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含氟硅共聚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组成与表面性质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3:46

  本文关键词:含氟硅共聚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组成与表面性质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硅水凝胶 表面改性 氟单体 超疏水 超亲水 蛋白吸附


【摘要】:含硅高分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具备了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但是其耐油性较差,而含氟单体的加入正好可以弥补含硅高分子的不足,使得制备的含氟硅高分子既具有有机硅高分子的特性,又带有含氟单体的优异性,从而在更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含硅水凝胶又是含硅高分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硅水凝胶因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材料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比较严重的表面蛋白吸附限制了含硅水凝胶的一些应用。本文以硅水凝胶作为研究对象,用含氟单体对其进行改性,研究这些改性对抑制硅水凝胶表面蛋白吸附的影响。首先,直接在制备硅水凝胶的配方中添加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含氟单体HFMA和DFMA,制备出两个系列的含氟硅水凝胶,用EDS测量水凝胶表面的元素含量,研究不同含氟单体以及所添加的含氟单体的含量对水凝胶的基本性质以及表面蛋白吸附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含氟单体以及含氟单体所添加的含量对不同的蛋白质有着不同影响。其次,将含氟单体HDFTES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接枝在硅水凝胶的表面,不仅提高了水凝胶表面的粗糙度,而且接枝了含氟单体,将硅水凝胶表面进行超疏水改性,并研究这种改性对抑制硅水凝胶表面蛋白吸附的影响。为了进行对比,还对硅水凝胶表面进行了超亲水改性,研究超亲水表面对抗蛋白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超疏水表面还是超亲水表面都对抗蛋白吸附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不同蛋白质吸附的抑制作用不同。最后,将对硅水凝胶表面进行的超疏水改性的方法平移到玻璃表面,看这种含氟表面超疏水改性的方法对其他的含硅制品是否同样具有效果。研究发现,这种表面超疏水改性的方法可以成功地将玻璃表面改性,而且效果持久、耐刮擦。
【关键词】:硅水凝胶 表面改性 氟单体 超疏水 超亲水 蛋白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8
  • 1.1 引言9
  • 1.2 硅聚合物9-14
  • 1.2.1 硅橡胶简介10
  • 1.2.2 硅橡胶的合成方法10-11
  • 1.2.3 硅橡胶的应用11-12
  • 1.2.4 硅树脂简介12
  • 1.2.5 有机硅树脂的种类12-13
  • 1.2.6 有机硅树脂的应用13-14
  • 1.3 氟聚合物14-20
  • 1.3.1 氟树脂简介15-16
  • 1.3.2 氟树脂的应用16-18
  • 1.3.3 氟橡胶简介18-19
  • 1.3.4 氟橡胶的应用19-20
  • 1.4 氟硅聚合物20-21
  • 1.4.1 氟硅聚合物的合成方法20-21
  • 1.4.2 氟硅聚合物的应用21
  • 1.5 聚合物水凝胶21-27
  • 1.5.1 聚合物水凝胶的定义21-22
  • 1.5.2 聚合物水凝胶的制备22-23
  • 1.5.3 聚合物水凝胶材料的分类23-25
  • 1.5.4 聚合物水凝胶的性质25-26
  • 1.5.5 聚合物水凝胶的应用26-27
  • 1.6 课题的提出27-28
  • 第二章 含氟硅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28-42
  • 2.1 引言28-30
  • 2.2 实验部分30-33
  • 2.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30-32
  • 2.2.2 氟硅水凝胶的制备32
  • 2.2.3 蛋白吸附实验32
  • 2.2.4 氟硅水凝胶的表征32-33
  • 2.3 结果与讨论33-40
  • 2.4 本章小结40-42
  • 第三章 硅水凝胶表面改性及其表征42-54
  • 3.1 引言42
  • 3.2 实验部分42-45
  •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42-44
  • 3.2.2 硅水凝胶的制备44
  • 3.2.3 硅水凝胶的表面疏水改性44
  • 3.2.4 硅水凝胶的表面亲水改性44-45
  • 3.2.5 蛋白吸附实验45
  • 3.2.6 硅水凝胶改性前后的表征45
  • 3.3 结果与讨论45-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玻璃表面超疏水改性及其表征54-61
  • 4.1 引言54
  • 4.2 实验部分54-56
  •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54-55
  • 4.2.2 玻璃表面预处理55
  • 4.2.3 玻璃表面疏水改性55-56
  • 4.2.4 玻璃表面改性前后的表征56
  • 4.3 结果与讨论56-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全文总结61-62
  • 参考文献62-70
  • 硕士阶段学术成果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星;;氧化铝和聚氨酯表面的白蛋白吸附[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1年01期

