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对双模式听力植入的言语识别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16 01:26

  本文关键词: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对双模式听力植入的言语识别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植入深度 双模式 言语识别 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


【摘要】:研究背景: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人类常见的残疾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见方法有药物治疗、助听器(hearing aid, HA)和听觉植入。其中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血栓形成剂和扩张血管的药物仅对某些早期病变有效,助听器需要在患者保留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前提下有效,这些条件都限制了其在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听觉植入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成为了治疗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常规方法。但目前人工耳蜗存在不足之处:它虽能有效的解决患者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问题,但不能很好地利用低频区域的残余听力;且由于费用昂贵等原因,普通的患者多选择单耳植入,形成单耳听觉,从而缺失了双耳效应(binaural effect),导致声音定位、言语识别等能力受到减弱。双模式听觉植入方案则充分地利用了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各自优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具有低频残余听力的重度-极重度聋患者的听觉效果。双模式听觉植入方案,即在患者的一侧耳行人工耳蜗植入术而对侧耳佩戴助听器,其中要求非植入耳有残余听力。在这种联合应用方案中,一方面人工耳蜗可显著恢复患者在高频损失的听力,另一方面助听器可放大低频声音,充分利用低频残余听力,并通过头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和双耳静噪效应来改善有残余听力的重度一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言语识别、声音定位及音乐音调感知等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耳蜗进入商品化阶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科学家们纷纷投入研究,使该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0年,JastreboffPJ等发表了其在人工耳蜗领域的研究成果,才正式发现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对侧耳还有残余听力,那么一侧人工耳蜗联合对侧助听器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言语识别率。此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联合应用方式便被耳科学者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其中提出过CI和同侧HA联合应用、CI和对侧HA联合应用以及CI和双侧HA联合应用。目前,CI和同侧HA联合应用的发展方向是的声电联合刺激系统,如奥地利MED-EL公司的EAS听觉植入系统、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的hybrid系统。该系统除了通过人工耳蜗电极的电刺激来提高高频听力外,其一体化配置的助听器可放大低频区的声音,二者协同发挥作用,改善患者的同侧听力。而CI和对侧HA联合应用就是双模式听觉植入,从Jastreboff PJ发现该模式后,便不断有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即使他们所用的方法和获得的数据有所不同,但最终结果都提示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的言语识别和声音定位。另外CI和HA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相对于声电联合刺激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应用还比较少,双模式听觉植入的应用就显得相对比较广泛。但目前双模式相关的研究均建立在人工耳蜗电极全植入的基础上,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电极不能全部植入的患者,双模式是否仍有效果则无系统的研究。而目前导致低频段电极不全植入的原因除了技术水平外,还有保护残余低频听力的需求以及先天性耳蜗发育不全、耳蜗炎性骨化等植入困难因素。在上述因素中,耳蜗发育不全及耳蜗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会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推广及适应症的拓宽而增多,如果这些患者发生了低频段电极不全植入的情况,该如何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言语交流则是本研究的重点。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对双模式听力植入的影响,期望对于人工耳蜗低频段电极不全植入患者,双模式仍可发挥提高患者言语识别能力的效果。目的:通过探讨分析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对双模式听力植入的影响,以求明确通过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后双模式植入术后效果的改变情况,以及在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后,通过联合对侧助听器形成双模式使用是否会比不佩戴助听器有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15名语后聋患者,年龄10-18岁,平均13.7岁。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非植入耳均有低频残余听力,且受试者术前术后均有佩戴助听器,平均每天使用时间大于6小时。2.术前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年长沙)》所规定植入标准。3.手术由熟练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同一耳科手术医生操作进行,术中一次性成功植入奥地利SONATA/CD40+标准电极人工耳蜗,术后无并发症且X线检查提示电极全植入。4.受试者术后1月按时返院进行人工耳蜗的开机和调试,此后按要求于开机后第1、3、6月再次返回调机。5.受试者开机后均按时接受正规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试验时受试者的人工耳蜗使用时间9个月以上,并且以口语交流为其主要的日常生活交流方式。测试时,调机人员可通过使用MEDEL公司的人工耳蜗调试软件"MAESTRO"对受试者人工耳蜗蜗顶部3对电极(即低频段)进行关闭,以模拟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的低频段电极不全植入状态。。测试在我院标准隔音室进行(背景噪声20db(A)),言语测试使用中文开放式言语感知评估系统(Mandarin Speech Perception System, MSPS)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在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双音节及短句测试。测试时,同一受试者每次选取不同的一组进行测试,每次测试内容只播放一遍,两次发音间隔3-5秒,由同一测试员判断受试者复述内容是否正确并录入MSP系统,最后系统得出最终结果,结果满分为100%。每位受试者按以下顺序进行4次言语测试,每次测试包括单音节、双音节及短句言语测试:1.电极全开启下使用单侧人工耳蜗(全植入-单CI组)、2.电极全开启下使用双模式(全植入-双模式组)、3.关闭耳蜗顶部3对电极条件下使用单侧人工耳蜗(不全植入-单CI组)、4.关闭耳蜗顶部3对电极条件下使用双模式(不全植入-双模式组)。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法,其中不同使用状态下的配对如下:1.电极全植入状态下双模式和单CI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采用全植入-单CI组和全植入-双模式组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2.单CI下不全植入状态和全植入状态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采用不全植入-单CI组和全植入-单CI组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3.双模式下不全植入状态和全植入状态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采用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和全植入-双模式组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4.电极不全植入状态下双模式和单CI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采用不全植入-单CI组和不全植入-双模式组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配对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电极全植入状态下双模式和单CI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电极全植入状态下双模式在三项言语测试中得分均比使用单侧人工耳蜗的得分高。单音节言语测试得分: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82.8%±6.7%,全植入-单CI组得分为77.6%±7.3%。双音节言语测试得分: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88.5%±8.4%,全植入-单CI组得分为83.6%±10.4%。短句言语测试得分: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89.3%±5.2%,全植入-单CI组得分为85.4%±6.0%。上述各项测试中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ired-samples t test, P0.05)。2.单CI下不全植入状态和全植入状态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单CI下不全植入状态在三项言语测试中得分均比全植入状态的得分低。单音节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单CI组得分为57.9%±10.3%,全植入-单CI组77.7%±7.3%。双音节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单CI组得分为58.6%±14.6%,全植入-单CI组83.6%±10.4%。短句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单CI组得分为68.3%±6.7%,全植入-单CI组85.4%±6.0%。上述各项测试中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ired-samples t test, P0.05)。3.双模式下不全植入状态和全植入状态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双模式下不全植入状态在三项言语测试中得分均比全植入状态的得分低。单音节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70.2%±7.9%,全植入-双模式组82.8%±6.7%。双音节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73.7%±13.7%,全植入-双模式组88.5%±8.4%。短句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76.40%±5.9%,全植入-双模式组89.3%±5.2%。上述各项测试中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ired-samples t test, P0.05)。4.电极不全植入状态下双模式和单CI的言语测试得分比较。不全植入状态下双模式在三项言语测试中得分均比使用单侧人工耳蜗的得分高。单音节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70.2%±7.9%,不全植入-单CI组57.9%±10.3%。双音节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73.7%±13.73%,不全植入-单CI组58.6%±14.6%。短句言语测试得分:不全植入-双模式组得分为76.4%±5.9%,不全植入-单CI组68.3%±6.7%。上述各项测试中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ired-samples t test, P0.05)。结论:1.在常规的人工耳蜗电极全植入状态下联合对侧助听器佩戴可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2.双模式以及单侧人工耳蜗使用模式下,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的不全植入状态均会降低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3.本试验提示了在减少人工耳蜗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的单侧人工耳蜗不全植入状态下,通过联合对侧助听器形成双模式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这种联合应用方式为临床上人工耳蜗低频段电极不全植入的患者提供了进一步改善言语识别能力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64.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宁,曹永茂;人工耳蜗咨询问题解答(3)[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年03期

