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基因突变热点筛查及一个耳聋家系MYO7A基因新突变分析
本文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非综合征型耳聋 SNPscan检测技术 突变热点 遗传性耳聋 DFNB2 MYO7A列基因 家系 基因突变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滕州市15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SNPscanTM法GJB2、SLC26A4及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热点筛查研究目的:听觉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原因复杂的感觉功能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1:1000,其中半数为遗传性因素导致。有研究表明我国最常见的致聋病因是GJB2、SLC26A4和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针对耳聋人群进行系统的遗传学调查分析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针对滕州地区非综合征耳聋人群的分子遗传学病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分析此地区的耳聋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发生频率。材料与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滕州地区遗传性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耳聋患者信息登记表”和电话寻访等方式采集患者及其家系病史,完善患者的耳聋相关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专科查体、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获取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利用SNPscanTM检测技术进行多重快速遗传筛查,检测GJB2、SLC26A4、mtDNA12S rRNA三个基因的115个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位点,最后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比较在此耳聋人群中发现的耳聋等位基因突变热点的检出率,寻找滕州地区耳聋患者的热点突变。研究结果:筛选出的156例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全部为汉族,其中男性(93例)多于女性(63例),性别比为:1.476:1;散发病例(129例,占82.69%)多于家系病例(27例,占17.31%)。通过SNPscanTM检测滕州地区15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基因突变携带率是47.44%(74/156),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26.92%(42/156),其次是SLC26A4基因17.95%(28/156),mtDNA12SrRNA基因为2.56%(4/156)。明确耳聋基因病因的患者占38.46%(60/156),GJB2基因是该人群首要的致病基因(22.44%,35/156),其次为SLC26A4基因(13.66%,22/156)和mtDNA12S rRNA基因(2.56%,4/156)。共检测出三个常见基因的27个突变位点和27种不同的等位基因组合方式。检出率最高的等位基因突变位点是GJB2基因c.235delC(12.8%,40/312)、SLC26A4基因c.IVS7-2AG (5.77%,18/312).42例携带GJB2基因突变患者涉及等位基因突变位点11个,突变组合方式11种。明确GJB2为其耳聋病因的35例患者中GJB2纯合突变18例,占51.43%(18/35),包括GJB2 c.235delC纯合突变型14例;GJB2 c.299_300delAT纯合突变型3例;GJB2 c.109GA纯合突变型1例。GJB2复合杂合突变17例,占48.57%(17/35),包含7种复合杂合突变组合类型。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28例涉及SLC26A4等位基因突变位点14个,突变组合方式16种。明确SLC26A4为其耳聋病因的21例患者中其中纯合突变4例,占19.04%(4/21),包括c.IVS7-2AG纯合突变2例;c.2168AG纯和突变2例。SLC26A4复合杂合突变17例,占80.95%(17/21),包含14种,复合杂合突变类型。携带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患者4例涉及mtDNA12S rRNA突变位点2个,其中m.1555AG突变3例,占75%(3/4);m.1494CT突变1例,占25%(1/4)研究结论:采用SNPscanTM检测技术对滕州地区非综合征耳聋人群进行GJB2、 SLC26A4和mtDNA12S rRNA三个基因的突变热点检测准确高效,检出率较高,与我国的其他地区相似,但不同突变位点的检出频率上存在着差别。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依然是滕州地区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由GJB2基因突变致病的最多,SLC26A4基因突变次之,mtDNA12S rRNA基因较少。滕州地区耳聋地区等位基因突变呈现集中趋势和多元化,该地区的致聋基因热点突变为:GJB2基因的c.235delC、c.299-300delAT、c.176_191del16、c.109GA; SLC26A4基因的c.IVS7-2AG、c.2168AG、c.1226GA; mtDNA12S rRNA基因的m.1555AG。其中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是GJB2 c.235delC和SLC26A4 c.IVS7-2AG.对耳聋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耳聋基因突变热点的分子遗传学筛查是预防和控制滕州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首要步骤,在此基因诊断的基础上再结合产前诊断、用药指导、临床干预可有效减少滕州地区耳聋的发生,同时也对山东省的耳聋基因谱的绘制提供数据信息。第二部分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MY07A基因新突变鉴定分析研究目的:MY07A基因突变与综合征性耳聋(USH1B)和非综合征型耳聋(DFNB2, DFNA11)相关。MY07A基因突变多数导致USH综合征,而只有很少的突变导致DFNB2和DFNA11。利用SNPscanTM检测技术对滕州市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27个家系进行多重快速遗传筛查,检测GJB2、SLC26A4和mtDNA12SrRNA三个基因的115个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位点,其中有13例耳聋家系未检测到常见的突变位点。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可能的致聋基因突变位点。材料与方法:针对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的中国家庭,首先用调查问卷采集一个中国家庭两位先天性耳聋患者的相关病史,纯音测听检测患者及家庭成员的耳聋程度及类型,前庭功能检查、眼科检查、颞骨CT及颅脑MRI排除其他疾病。采集全部家庭成员的外周静脉血6ml,提取全血基因组DNA。然后,采用目标基因捕获及新一代测序方法检测患者全血基因组DNA,寻找可能导致耳聋的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再经Sanger测序检测全部家庭成员DNA,120例正常人的DNA作为对照,来验证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并与11种种系的突变位点对应蛋白氨基酸结构区域进行比对,确定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对应区域结构的保守性。最后,利用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引起蛋白结构域的改变,推测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改变及可能的功能变化。研究结果: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的中国家庭的患者均呈出生后出现的双侧对称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此家系内耳聋患者无视力障碍等综合征性耳聋的表现。目标基因捕获及新一代测序发现了MYO7A基因的一个新的复合杂合突变:c.3671CA(p.A1224D)和c.390_391insC (p.P81PfsX9)。其中c.3671CA (p.A1224D)是新的位点,c.390_391insC (p.P81PfsX9)是已被报道过的位点。患者的耳聋表型与DFNB2的表型一致。Sanger测序证实:在这个耳聋家系中,此新的复合杂合突变c.3671CA (p.A1224D)和c.390_391insC (p.P81PfsX9)与其耳聋症状存在共分离现象。对120例正常人检测均未见此复合杂合突变。与11种种系蛋白氨基酸结构区域比对证明其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利用软件分析c.3671CA引起MY07A蛋白的MyTH4结构域改变,推测突变引起的氨基酸内增加的氢键和可能的碰撞,疏水性和极性改变而致蛋白的功能发生改变。研究结论: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可能致聋病因为MY07A基因的一个新的复合杂合突变,即c.3671CA (p.A1224D)和c.390_391insC (p.P81PfsX9),且此新的复合杂合突变与DFNB2的表型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64.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Ferrara F.;Amato C.;张剑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2 Combi R;Dalprà L.;Ferini-Strambi L.;Tenchini M.L;袁海峰;;额叶癫痫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突变的关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3 智刚;苏成芝;;基因突变带来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1991年02期
