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9-02 15:38

  本文关键词: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 S曲线速度规划 多Tip变间距 势函数 软件设计


【摘要】:荧光分析仪属于临床诊断分析范畴,主要是为检验医学提供临床荧光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免疫学等检验项目的分析手段,为医师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是一种集光、电、机、液于一体的大型检验类仪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加样仪、洗板机、孵育振荡器、机械臂和分析仪。控制系统采用双单片机系统:PC机+运动控制卡和STM32控制芯片的方案;系统运动控制由上位机结合运动控制卡完成,系统通信、洗板机和孵育振荡器以STM32为主控制器。系统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C#语言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在Visual Studio2008环境中开发。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和成果如下: (1)总结和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并且针对国内现有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出本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本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和总结了全自动荧光分析仪的操作流程和性能指标,针对各个模块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其中加样仪和机械臂运动控制部分采用PC+运动控制卡方案,加样仪驱动模块、孵育振荡器和洗板机采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进行设计; (3)研究了固高GTS运动控制卡的驱动原理和究数控基本知识,重点研究S曲线加减速控制,并且推导了相关公式。指出一般S曲线加减速控制算法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全自动荧光分析仪的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改善,设计了一套简单使用的S曲线加减速控制算法,并在运动控制卡上实现; (4)研究了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多Tip头变间距问题,并采用基于势函数的控制方法、结合图论知识设计多Tip头变间距稳定控制规律,并应用Lyapunov稳定理论证明之,实现多Tip头稳定快速变间距以适应不同试剂微板规格,这是本课题的创新所在; (5)研究分析了软件开发的方法和设计要求,重点分析了本系统软件模块功能、工作流程,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和Visual Studio2008编译环境,采用面向对象技术、ADO.NET数据库技术和Microsoft C#语言设计本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应用软件,实现各模块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友好美观、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关键词】:全自动荧光分析仪 S曲线速度规划 多Tip变间距 势函数 软件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P273;R318.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5
  • 1.1.1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相关技术10-11
  • 1.1.2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国内外发展状况11-15
  • 1.1.3 研究意义15
  • 1.2 研究内容15-16
  • 1.3 本章总结16-17
  • 第二章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总体方案设计17-29
  • 2.1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介绍17-18
  • 2.1.1 荧光分析实验的操作流程17-18
  • 2.1.2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性能指标分析18
  • 2.2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各子模块硬件设计18-27
  • 2.2.1 加样仪和机械臂运动控制模块设计19-22
  • 2.2.2 加样仪加样驱动模块设计22-26
  • 2.2.3 孵育振荡器设计26-27
  • 2.3 软件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的运动控制29-43
  • 3.1 运动控制卡的编程29-35
  • 3.1.1 运动控制卡的驱动程序结构29-30
  • 3.1.2 运动控制卡参数配置模块30-32
  • 3.1.3 单步运动控制模块32-35
  • 3.2 S 曲线加减速控制规律以及实现35-41
  • 3.2.1 S 曲线加减速控制规律35-37
  • 3.2.2 S 曲线速度规划在运动控制卡上的实现37-41
  • 3.3 算法仿真41-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加样仪中多 Tip 头变间距控制方法43-56
  • 4.1 多 Tip 头变间距问题描述43-45
  • 4.1.1 多 Tip 头变间距问题来源43-45
  • 4.1.2 多 Tip 头编队控制45
  • 4.2 势函数控制方法描述45-50
  • 4.2.1 代数图形理论及度量编队图形46-47
  • 4.2.2 基于势函数的多 Tip 变间距控制规律设计47-50
  • 4.3 算例仿真50-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应用软件实现56-70
  • 5.1 软件系统设计概述56-60
  • 5.1.1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与 Visual C#56-57
  • 5.1.2 全自动荧光分析仪软件设计要求57
  • 5.1.3 控制系统软件模块57-60
  • 5.2 各模块设计60-69
  • 5.2.1 实时监控与通讯模块60-63
  • 5.2.2 数据库模块63-67
  • 5.2.3 用户界面操作模块67-69
  • 5.3 本章小结69-70
  • 结论与展望70-72
  • 本文总结70
  • 未来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5
  • 附录75-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81
  • 附件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瑞鑫,朱成禹;软件工程新途径——面向对象方法学[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6期

2 郭新贵,李从心;S曲线加减速算法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2年05期

3 董科;舒志兵;;基于运动控制板卡的玻璃切割系统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0年14期

4 贾秋玲;闫建国;王新民;;基于势函数的多机器人系统的编队控制[J];机器人;2006年02期

5 程金林,周学才;国产MCT8000运动控制器的轨迹规划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05期

6 穆海华;周云飞;严思杰;杨华;;超精密点对点运动3阶轨迹规划算法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7 朱晓春;屈波;孙来业;汪木兰;;S曲线加减速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年23期

8 邹德蕴,崔建明;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监测综采支架压力存在的问题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7期

9 郑万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及市场概况[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2期

10 李冬;杨新华;王树杰;;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国内外现状及进展[J];现代仪器;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海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06年

2 魏然;基于人工势场理论的多移动机器人的协同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从富;大功率LED Molding机运动控制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9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779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f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