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CAD设计与制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CAD设计与制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工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有限元分析 生物活性玻璃 骨碎补
【摘要】:目的: 1.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维有限元分析(FEA)等方法,建立不同孔径、孔间距、孔排列方式的人工骨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不同间孔结构人工骨模型的力学性能,筛选出具有最佳力学性能的间孔结构; 2.使用增量制造技术(RP)中的立体光固化工艺,制作出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光敏树脂阴模模型,并采用真空灌注、高温烧结等方式制作出具有间孔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及含有中药骨碎补的载药人工骨,为临床修复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研究基础; 3.采用具有间孔结构的骨缺损修复体,修复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大段骨缺损,观察并评估修复效果,讨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具有间孔结构的骨修复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UGS NX7.5建立骨管模型及骨板数字化模型,并模拟6种不同孔径、各5种不同孔间距均匀平行排列的间孔结构及均匀交错排列的间孔结构,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11,导入骨管及骨板数字化模型,适当网格划分后加载生理载荷进行有限元分析,记录各模型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使用正常人股骨纵向压缩的屈服应力作为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的孔径、孔间距及排列方式; 2.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阴模模型,使用增量制造技术中的立体光固化工艺,以光敏树脂为原料制作出阴模实体模型,使用硝酸钙、磷酸三乙酯等无机盐为原料以熔融法制作生物活性玻璃粉体,制成浆料后真空灌入人工骨阴模模型内,高温烧结制作出具有特定间孔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或在浆料中混合中药骨碎补的水提取液后制作出载药人工骨; 3.回顾性研究肿瘤切除术后遗留大段骨缺损的患者1例,术前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将CT/MRI扫描获取的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CAD设计制作肿瘤切除引导模板、异体骨修剪模板、计算机模拟骨缺损修复重建,术中按照辅助模板的引导,精确进行肿瘤的切除、具有间孔结构修复体的制作以及骨缺损的修复,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功能评价。 结果: 1.根据既定评价标准,对于骨管模型筛选出的最佳力学性能“孔径/孔间距”配对为:"4.5mm/3.6mm"、"4.0mm/3.2mm"、"3.5mm/2.8mm"、"3.0mm/2.4mm","2.5mm/2.0mm","2.0mm/1.6mm",孔间距为0.8倍的孔径大小,观察应力云图分布发现,应力集中现象均发生在内层皮质两孔相邻处,各模型最大vonmises应力点均出现在该区域;对于骨板模型,最佳力学性能“孔径/孔间距”配对为:"4.5mm/1.8mm","4.0mm/1.6mm"."3.5mm/1.4mm"、"3.0mm/1.2mm""2.5mm/1.0mm","2.0mm/0.8mm",孔间距为0.4倍的孔径大小,观察应力云图发现,应力集中现象发生在横向两孔相邻的骨质薄弱处。对于同种孔径、孔间距条件下,均匀交错间孔结构的力学性能优于均匀平行间孔结构。 2.采用RP技术精确的制作出了间孔结构人工骨阴模;采用真空灌注、高温烧结等工艺,以钙盐、磷盐、硅酸盐等无机盐为原料制作出了孔隙率高、连通性能好的具有间孔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经XRD、FTIR、SEM等分析证实,制作出的人工骨为生物活性玻璃成分; 3.患者按照术前预先的设计,精确、顺利的完成了肿瘤切除、骨缺损重建,术后X-ray检查提示修复效果满意,术后3个月异体骨和宿主骨交界区开始出现骨痂,术后12个月未出现明显的异体骨吸收,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Enneking评分分别为14分、24分、26分,组织学检查发现交界区有骨质融合。 结论: 1.具有一定间孔结构的骨管或骨板模型,其力学强度仍可以满足生理需求,均匀交错间孔结构的力学性能优于均匀平行间孔结构,对于大段的长管骨骨缺损修复体,推荐的间孔结构为均匀交错排列,相邻两孔的间距为0.8倍的孔径最佳,对与板状骨的骨缺损修复体,推荐以0.4倍的孔径设计孔间距。 2.采用CAD/CAM技术、RP技术、真空灌注、高温烧结可以制作任意精细形状的人工骨及载药人工骨,且人工骨内部的孔隙率高、连通性好,可以用于大段骨缺损的个性化精确修复; 3.采用具有间孔结构的骨缺损修复体,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以及交界区的融合,并且可以明显减少异体骨的吸收。