4 潘宏铭;宋修山;;人群基因突变的检测[J];浙江医学情报;1995年02期
5 刘广志;新确定的基因与痴呆有联系[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3期
6 姚华,王国荃;砷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1年01期
7 张苏明,刘小红,倪黎,金庆文,郭庆荣,宫道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8 庞庆丰,郭冬平,李晓,陈琪,范乐明;一个新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位点[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9 黄琰,李若葆;吸烟与肺癌基因突变的关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易彦;张广森;;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突变相关疾病[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竞生;徐修才;周荣富;方怡;王学锋;翟志敏;王鸿利;;β链基因突变引起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艳;雷小兵;彭振辉;肖生祥;王俊民;周欣;耿松梅;李政宵;;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肖生祥;刘艳;雷小兵;彭振辉;王俊民;周欣;耿松梅;李政宵;;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马绍刚;方佩华;吕枚;许静;李宁;陈慧;冯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因突变研究[A];天津市核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杨芳;金佩佩;王学锋;李薇;丁秋兰;王冠军;王鸿利;;2例新的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王贵;裘卫东;;基因在疼痛与镇痛中的影响[A];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孟岩;张续德;施惠平;赵时敏;姚凤霞;苏亮;黄尚志;;颅额鼻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曹林枝;;P53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A];广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3年
9 吴雪琼;张俊仙;李洪敏;梁建琴;钟敏;王巍;;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10 杨芳;金佩佩;王学锋;丁秋兰;王鸿利;李薇;王冠军;;2例新的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报道员 周谷风;基因突变是好是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孙浩;基因检测:为防病摘除还健康的器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张民;英展开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测定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禾;吸烟导致的基因突变可代代相传?[N];科技日报;2010年
5 医学博士 科学松鼠会成员 致桦;基因检测是与非[N];中国经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丹;天赋基因检测:预测未来还是娱乐大众[N];健康报;2010年
7 江苏省中医院转化医学中心 赖仁胜;基因检测放任自流态势需扭转[N];健康报;2011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杨璇;“基因保存”服务没价值[N];北京科技报;2010年
9 实习生 刘冰玉;检测癌症基因能否一纸完成?[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李晋陶 程益聪;人类8种新发基因突变被发现[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珊;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于韶荣;恶性肿瘤患者血浆KRAS基因突变检测[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血清多肽质谱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马亚琳;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基因突变热点筛查及一个耳聋家系MYO7A基因新突变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5 茅江峰;不同基因突变对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隐睾和生精疗效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杨昭庆;云南省两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基因突变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7 李冰;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 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危-1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张军航;肺癌组织中p16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及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9 段妍;单纯型和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突变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李红梅;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对肺癌的诊断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晶晶;胃小间质瘤P16蛋白表达及C-Kit基因突变[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周炼炼;6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娟;Fabry病GLA基因变异与临床表现的相关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浩;Peutz-Jeghers综合征的STK11基因突变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5 周双才;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王庆泊;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附119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钱晓燕;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临床检测方法学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王辉;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李武靓;ARMS2/HTRA1基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联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立莹;全基因组、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甲基化水平及基因突变在髓系恶性肿瘤预后判断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6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47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