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性屈光参差主导眼及其双眼视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1 02:19
本文关键词:近视性屈光参差主导眼及其双眼视功能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主导眼与近视程度的关系以及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分析;不同程度屈光参差双眼视功能的分析,进而探讨屈光参差的成因及其发展原因和改善措施。方法横断面研究。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集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门诊就诊的59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年龄在8~35岁,根据屈光参差的程度,将其分成低度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差2.50D)和高度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差≥2.50D)两组;按照年龄分成青少年组(8~18岁)和成年组(19~35岁)。对各组别患者应用简易双手卡洞法测定双眼中的主导眼眼别。使用综合验光仪测定患者单、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及其比值(PRA/NRA);FCC法测定单、双眼调节反应;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单、双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NPC);Von Graefe方法测量远、近水平眼位;远、近水平融像聚散幅度;AC/A比率及采用Titmus图谱检查立体视锐度等双眼集合功能检查。对各组别中单一个体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两个相关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不同组别双眼视功能异常比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1.低度屈光参差患者26例,主导眼为右眼者22例,占84.5%;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4.01±1.96D,非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3.19±1.80D,平均参差程度为1.76±0.21D。主导眼屈光度高于非主导眼屈光度(z=-2.37,P0.05)。高度屈光参差患者33例,主导眼为右眼者21例,占63.6%;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3.90±2.84D,非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3.47±2.20D,平均参差程度为3.40±0.81D。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z=-0.57,P0.05)。2.低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正相对调节为-2.68±1.44D,非主导眼平均正相对调节为-3.29±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5);高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正相对调节为-3.14±1.84D,非主导眼平均正相对调节为-4.10±1.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P0.05)。低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PRA/NRA绝对值为1.15±0.58,非主导眼平均PRA/NRA绝对值为1.36±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p0.05);高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pra/nra绝对值为1.34±1.57,非主导眼平均pra/nra绝对值为1.7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p0.05)。低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调节反应+0.51±0.34d,非主导眼平均调节反应为+0.36±0.43d,低度屈光参差组别其主导眼比非主导眼调节反应滞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p0.05);高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调节反应为+0.54±0.33d,非主导眼平均调节反应为+0.33±0.25d,高度屈光参差组别主导眼比非主导眼调节反应明显滞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p0.05)。3.不同组别双眼视功能受损不同,高度参差组别较低度屈光参差组别严重,成人组别近距离视觉功能受损较青少年严重。低度屈光参差组近距离水平眼位检查,正常15例,占57.69%,异常11例,占42.31%;高度屈光参差组近距离水平眼位检查,正常9例,占27.27%,异常24例,占72.73%。高度屈光参差组别近距离水平眼位异常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低度屈光参差组ac/a比值低于正常8例,占30.77%,高于正常2例,占7.69%,正常16例,占61.54%;高度屈光参差组ac/a比值低于正常23例,占69.70%,高于正常1例,占3.03%,正常9例,占27.27%。高度屈光参差组别ac/a比值异常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1)。各组别患者双眼远距离视功能比较,低度屈光参差组别,异常7例,占26.92%,正常19例,占73.08%;高度屈光参差组别,异常15例,占45.45%,正常18例,占54.55%。高度屈光参差组别远距离视功能异常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p0.05)。近距离视功能比较,低度屈光参差组别,异常9例,占34.62%,正常17例,占65.38%;高度屈光参差组别,异常20例,占60.61%,正常13例,占39.39%。高度屈光参差组别近距离视功能异常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5)。不同年龄组别患者双眼近距离视功能比较,青少年屈光参差组别,异常9例,占比33.33%,正常18例,占比66.67%;成人屈光参差组别,异常20例,占比62.50%,正常12例,占比37.50%,成人屈光参差组别近距离视功能异常比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低度屈光参差组中立体视锐度正常21例,占80.77%,异常(≥60")5例,占19.23%,平均立体视71.92±73.92";高度屈光参差组中立体视正常18例,占54.55%,异常15例,占45.45%,平均立体视130.91±119.83"。卡方检验,高度屈光参差组别立体视异常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结论1.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主导眼与高度数眼别呈现相关性。2.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患者主导眼PRA及PRA/NRA低于非主导眼,且相对于非主导眼调节滞后程度更大。3.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视功能受损不同,高度参差组别较低度屈光参差组别严重,成人组别近距离视觉功能受损较青少年严重。
【关键词】:屈光参差 主导眼 调节 集合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78.1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对象和方法14-34
- 结果34-46
- 讨论46-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6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6-57
- 附录57-59
- 综述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59-65
- 综述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鲁静;陈光;赵越;赵桁;邱丽;;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眼调节功能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年08期
2 朱梦钧;冯浩雁;朱剑锋;瞿小妹;;调节幅度对角膜塑形术近视控制作用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2014年01期
3 何青;王斌;杨蕾;陈雪君;黄巧珍;徐国兴;郭健;;屈光参差与主导眼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2年03期
4 罗俊;王平;;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10期
5 邸悦;周晓东;;白内障术前后视物清晰程度对主导眼影响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年06期
6 罗武强;刘伟民;黄建忠;肖信;赵武校;林泉;;LASIK手术前后主导眼转换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0年12期
7 陈为;孙强;张聪;;配戴RGP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0年10期
8 齐备;;散光轴位参差的诊断和矫正原则(下)[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0年09期
9 黄静;卢炜;周跃华;;近视性屈光参差与双眼视觉关系的研究[J];人民军医;2009年09期
10 陈俊;乔岗;余敏;曾健;胡波;吕迎春;曾晓红;;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后立体视功能的评估[J];眼视光学杂志;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1009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0099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