2 李伯刚,康云清,尹光福,郑昌琼;类金刚石薄膜成分变化对蛋白吸附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年02期

3 陶蕊;任芳;蔡晴;陈晓农;;聚乙烯醇对聚苯乙烯微球抗蛋白吸附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31期

4 王传勇;李伟;蒋丽;;生物陶瓷表面蛋白吸附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5 严洪海;金属表面的蛋白吸附的机理研究现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1997年04期

6 李伯刚,康云清,尹光福,郑昌琼;类金刚石薄膜蛋白吸附与碳相成分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年04期

7 张基昌;李淑梅;宋春莉;赵雷;刘佳;刘斌;;不同疏水性能冠脉支架表面对溶血性能及蛋白吸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04期

8 徐东;周宁琳;沈健;;蛋白吸附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对生物材料的合成指导[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2期

9 张竞超;吴忠仕;胡建国;;醇类改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蛋白吸附实验[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10 戴永丰;江美福;杨亦赏;周杨;;源气体流量比对氟化类金刚石薄膜蛋白吸附能力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金伟;蔺存国;许风玲;王利;段东霞;郑纪勇;周娟;;抗蛋白吸附材料及其在海洋防污领域的应用前景[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龚磊;曾戎;叶菁芸;屠美;赵剑豪;周长忍;;抗蛋白黏附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对胶原蛋白吸附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3 谢红国;于炜婷;谢威扬;马小军;;多糖水凝胶微胶囊表面性质及蛋白吸附行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云晖;浦跃朴;周薇薇;李新松;尹立红;;几种壳聚糖改性材料蛋白吸附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龙刚;张娟;林伟锋;王震;陈圣福;;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疆;陈圣福;;抗蛋白吸附材料聚乙二醇水合过程的低场核磁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谢红国;于炜婷;谢威扬;马小军;;天然多糖水凝胶微胶囊表面性质及蛋白吸附行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周春霞;杨晓泉;温齐标;;大豆11S球蛋白吸附在空气-水和油-水界面上的膨胀流变学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广照;马春风;周国英;;抗蛋白吸附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严军;混合模式介质的蛋白吸附性能和免疫球蛋白G分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郝丽静;自组装单分子膜构建表面化学模型及其干细胞和蛋白的生物应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辰;巯烯点击合成功能化线型/环状聚膦腈及其蛋白吸附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4 杨薇;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两性离子聚合物表面的制备、优化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5 郑志雯;生物医用聚合物材料表面功能化构建及抗蛋白吸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春风;抗蛋白吸附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杨军;大分子相互作用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杨;两性离子材料改性芳香聚酰胺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锐聪;可缓释药物和抗泪液蛋白吸附的角膜接触镜水凝胶材料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谢海姣;含氟硅共聚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组成与表面性质的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史婕;氧化钛纳米管表面的蛋白吸附及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何斌;含磷酰胆碱和聚乙二醇基团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及抗蛋白吸附能力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6 付亚康;羟基磷灰石微粒表面微纳结构与蛋白吸附及释放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刘小莉;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表面引发聚合及其抗蛋白吸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奕;基于QCM-D技术的生物材料表面蛋白吸附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娜;PNIPAM-PVP梳状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抗蛋白吸附性能的关系[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10 王鹤;金表面不同自组装表面结构模型对蛋白吸附的影响规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4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994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