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引导的新生诱导骨与种植体骨整合性能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材料引导的新生诱导骨与种植体骨整合性能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种植体 引导骨再生 骨整合 生物力学 micro CT 硬组织切片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材料引导形成的新生诱导骨与种植体结合性能的动物实验研究,以及在不同时间段结合性能的对比,明确种植体是否能与引导形成的新生诱导骨形成良好的骨结合,以及骨结合过程需要的时间长短,为临床骨条件不足需要通过引导骨再生技术恢复骨量并进行种植修复的病例提供一定的基础实验参考。 方法:选用12只健康成年雄性Beagle犬,于双侧后腿股骨髁部内侧制备三个直径8mm,高度10mm的圆柱状缺损,实验组a植入bio-oss骨移植材料,实验组b植入β-磷酸三钙,实验组c植入自体骨组织作为阳性对照。三个月后于植骨区域中央垂直骨面植入直径3.8mm,长度10mm的DIO种植体。种植术后4周、12周各处死6只动物,完整取下带有种植体的植骨块,进行X线,micro CT检测成骨效果及骨结合效率。所有动物左腿组标本做硬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及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右腿组标本使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做推出试验,检测骨结合的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1.X线观察 4周时,a、b两组植骨区骨密度明显高于正常骨,可见骨移植材料颗粒,骨小梁结构不明显,种植体-骨结合界面部分低密度影像;c组骨密度与周围正常骨无明显区别,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种植体-骨结合界面仍可见部分低密度影像。12周时,a、b两组植骨区密度稍高于正常骨,骨小梁结构可见,种植体-骨结合面积增加;c组植骨区与周围正常骨分不出边界,骨小梁结构清晰,排列有序,骨组织与种植体紧密结合。 2.Micro CT检测BV/TV比较:4周时,三组间无差异(F=1.673,P0.05),12周时,c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5)。 Tb.Th比较:4周时,c组a组,c组b组,12周时,c组a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1)。 Tb.Sp比较:4周时,三组间无差异(F=2.333,P0.05),12周时,c组b组,a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5); Tb.N比较:4周时,c组b组,a组b组,12周时,c组a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5)。 BIC比较:4周时,c组b组,12周时,a组b组,c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01)。 3.组织学观察 4周时,各组成骨活跃,新骨中骨小梁细小,排列不规则,a、b两组中可见未完全吸收的骨移植材料颗粒;12周时,成骨细胞数量减少,骨小梁粗大,大量成熟板层骨排列有序,a、b两组可见少量骨移植材料颗粒,新骨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紧密接触,b组骨密度略低于a、c两组。 BIC比较:4周时,c组b组,12周时,a组b组,c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01)。 4.生物力学检测 4周时,种植体推出力值c组a组b组,(P0.05);12周时a组b组,c组b组,(P0.05);各组12周4周,(P0.05)。 结论:1.实验表明,通过引导骨再生手术有效恢复骨缺损后所形成的新生诱导骨与种植体能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其结合性能在种植术后12周时达到理想效果,可完成修复加载。2.Bio-oss骨移植材料引导形成的新生诱导骨与种植体的结合性能优于β-磷酸三钙。
【关键词】:种植体 引导骨再生 骨整合 生物力学 micro CT 硬组织切片
【学位授予单位】:泸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83.1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4
- 第一部分 GBR术后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14-26
- 材料与方法14-21
- 结果21
- 讨论21-25
- 结论25-26
- 第二部分 种楦体与新生诱导骨结合的X线观察26-31
- 材料与方法26-29
- 结果29
- 讨论29-30
- 结论30-31
- 第三部分 种植体与新生诱导骨整合性能的micro CT分析31-39
- 材料与方法31-32
- 结果32-38
- 讨论38-39
- 结论39
- 第四部分 种植体与新生诱导骨整合性能的组织学观察39-46
- 材料与方法39-41
- 结果41-45
- 讨论45-46
- 结论46
- 第五部分 种植体与新生诱导骨整合性能的的生物力学试验46-50
- 材料与方法46-48
- 结果48-49
- 讨论49-50
- 结论50
- 全文总结50-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种植体与引导新生骨结合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56-63
- 参考文献60-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芹;徐世同;刘建国;吕聪;;3种特殊染色法显示种植体骨磨片组织学效果比较[J];广东牙病防治;2012年06期
2 林凯申;殷仲达;王远勤;;种植体表面处理与形状设计研究进展[J];广东牙病防治;2012年10期
3 张庆福;吕春堂;刘国勤;罗小龙;汪大林;周中华;;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4 黄云飞,周磊,宋光保,黄建生,张雪洋;Bio-Oss骨粉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2年03期
5 康博;刘成军;刘国红;汪竹红;谢嘉宁;张梓博;林丽娥;;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引导骨组织再生后骨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年01期
6 黄元瑾;章锦才;刘曙光;蔡德鸿;;rhBMP-2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组织学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7 李朝阳,杨德安,徐廷献;β-磷酸三钙在骨科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2年04期
8 邢晓建,刘宝林,刘岚;骨结合率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4期
9 左艳萍;汪永跃;傅云婷;周颖;;犬股骨髁松质骨挤压后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的形态学观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10 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马威;引导骨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7期
,本文编号:92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92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