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外斜手术前后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0:05

  本文关键词: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外斜手术前后变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外斜 术后 疗效评估


【摘要】:目的:研究外斜视儿童(包括外斜视视力正常儿童以及外斜视伴弱视儿童)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探讨其变化规律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存在的联系,为评价外斜术后的疗效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住院治疗的外斜视患者共80例,包括20例外斜视力正常患者以及60例外斜视伴弱视患者(其中轻、中、重度弱视患者各20例),使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 3.20多焦电生理仪行术前mVEP检测,并分别与术后1、3、6月的mVEP结果进行比较。将特征峰的潜伏期以及振幅反应密度作为指标进行分析,对外斜视力正常患者和外斜伴弱视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六个离心度、上下半侧视网膜以及鼻颞侧视网膜进行mVEP的对比分析,同时对外斜患者术前及术后1、3、6月行普通视力检查、外眼、眼前节、眼底检查、眼球运动及眼位检查、双眼同视功能检查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 l9.0软件,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六个离心度mVEP特征峰潜伏期以及振幅反应密度与术后各组对比外斜视力正常组术前mVEP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与术后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伴弱视组中,外斜伴轻度弱视患者术后各组较术前相比在第一环特征峰潜伏期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伴中、重度弱视患者的特征峰潜伏期术后各组较术前相比在第一、二、三环缩短,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斜伴弱视组中,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的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术后术后3、6月与术前相比在第一、二、三环中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可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而外斜伴重度弱视患者的mVEP的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术后各组较术前在六个环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外斜伴重度弱视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在第一至六环的损害情况术后无明显恢复。2.术前上下半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潜伏期及峰振幅反应密度与术后各组对比外斜视力正常组术前的mvep特征峰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和术后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外斜伴轻、中度弱视组术后各组的m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在上下半侧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的损害情况术后可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外斜伴重度弱视组术后各组的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亦有提高,潜伏期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外斜伴重度弱视患者上下半侧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的受损情况术后未得到明显恢复。3、术前鼻、颞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潜伏期以及振幅反应密度与术后各组对比外斜视力正常组术前鼻、颞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斜伴弱视组术后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有不同程度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外斜轻度弱视组术后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提高程度鼻侧好于颞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术后各组鼻侧与颞侧视网膜mvep之间无显著差异;外斜伴中、重度弱视组术后各组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提高程度鼻、颞侧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组鼻侧与颞侧视网膜mvep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4.各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各组双眼视觉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同时视方面,外斜视力正常患者和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斜伴重度弱视患者术后各组与术前则无明显差异;融合功能和融合范围方面,外斜视力正常患者和外斜伴轻度弱视患者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斜伴中、重度弱视患者术前与术后融合功能以及融合范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斜视力正常患者和外斜伴轻度弱视立体视恢复术后3月、6月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斜伴中、重度弱视患者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鉴于此,我们发现外斜患者术后双眼视觉恢复规律与鼻、颞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的变化成明显相关(r=0.784,p0.05);结论:1.外斜伴弱视患者鼻、颞侧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均有不同程度抑制,鼻侧网膜抑制程度要重于颞侧网膜。2、外斜伴弱视患者术后鼻、颞侧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外斜伴轻度弱视患者术后鼻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提高程度好于颞侧,术后鼻颞侧mVEP之间无显著差别,鼻颞侧视网膜达到平衡;而中、重度弱视患者术后鼻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提高程度与颞侧相近,鼻侧与颞侧视网膜mVEP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别,术后鼻颞侧视网膜未能达到平衡;双眼视觉功能恢复规律与术后鼻、颞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变化成明显相关;3.为评价外斜术后的疗效提供新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外斜 术后 疗效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9.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2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12-15
  • 2.1 研究对象12-13
  • 2.2 实验方法13-15
  • 2.2.1 仪器13
  • 2.2.2 刺激条件13
  • 2.2.3 记录条件13-14
  • 2.2.4 数据分析及波形成分的命名和起源14-15
  • 第3章 结果15-27
  • 3.1 外斜手术前后各组mVEP的三维图如下15-17
  • 3.2 手术前后六个离心度的特征峰潜伏期变化17-19
  • 3.3 手术前后六个离心度的特征峰反应振幅变化19-20
  • 3.4 手术前后上下半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潜伏期以及振幅反应密度变化的对比20-22
  • 3.5 手术前后鼻颞侧视网膜mVEP特征峰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变化的对比22-25
  • 3.6 手术前后双眼同视功能变化分析25-27
  • 3.6.1 外斜视力正常组手术前后双眼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25
  • 3.6.2 外斜伴轻度弱视组手术前后双眼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25-26
  • 3.6.3 外斜伴中度弱视组手术前后双眼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26
  • 3.6.4 外斜伴重度弱视组手术前后双眼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26-27
  • 第4章 讨论27-34
  • 4.1 手术前后六个离心度的mVEP变化讨论28-29
  • 4.2 手术前后上下半侧视网膜mVEP的结果讨论29
  • 4.3 手术前后鼻、颞侧视网膜mVEP变化的结果讨论29-31
  • 4.4 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分布情况分析31-33
  • 4.5 外斜伴弱视组术后鼻颞侧变化与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3-34
  • 第5章 结论34-35
  • 致谢35-36
  • 参考文献36-38
  • 综述38-43
  • 参考文献4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兰兰;姜利斌;;儿童视神经炎诊治的现状与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4年12期

2 林玉华;刘英伟;李桂华;王清;马霞;张e,

本文编号:1086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086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