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嵌合技术的双模式助听儿童声调感知特征研究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64.5
【部分图文】:
)表示。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包络和精细结构的变化,可参见图1-1。如图所示,A表示语音信号随着时间变化的原始波形。 B表示叠加在原始语音信号上的包络(即红色部分),可见包络的波形变化与原始语音信号的变化一致。 C表示语音信号经200Hz低通滤波后由希尔伯特变换所得解析信号的余弦值,即为时域精细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时域精细结构显示随时间没有波动,而包络显示随时间缓慢波动。图 1-1 原始信号分解出的时域包络与时域精细结构(1-1)
研究背景噪声对双模式助听儿童把握声调时域线索的能力的影响。次,将双模式助听儿童在声调时域线索感知中的特征与其声调识别的能力进行较,对比这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为声嵌合技术的MATLAB程序实现及该技术在健听成身上的验证,检验该技术的有效性,并根据健听成人的实验结果来设定听障儿测试程序的实验参数,主要包括通道数的确定。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基于研究一声嵌合技术所开发的声嵌合声调识别测试,利用安静条件下的声嵌合声调识别试,探究听障儿童在两种不同的助听模式下对声调时域线索的感知能力;利用声条件下声嵌合声调识别测试,对比安静条件下与噪声条件下双模式助听儿童声调时域线索感知的异同点;其次再利用噪声下的声调识别测试考察双模式助儿童对声调的感知能力,并与其对声调时域线索的感知能力进行比较。研究框如图 1-2 所示。
第二章 声嵌合技术的实现与验证第一节 声嵌合技术的程序实现声嵌合技术的原理声嵌合 (Auditory Chimaera)技术是在 2002 年由 Smith 等人开要原理如下。首先,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分别提取一对原始声信号(1和精细结构。其次,再把 1 的包络与 2 的精细结构交叉互换,合成那么,另一个嵌合声则来自 1 的精细结构与 2 的包络。被试听取两合声,判断听到的是 1 或者是 2。从而,研究者可以判定是包络还定被试的识别。此技术可用于研究时域包络和时域精细结构在语音知等领域各自所起的作用。其原理如图 2-1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熊;升级DIY的双模式电脑[J];电脑爱好者;2003年14期
2 耿军;;TCL叫响双模式PC[J];每周电脑报;2004年47期
3 范向琪;;联想商用渠道走向增值 打造双模式[J];每周电脑报;2003年19期
4 关剑;联想双模式电脑 将简单进行到底[J];新电脑;2003年01期
5 刘建生;周志钢;卢跃生;;互融合相得益彰 双模式促进发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双模式办学的实践探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桂莲;展淑琴;张茹;卜宁;刘璟洁;孙宏;王虎清;杜赟;姚丽;范清雨;李燕玲;吴海琴;;多种“双模式”教学于神经病学实习课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年12期
7 欧烨;;双模式光伏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信息;2014年21期
8 徐丽;陈凤菊;侯奎;黄海珊;;肿瘤科双模式随访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年19期
9 张奕;陈卫永;;双模式健康教育对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年04期
10 苦咖啡;不进Windows也能听音乐、看电影——轻松打造双模式电脑[J];电脑爱好者;200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孝全;双模式小动物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连丽超;提升FMT-XCT双模式成像定位及定量性能的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3 赵航;听障儿童双耳双模式言语识别能力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云锋;CMOS 6-9GHz OFDM-UWB射频发射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杨俊越(DUONG Tuan Viet);微波毫米波高性能无源元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莉;基于声嵌合技术的双模式助听儿童声调感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阚文青;用于机器人的电容-电感双模式接近觉传感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3 张尚腾;双模式光储互补发电系统能量转换与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马敏明;双模式术中监测技术在脊椎肿瘤手术中运用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侯哲鹏;微网双模式逆变器平滑切换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6 吕川;单相双模式逆变器控制及其切换方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暄轩;DOT与Micro-CT双模式成像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苏胜利;自调节双模式排气消声器声学与流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姜秀华;双模式运行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刘洋;微电网中双模式逆变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0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89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