融合组伴随着扭矩的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逐渐增加,扭矩越大关节突关节压力越大。(1)非融合组:加载前后关节突关节压力呈增高趋势,并随着扭矩的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越来越大,不同扭矩(T=1N.m、T=2N.m)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32);(2)融合组:融合后加载前后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变化呈增高趋势,随着扭矩的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越来越大,不同扭矩(T=1N.m、T=2N.m)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1);(3)融合前、后比较: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明显,非融合组与融合组在同一扭矩T=1N.m加载状态下,比较两组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值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46);非融合组与融合组在同一扭矩T=2N.m加载状态下,比较两组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值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47);(4)无论是非融合组还是融合组样本间比较均无差异性。结论:1、非融合组在腰椎旋转扭矩加载状态下邻近上节段椎间盘内压无明显变化;融合组,在腰椎旋转状态下随着扭矩的增加邻近上节段腰椎间盘内压呈相对增高趋势;融合后邻近上节段腰椎间盘内压较非融合状态增加。2、无论是非融合组还是融合组,在腰椎旋转状态下关节突关节压力随着扭矩的增加关节突压力越来越大,融合后较融合前增加明显。3、邻近椎间盘内压及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腰腿痛 不同扭矩 腰椎融合 生物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R318.0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0
- 主要缩略词英文索引10-12
- 第1章 绪论12-16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6-22
- 第3章 结果22-34
- 第4章 讨论34-40
- 第5章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6
- 附图46-50
- 综述50-60
- 参考文献55-60
- 一、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60
- 二、课题资助情况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家军;杨少华;;下位腰椎和骶骨关节突的观测[J];解剖学杂志;1989年03期
2 邱贵兴;李婧;刘勇;吴志宏;赵振国;;钙调蛋白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关节突骨组织中的表达[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29期
3 王清华;岳军艳;吴清武;陈杰;周凤梅;李强;;多层螺旋CT曲面成像在关节突关节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11期
4 巩陈;申才良;;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11年01期
5 李康华;肖文峰;胡建中;雷光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4期
6 袁一;孔超;鲁世保;张美超;;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应力变化的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年01期
7 李志军;张少杰;李筱贺;王国强;赵建民;刘瑞;汪剑威;;脊柱关节突关节角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8 杨家赵;方诗元;夏睿;王叙进;孙建皖;徐磊;孔荣;;头尾侧关节突关节方向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病因关系的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年21期
9 吴强;卢海波;李康华;胡孔和;席新华;李雄;陈立科;王斌;;颈椎前路不同术式对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23期
10 胡孔和;吴强;李康华;席新华;卢海波;李雄;陈立科;王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世保;;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应力变化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康华;李雄;陈雷;房佐忠;;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相邻关节突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沈玉杰;陈丽丽;沈启飞;;小关节内外侧间距与针刀入路[A];2011年全国第三届微创针刀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杨卫新;章稼;昝云强;何怀;朱大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冯晓峰;陈金春;黄建华;黄福辉;薛卫宽;南勇;;腰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杨卫新;章稼;何怀;昝云强;;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的评价[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詹红生;;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进展[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吴立军;何登伟;;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预防骨折术后矫正丢失:腰椎L1-2三维有限元建模及数字医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9 杨云才;;抬肩顶推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10 赵刘军;徐荣明;夏华杰;马维虎;刘观q,
本文编号:647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64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