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健康青年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范围的建立及在突聋患者检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22 23:21

  本文关键词:健康青年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范围的建立及在突聋患者检查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青年人 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椭圆囊 球囊 突发性耳聋


【摘要】:目的1.研究健康青年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 VEMP)P1、N1的潜伏期、P1-N1波间期、P1-N1复合波振幅、引发阈值的正常范围、左右耳间的变异度,及性别对各参数的影响。2.研究青年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患者健耳和患耳气导短纯音诱发的o VEMP P1、N1的潜伏期、P1-N1波间期、P1-N1复合波振幅;突聋患者患耳、对侧健耳及健康青年人分别进行o VEMP各参数的对比;伴发眩晕的患耳与不伴眩晕的患耳进行各参数对比。明确突聋患者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的受损程度,对突聋患者前庭系统受损范围客观定位。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55名健康青年人,均来自本院实习同学及工作人员,男31例,女24例,年龄18~35岁。选取500Hz气导短纯音为刺激音,单侧刺激,对侧记录,记录55例(110耳)受试者的P1-N1复合波引出阈值,P1和N1的潜伏期,P1-N1波间期及P1-N1复合波振幅,以获得临床正常值范围及双耳变异度。2.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我科门诊并接受治疗的单侧突聋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8~39岁;左耳患病的是19例,右耳患病的是16例。选取500Hz气导短纯音为刺激音,单侧刺激,对侧记录,分别记录健耳和患耳o VEMP P1、N1的潜伏期、波间期、复合波振幅,并以55名健康青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1.选取的55名健康青年人均引出P1-N1复合波形,引发率为100%;o VEMP的引出阈值(正常听力级n HL)为(82.23±2.92)d B(x±s下同);95d Bn HL气导短纯音刺激下获得P1的潜伏期(11.53±0.80)ms;N1的潜伏期(16.61±0.87)ms,P1-N1波间期(5.18±1.04)ms,P1-N1复合波振幅(5.96±2.59)μv;其中3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获得P1-N1复合波振幅为(6.49±2.67)μv,24例健康女性为(5.28±2.34)μv,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5名突聋患者,其中31名双耳均引出o VEMP图形,4名患耳未引出,引出率88%。95d Bn HL气导短纯音刺激下健耳获得P1的潜伏期(11.92±0.85)ms,N1的潜伏期(17.07±1.04)ms,P1-N1波间期(5.15±0.69)ms,P1-N1复合波振幅(5.44±2.53)μv;患耳获得P1的潜伏期(12.16±0.76)ms;N1的潜伏期(16.94±2.57)ms,P1-N1波间期(5.16±0.73)ms,P1-N1复合波振幅(2.89±1.66)μv。3.P1、N1潜伏期、P1-N1波间期在患耳与健耳之间无明显差异,P1-N1复合波振幅在患耳、健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P1、N1潜伏期、P1-N1波间期在患耳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复合波振幅在患耳、健康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5.P1、N1的潜伏期、P1-N1波间期、P1-N1复合波振幅在健耳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㧐0.05)。6.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与不伴眩晕的突聋患者进行o VEMP各参数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㧐0.05)。结论1.建立本实验室健康青年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o VEMP各参数的正常范围。2.o VEMP各参数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男性P1-N1复合波振幅大于女性,临床上应该分别建立正常值范围。3.单侧突聋患者患耳的P1-N1复合波振幅明显低于健康青年人及对侧健耳,P1-N1复合波振幅可能是评估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功能比较敏感的指标。4.突聋患者是否伴发眩晕对前庭功能的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5.突聋患者可伴有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损害,这种损害可通过o 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
【关键词】:青年人 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椭圆囊 球囊 突发性耳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64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7
  • 第一部分 健康青年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17-26
  • 1 对象与方法17-20
  • 2 结果20-22
  • 3 讨论22-25
  • 4 结论25-26
  • 第二部分 青年突聋患者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26-35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26-28
  • 2 结果28-32
  • 3 讨论32-35
  • 4 结论35
  • 参考文献35-40
  • 全文总结40-41
  • 附录41-42
  • 致谢42-43
  • 综述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43-52
  • 参考文献49-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鑫;李蔷;静媛媛;余力生;;突发性聋伴发眩晕的初步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年19期

2 陈志凌;陈艳春;徐世影;尹文华;钱亚升;刘素琴;;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01期

3 王佩杰;罗伟;陆小燕;吴麟;陈震宇;王干;郝虹;赵武伟;;健康青年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年19期

4 赵晓燕;王建明;黄安;;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年01期

5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韩东一;耳石器相关的疾病[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3年02期

6 苏海军,徐明瑜;耳石器官广义分数阶粘弹性动力学模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1080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080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