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基于脑电的不同策略下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3:29

  本文关键词:基于脑电的不同策略下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旋转 事件相关(去)同步 运动想象 旋转策略 异构体类型


【摘要】:由于心理旋转任务具有特征性的“角度效应”,便于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其机制及运用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相当文献对参与心理旋转过程的运动相关脑皮层区域进行了论述。但在不同的研究中,运动相关区域的激活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引起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刺激物性质及旋转策略两方面。此外,尽管镜像刺激所需的反应时间长于正像刺激已成为心理旋转领域的共识,但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却众说纷纭。这些现状说明,人们对心理旋转过程的认知机制的认识尚不成熟。为研究心理旋转任务的认知过程,探讨旋转策略对其认知机制的影响,考察正像和镜像刺激可能存在的认知差异,本文对经典的ShepardMetzler刺激模型进行改进并引入EEG技术,设计了完整的实验流程,将所招募的29名健康大学生依据旋转策略随机分为内力驱动组(13人)与外力驱动组(16人),让他们通过心理旋转来判断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的两个物体是完全相同还是互为镜像。本文记录了其进行心理旋转任务过程中的EEG信号并据此计算Beta波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对其进行了整体上的分析,并分别对两种策略之间,和正像与镜像之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任务诱发了显著的Beta波段事件相关去同步现象(顶叶区域最为明显),其持续时间随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长,顶叶(尤其是右侧)、额-顶区域(尤其是左侧)、以及中央区的ERD值在中后期呈现出显著的角度效应。在心理旋转过程的早中期阶段,两种策略的认知模式可能发生了分离,这一分离主要出现在前额叶区域,中央区、左颞叶及右侧额-顶区。两种策略下ERD/ERS值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区域与内源性引导的运动计划高度相关,说明内力驱动策略组在此时可能进行了运动的计划与模拟。在750 ms后,镜像0°的ERD/ERS变化模式与正像0°显著不同,结合镜像与正像刺激ERD差值的分布以及行为学数据,我们推测大脑对镜像刺激有一个与旋转同步进行的“翻转”处理。
【关键词】:心理旋转 事件相关(去)同步 运动想象 旋转策略 异构体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1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引言13-19
  • 1.1.1 心理旋转13-16
  • 1.1.2 心理旋转的两种策略16-18
  • 1.1.3 心理旋转中“正像”与“镜像”刺激的差别18-1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1
  • 1.2.1 研究选题与方法19-20
  • 1.2.2 研究意义20-21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21-22
  • 第二章 心理旋转认知任务设计22-30
  • 2.1 实验设计22-27
  • 2.1.1 刺激材料设计22-25
  • 2.1.2 实验流程设计25-27
  • 2.2 实验对象27-28
  • 2.3 数据记录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心理旋转任务的行为学分析30-41
  • 3.1 行为学数据处理方法30-32
  • 3.2 行为学数据统计分析方法32
  • 3.3 行为学数据统计分析32-39
  • 3.3.1 行为学数据结果32-39
  • 3.3.2 结果讨论39
  • 3.4 本章小结39-41
  • 第四章 事件相关同步与去同步分析41-58
  • 4.1 数据预处理及ERD/ERS计算42-44
  • 4.2 ERD/ER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44-45
  • 4.3 ERD/ERS数据结果45-56
  • 4.3.1 ERD/ERS计算结果45-51
  • 4.3.2 比较两种异构体类型51-54
  • 4.3.3 两种策略的比较54-56
  • 4.4 本章小结56-5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8-64
  • 5.1 研究结果总结58-61
  • 5.1.1 关于“正像”和“镜像”59-60
  • 5.1.2 关于两种旋转策略60-61
  • 5.2 展望61-64
  • 5.2.1 心理旋转认知模型的开放性探索61-62
  • 5.2.2 研究手段的扩展与结合62
  • 5.2.3 心理旋转对于运动的干预能力的验证62-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 168-71
  • 附录 271-72
  • 附录 372-73
  • 致谢73-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祁乐瑛;;影响学生空间能力发展的因素模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仲贤;张增慧;丁锦红;傅金芝;;汉族、基诺族及布朗族7-9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王鹏;游旭群;;不同平面自我旋转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练红;;视觉干扰对心理旋转加工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鹏;游旭群;;空间参照体系和角色选择对心理旋转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伟;苗丹民;刘旭峰;;32小时睡眠剥夺对心理旋转速度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梁承谋;陈阿林;刘威宏;谭钢;蒋虹;;中国大学生对三种不同性质的视觉表象的认知及心理旋转[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7 陶晓丽;谢超香;孙晓青;陶维东;;初中学生人格类型对心理旋转能力性别差异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泉泉;胡清芬;;旋转任务中3到5岁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岳鹏飞;许远理;;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在完成三维心理旋转任务时神经效能的差异及其原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曲方炳;叶浩生;;不同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任务的具身效应:一项fMRI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娇博;模拟失重状态心理旋转认知加工脑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祁乐瑛;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万群;基于心理旋转的启动效应[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鸿舟;基于脑电的不同策略下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陶宇;手动旋转对心理旋转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强;情绪对大学生心理旋转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练红;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王鹏;空间参照体系和角色选择对心理旋转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曲方炳;身体相关图片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身体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爽;情绪启动对大学生心理旋转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3年

8 陈新颖;角度学习对心理旋转的启动效应及其年龄差异[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伟;32小时睡眠剥夺对心理旋转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0 张民强;对初中生不同平面视图的心理旋转能力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50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850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