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银颗粒 粒度特性 体内分布 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Nrf 酶代谢活力
【摘要】:纳米银(AgNP)是指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金属银单质,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研究发现,AgNP的毒性特征与其粒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粒径越小,毒性越强,一般来说20 nm左右毒性最强。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器官均有分布,但浓度有明显差异,有的在肾脏中还表现出性别差异。AgNP进入生物机体各器官会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AgNP对体外细胞的毒性往往表现出剂量效应,而体内实验中,其毒性效应会随着作用对象及作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AgNP还会产生一定的生殖毒性,使亲代生殖特性降低,并可通过母体胎盘传递到子代体内,对子代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AgNP毒性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产生自由基导致器官的氧化应激损伤;药酶代谢活力降低导致代谢障碍;亦有相关基因表达的缺陷,及某些分子如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所致的蛋白酶表达异常。总之,AgNP可对生物有机体产生毒性,我们在应用的同时要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其对我们的损害。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粒度特性 体内分布 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Nrf 酶代谢活力
【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No 20147428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LY16H280006)
【分类号】:R318.08
【正文快照】: R916.3近年来,纳米技术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纳米银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纳米材料,其在各方面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Ag NP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纺织品及其他各种生活日用品等领域[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金星龙;李晓;岳俊杰;魏东斌;;人工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 刘爱明;杨柳;;大气重金属离子的来源分析和毒性效应[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9期
3 薄存香;张振岭;戈扬;刘永霞;谢林;;2,4-二氯苯氧乙酸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11年01期
4 高明涛;李红;许珂玉;王翠瑶;;氟化钠对原代培养猪甲状腺细胞毒性效应的实验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孟金萍;孙淑华;王艳蓉;刘云波;;铅的生物学毒性效应[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6 辛鹏举;金银龙;;铅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年02期
7 章尼娜;黄树辉;艾为明;;微囊藻毒素对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2期
8 赵海洲;朱正丽;陆光华;李志华;;邻氯苯胺与取代芳烃对鲫鱼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9期
9 钟闱桢;李明顺;;锰和镉对农作物生长的毒性效应[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3期
10 郑徽;金银龙;;汞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峰华;沈盎绿;沈新强;陈志杰;;溢油污染对蟹类幼体毒性效应的评价[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永华;王媛;丁君;常亚青;;构建海胆胚胎发育毒理模型检测除草剂的毒性效应[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崔琳;曹冬;江桂斌;;代谢组学方法用于全氟辛烷磺酸盐的毒性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林志芬;田大勇;王大力;尹大强;;以腈醛化合物为例探讨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中关键原子电荷的作用[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艳;王雯娜;唐莺莹;臧瑞玲;蔡伟民;;镉污染对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昕馨;宋玉芳;;低剂量菲污染对小麦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毒性效应[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昕馨;宋玉芳;;低剂量菲污染对植物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毒性效应[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立伟;池剑;彭祖华;傅正伟;;Beta-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对模式鱼的毒性效应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刘锡尧;袁东星;刘丽华;梁英;陈耀瑾;林方芳;;梯度方法研究燃煤电厂脱硫海水对褶牡蛎(Plicatula Gmelin)的汞富集及毒性效应[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赵慧敏;李敏;魏东斌;杜宇国;;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沈基飞 记者 陈丽平;发现烟草颗粒物致癌新机制[N];法制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宿烽;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对牙鲆鱼鳃细胞株(系)的毒性效应与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朱丽岩;几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青岛近海常见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刘晶靓;滇池鱼类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物富集及毒性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辉;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菲(PHE)对菲律宾蛤仔毒性效应与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汪宁欣;无机砷在淡水浮游植物和动物中的富集与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王法琦;全氟辛烷磺酸发育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孔庆霞;不同营养条件下萘和菲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春燕;铬(Ⅵ)和菲复合污染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危害性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王维君;铬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幼体的毒性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翔;三氯异氰尿酸和盐酸环丙沙星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D];暨南大学;2006年
4 吕琨淼;人工合成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的影响:毒性效应、吸收方式和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何志强;重金属(铜、锌和汞)对中华倒刺渻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王珊珊;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7 陈玛丽;四溴双酚-A对鱼类的毒性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晓晓;铜、镉、硒对大型n灥亩拘孕в盎硌芯縖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文菊;三丁基锡和菲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10 万小琼;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研究二恶英毒性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41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84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