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功能化核—壳纳米介孔氧化硅球的制备、性能及药物控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7:30

  本文关键词:功能化核—壳纳米介孔氧化硅球的制备、性能及药物控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介孔材料 核-壳结构 相转移 双亲性 pH响应 控制释放


【摘要】:与传统药物制剂相比,药物控释制剂具有减少给药频率、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实现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疗效等优点,受到医药工作者们的青睐。pH智能响应药物控释制剂是一类重要的控释制剂,其关键在于开发pH智能响应药物载体。纳米介孔氧化硅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孔道结构排列规则有序、粒径和孔道大小均一可控、表面羟基易于修饰、生物相容性良好、无药理学活性,研究发现,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材料。然而未经修饰的介孔氧化硅球难以直接应用于药物控释,需进行修饰。常用的修饰方法主要为嫁接法,该方法易导致基团分布不均,难以实现区域选择性修饰,并且有机基团的负载量也难以控制,从而影响材料对药物释放的有效调控。药物载体进入人体,需穿越脂溶性的细胞膜才可进入细胞,发挥作用,因此穿越油/水界面,实现可逆性药物运输是药物载体开发的又一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采用分步共缩聚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介孔氧化硅球,可以实现对介孔材料的区域选择性功能化。在介孔氧化硅球壳层引入含有溴的有机基团,再与四乙烯五胺反应引入多胺,合成孔口处pH敏感性的纳米介孔氧化硅球。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N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TEM)、红外(IR)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材料对药物布洛芬的吸附性能及pH控释行为。结果表明该材料对布洛芬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并且具有pH控释性能。 2.进一步对上述方法进行改进,在介孔氧化硅球的内核引入疏水性基团-辛基,同时在壳层修饰具有pH敏感性的亲水性三胺基团,制得具有疏水核-亲水壳结构的双亲性纳米介孔氧化硅球。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N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TEM)、红外(IR)、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XPS)、热重(TG)等分析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材料在油水两相的分配性能及可逆相转移能力。结果表明,材料两相分配性可以通过改变功能化基团的负载量和壳层的厚度进行调控;该材料表现出pH敏感性,在碱性条件下材料分散在有机相,酸性条件下材料分散于水层,调节水溶液的pH可以使材料可逆地穿梭于油水两相,并且可以反复多次;材料的相转移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依赖于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 3.进一步考察了上述材料去除模板剂后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性能及可逆相转移能力,并采用布洛芬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双亲性纳米材料对布洛芬的吸附性能和在不同pH条件下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去除模板剂后,通过改变pH,材料仍然可以可逆地穿梭于油/水两相,并且可以反复多次;模板剂对材料的可逆相转移性能有一定影响;该材料对布洛芬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并且有一定pH控释能力。
【关键词】:纳米介孔材料 核-壳结构 相转移 双亲性 pH响应 控制释放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30
  • 1.1 引言14
  • 1.2 药物控释系统14-15
  • 1.3 药物控释载体15
  • 1.4 纳米药物控释载体15-17
  • 1.4.1 纳米技术15-16
  • 1.4.2 纳米控释载体类型16-17
  • 1.5 介孔材料概述17-20
  • 1.5.1 介孔材料17-18
  • 1.5.2 介孔材料的制备18
  • 1.5.3 介孔材料的特点18-19
  • 1.5.4 介孔材料的种类19-20
  • 1.6 介孔材料在药物控缓释中的研究现状20-21
  • 1.7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1-23
  • 1.7.1 论文选题的意义21-22
  • 1.7.2 论文研究内容22-23
  • 参考文献23-30
  • 第二章 多胺功能化介孔纳米硅球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pH控释行为研究30-46
  • 2.1 引言30-31
  • 2.2 实验部分31-35
  • 2.2.1 主要试剂31-32
  • 2.2.2 主要仪器32
  • 2.2.3 材料制备32-33
  • 2.2.4 表征条件33
  • 2.2.5 药物吸附33-35
  • 2.2.6 药物释放35
  • 2.3 结果与讨论35-42
  • 2.3.1 材料制备35-36
  • 2.3.2 结构表征36-38
  • 2.3.3 组成分析38-39
  • 2.3.4 吸附性能39-40
  • 2.3.5 控制释放40-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参考文献43-46
  • 第三章 双亲性介孔纳米硅球的制备、表征、两相分配及pH控释性能研究46-78
  • 3.1 引言46-47
  • 3.2 实验部分47-51
  • 3.2.1 主要试剂47-48
  • 3.2.2 主要仪器48
  • 3.2.3 双亲性介孔纳米硅球的制备48-49
  • 3.2.4 对照组材料制备49-50
  • 3.2.5 分散性实验50
  • 3.2.6 表征条件50-51
  • 3.3 结果与讨论51-64
  • 3.3.1 材料制备51-52
  • 3.3.2 结构表征52-54
  • 3.3.3 组成分析54-57
  • 3.3.4 分散性研究57-59
  • 3.3.5 接触角测试59-64
  • 3.4 去除模板剂材料的性能研究64-70
  • 3.4.1 材料萃取65
  • 3.4.2 分散性考察65
  • 3.4.3 结构表征及组成分析65-68
  • 3.4.4 分散性研究68-69
  • 3.4.5 接触角测定69-70
  • 3.5 药物的吸附与释放70-71
  • 3.5.1 药物吸附70
  • 3.5.2 药物释放70-71
  • 3.6 本章小结71
  • 参考文献71-78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78-80
  • 4.1 结论78
  • 4.2 展望78-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82-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燕;向虹;游来江;吴志坚;;SiO_2基药物可控释放材料[J];材料导报;2006年01期

2 李良,李国明;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与控释技术进展[J];江苏化工;2002年06期

3 王伟,杨永新,李岩;微球的释药特性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984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984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