【关键词】:人工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有限元分析 生物活性玻璃 骨碎补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TP391.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具有间孔结构骨管/骨板模型的有限元分析12-22
- 1.1 前言12
- 1.2 实验材料12
- 1.3 实验方法12-16
- 1.3.1 建立骨管模型并模拟设计间孔结构12-14
- 1.3.2 建立骨板模型并模拟设计间孔结构14-15
- 1.3.3 有限元分析15-16
- 1.3.4 评价标准16
- 1.4 结果16-18
- 1.5 讨论18-22
- 1.5.1 关于临床大段骨缺损的重建方法18-19
- 1.5.2 关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参数设置19
- 1.5.3 钻孔参数选择的分析19-22
- 第二部分 具有间孔结构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的制作22-32
- 2.1 前言22-23
- 2.2 实验材料23
- 2.3 实验方法23-26
- 2.3.1 采用CAD软件设计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阴模23-24
- 2.3.2 采用增量制造技术制作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阴模24-25
- 2.3.3 熔融法制备45S5生物活性玻璃粉体25
- 2.3.4 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的制备25
- 2.3.5 复合中药骨碎补的生物活性玻璃人工骨的制备25-26
- 2.3.6 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性能表征26
- 2.4 结果26-29
- 2.4.1 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阴模的光敏树脂模型26
- 2.4.2 生物活性玻璃制作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26-27
- 2.4.3 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化学成分组成分析27-28
- 2.4.4 具有间孔结构人工骨的结构观察28-29
- 2.5 讨论29-32
- 2.5.1 增量制造技术29-30
- 2.5.2 人工骨修复骨缺损30
- 2.5.3 载药人工骨的研究30-32
- 第三部分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具有间孔结构骨缺损修复体的临床应用32-39
- 3.1 前言32
- 3.2 材料与方法32-36
- 3.2.1 临床资料32-33
- 3.2.2 术前准备33-34
- 3.2.3 手术方法34-35
- 3.2.4 术后处理35
- 3.2.5 效果评价35-36
- 3.3 结果36-37
- 3.3.1 一般情况36
- 3.3.2 效果评价36
- 3.3.3 组织学检查36-37
- 3.4 讨论37-39
- 3.4.1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37
- 3.4.2 具有间孔结构骨修复体的应用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4
- 附录一44-46
- 附录二 骨缺损的治疗研宄进展46-56
- 参考文献53-56
- 参与科研情况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雁鸣,秦林林,邓文龙,陈金标,赵晋宁;骨碎补总黄酮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作用的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2 邓展生;张璇;邹冬青;向铁成;胡懿合;;骨碎补有效成分柚皮甙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陈永华,赵钦福,李云;腓骨带肌蒂转移治疗胫骨缺损38例[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4期
4 李毅;张珍妮;陈君长;王坤正;郭雄;石宗利;同志超;杨团民;;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β-TCP/CPPF/PLLA的性能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8期
5 邹冬华;李正东;黄平;刘宁国;陈忆九;;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损伤生物力学验证[J];法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6 谢华;林炎生;扈维瑶;陆卓琼;;股骨骨髓腔的应用解剖[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3年02期
7 董志航,廖志忠;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的有限元求法[J];航空兵器;2005年03期
8 曾凡伟;王晓林;李俊;;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J];华西医学;2010年11期
9 陈学英;原林;李靖;殷少芳;宋会平;刘晓明;李宝兴;;异种骨移植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学评价[J];解剖学杂志;2009年02期
10 谭进;国人股骨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856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85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