2 胡宁,曹永茂;人工耳蜗咨询问题解答(4)[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年04期

3 申凯;人工耳蜗一二三[J];中国残疾人;2002年09期

4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人工耳蜗一体化服务[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年01期

5 曹克利;人工耳蜗工作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年02期

6 许时昂;中澳人工耳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年06期

7 ;澳大利亚人工耳蜗技术发展历程[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年01期

8 余力生;李永新;;维也纳第九届国际人工耳蜗和相关科学会议侧记[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6年04期

9 韩德民;;人工耳蜗技术方兴未艾[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12期

10 姬广茜;金昕;陈锡辉;李永新;魏朝刚;;人工耳蜗论坛纪要[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永;贺楚峰;梅凌云;蔡鑫章;伍玉军;;人工耳蜗再植入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2 赖瑞芝;;人工耳蜗术后训练的体会[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轶;路远;王斌;曹克利;;人工耳蜗再植入手术技巧及术后疗效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易方方;;仿制还是创新?——由人工耳蜗风波引发的思考[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5 李佳楠;史伟;洪梦迪;郗昕;高志强;马秀岚;韩东一;杨仕明;;国产爱益声人工耳蜗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评估[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道行;;人工耳蜗技术对汉语语音处理效果的评价[A];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陈媛;;影响人工耳蜗术后恢复的因素[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韩德民;刘博;陈雪清;李永新;孔颖;郑军;陈振山;刘莎;莫玲燕;;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术后的生活质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9 朱廷芬;;学前聋儿人工耳蜗术后训练的实施[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国宏;李明航;;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2012年第一次编委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金金 实习记者 胡珉琪;国产“人工耳蜗”:快上还是谨慎[N];北京科技报;2010年

2 苏奎;中低价位人工耳蜗潜藏巨量需求[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记者 杨继东 通讯员 麻芙蓉;我州“启聪扶贫计划”首例人工耳蜗成功植入[N];团结报;2010年

4 记者 钟兰花;人工耳蜗手术能否纳入医保[N];绍兴日报;2012年

5 记者 刘泽林;海南年内为60名儿童免费植人工耳蜗[N];健康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刘贡;人工耳蜗术让孩子回归有声世界[N];海南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戴小河;海药人工耳蜗撬动6000亿市场还要三年[N];中国证券报;2014年

8 ;我有人工耳蜗了[N];北京日报;2002年

9 韩东一;不要盲目植入人工耳蜗[N];中国妇女报;2005年

10 曹克利;人工耳蜗的植入[N];健康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立军;人工耳蜗植入者汉语声调前注意加工及与耳蜗植入相关的耳蜗电刺激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郗昕;人工耳蜗电听觉特性与语后聋植入者言语识别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杜强;成人颞骨标本植入REZ-1人工耳蜗电极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麦宋平;一种双模人工耳蜗系统及其低功耗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设计[D];清华大学;2009年

5 刘娅;新型载药电极对耳蜗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清华;人工耳蜗的音乐信息感知仿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2 谢展飞;减少低频段电极植入深度对双模式听力植入的言语识别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芳;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康复项目服务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鸿;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汉语声调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张梦超;人工耳蜗儿童乐调匹配特征及训练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一威;人工耳蜗新型编码方案的研究与仿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任晓东;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及发声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金鹏;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人工耳蜗干预[D];吉林大学;2013年

9 缪吉昌;人工耳蜗的经皮能量传输设计[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程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康复效果、相关经济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94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294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