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蛋白激酶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6 18:34

  本文关键词: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蛋白激酶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石墨烯量子点 多肽 蛋白质激酶 抑制剂 金纳米粒子 鞣花酸 光致发光


【摘要】: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工作两部分组成。综述部分,首先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相关概念,纳米材料的各种特性及其应用;其次,介绍了蛋白质激酶的实际意义以及各种分析方法;最后,简单概括了各种纳米材料在蛋白质激酶检测中的应用。其中,研究工作由两个实验体系组成。 本论文的实验研究内容具体如下几点: 1.构建了一种基于Zr4+离子与磷酸化的石墨烯量子点-多肽(GQDs-Peptide)复合物之间的多重螯合作用高灵敏检测蛋白质激酶CK2活性的光化学分析方法。在优化的条件下,随着蛋白质激酶CK2浓度的增加,GQDs-Peptide复合物的荧光强度逐渐下降。另外,,这种方法在蛋白质激酶抑制剂筛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能。通过在人体血清中检测存在能够抑制激酶CK2磷酸化的四种抑制剂(鞣花酸,DRB,大黄素,槲皮素)以及不加四种抑制剂系统的信号变化,证明了这种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检测方法能够用于实际生物样品中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筛选。 2.通过Zr4+离子与磷酸化的金纳米粒子-多肽复合物之间的多重螯合作用,诱导金纳米粒子发生团聚,从而定量检测蛋白激酶PKA的活性。该法不仅可以检测PKA,通过改变多肽的序列,可以检测不同多肽对应的蛋白质激酶。在优化的条件下,随着蛋白激酶PKA的浓度的增加,金纳米粒子-多肽复合物对应的紫外吸收峰逐渐减小,表明其发生了团聚反应。另外,这种方法能够用于蛋白激酶PKA抑制剂的筛选。本文以PKA典型的抑制剂鞣花酸为例,由于磷酸化的金纳米粒子-多肽复合物在Zr4+离子存在下,发生团聚,引发金纳米粒子的共振光散射峰增强,利用共振光散射峰的增强,分析抑制剂鞣花酸的半抑制浓度。
【关键词】:石墨烯量子点 多肽 蛋白质激酶 抑制剂 金纳米粒子 鞣花酸 光致发光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TB38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6
  • 1.1 纳米材料概述7-8
  • 1.1.1 纳米材料的概念7
  • 1.1.2 纳米材料的分类7-8
  • 1.1.3 纳米材料的特征8
  • 1.2 蛋白质激酶8-12
  • 1.2.1 蛋白质激酶简介8-9
  • 1.2.2 蛋白质激酶的分类9
  • 1.2.3 蛋白质激酶活性分析方法9-12
  • 1.3 纳米材料在蛋白激酶活性检测中的应用12-14
  • 1.3.1 金属纳米材料在蛋白激酶检测中的应用12-13
  • 1.3.2 量子点在蛋白激酶检测中的应用13-14
  • 参考文献14-16
  • 第2章 以石墨烯量子点为发光探针检测蛋白激酶 CK2 的活性16-30
  • 2.1 前言16-17
  • 2.2 实验部分17-19
  • 2.2.1 化学试剂与材料17
  • 2.2.2 仪器设备17-18
  • 2.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18
  • 2.2.4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18
  • 2.2.5 多肽-石墨烯量子点复合物的制备18
  • 2.2.6 蛋白激酶 CK2 活性检测18-19
  • 2.2.7 CK2 抑制剂和 IC_(50)的分析19
  • 2.3 结果与讨论19-27
  • 2.3.1 GQDs 的表征19-20
  • 2.3.2 实验条件优化20-21
  • 2.3.3 荧光检测蛋白激酶 CK2 的活性21-24
  • 2.3.4 共振光散射检测蛋白激酶 CK2 的活性24-25
  • 2.3.5 对 GQDs 反应结果的表征25
  • 2.3.6 人体血清中 CK2 抑制剂检测和 IC_(50)分析25-27
  • 2.4 结论27
  • 参考文献27-30
  • 第3章 基于金-多肽复合物的团聚效应检测蛋白激酶 PKA 的活性30-39
  • 3.1 前言30-31
  • 3.2 实验部分31-32
  • 3.2.1 化学试剂与材料31
  • 3.2.2 仪器设备31
  • 3.2.3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31
  • 3.2.4 金纳米粒子-多肽复合物的制备31-32
  • 3.2.5 蛋白激酶 PKA 活性检测32
  • 3.2.6 PKA 抑制剂检测和 IC_(50)的分析32
  • 3.3 结果与讨论32-36
  • 3.3.1 对金纳米粒子的表征32-33
  • 3.3.2 紫外检测蛋白激酶 PKA 活性33-34
  • 3.3.3 共振光散射检测蛋白激酶 PKA 的活性34-35
  • 3.3.4 对金纳米粒子反应结果的表征35-36
  • 3.3.5 蛋白质激酶 PKA 抑制剂检测和 IC_(50)分析36
  • 3.4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40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电镀与涂饰;2001年06期

2 余旺苗,陈旭炜;纳米材料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吴新建,林素英;纳米材料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我国纳米材料在化工领域的应用[J];湖北化工;2001年02期

5 张海霞,张喜昌;纳米材料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6 王贵军;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化工方面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1年01期

7 易楠;台湾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年02期

8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在杭州召开[J];江苏陶瓷;2001年02期

9 张方;纳米材料发展之我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01期

10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延玲;冯萍;匡少平;;ZnO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袭著革;;纳米材料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3 刘宏;;山东省纳米材料科技发展报告[A];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4 张秋禹;谢钢;罗正平;;纳米材料在化工方面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周海光;李秀女;田中群;;纳米材料的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冯西桥;王刚锋;余寿文;;纳米材料有效性质中的界面效应[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金晓鸿;;纳米材料在船舶领域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王建山;冯西桥;秦庆华;;纳米材料手性形貌形成的表面应力机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立;黄承志;;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光散射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玲;刘晓勤;姚虎卿;;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纳米材料走近纺织[N];中国纺织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任丽梅;纳米材料生产有了“标准”可依[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张晓枫;纳米材料测试体系在上海建成[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驻浙江记者 董波;浙江省纳米材料开发应用协会成立[N];中国建材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刘纪生;纳米材料技术与钢铁工业结缘[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徐风;我国发布七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明河;从房地产业到纳米材料[N];科技日报;2000年

8 通讯员 蒋宏 记者 何连弟;大面积纳米材料实现可操控排布[N];文汇报;2002年

9 沈学友;纳米材料安全吗[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10 岳阳;建立纳米材料安全评估体系迫在眉睫[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广茹;铬、钼、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微/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穆庆鑫;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迪;低维纳米材料界面性质的理论和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徐树玲;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淑芬;几种氧(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许华胜;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郭江江;水相体系中软模板法制备片状聚苯乙烯纳米材料[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顾福博;乳液体系中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吕春艳;氧化锌微/纳米材料的调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赵艳;铜系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秀平;纳米材料及铋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研究和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沈冉;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谢立娟;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

4 程思;压力作用下几种纳米材料的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任德香;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琳;基于离子液体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燕妮;掺铕氟磷酸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桂义才;锰二元化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杜伟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检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雪原;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传输及生物分子检测上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4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984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0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