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3-13 05:09

  本文选题:分离格栅 切入点:视觉诱发电位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会引起无症状性进行性的双眼视觉损害,当有临床上视觉损害表现时,往往已出现明显的视野缺损。因POAG发病早,如不能早期诊断,会产生严重视野损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减缓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的丢失,减少失明的风险。目前评判青光眼性视神经功能损害的主要手段包括视野检查和视觉电生理检查,传统的视野检查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因检查手段繁琐,不适合筛查,限制了其应用。根据眼底神经节细胞刺激特点开发的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solated-check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ic-VEP),可选择性刺激不同神经节细胞,用于青光眼的筛查及分级。本研究主要探讨分离格栅VEP对青光眼的诊断效能,对青光眼分级诊断的应用,以及在高度近视青光眼应用中的优势。第一部分分离格栅VEP对青光眼的诊断效能目的:观察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对青光眼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的原发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34人68眼,入POAG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30 人60眼,入PACG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8人76眼,入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经眼科专科检查采集眼部临床数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T),眼底检查杯盘比(Cup-to-disc ratio,CDR)及视野检查(Mean defect,MD),同时行分离格栅VEP定性模式检查(ic-VEP),以信噪比(SNR)作为评价指标。ic-VEP检查于24小时后重复检查。分析ic-VEP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并通过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进行诊断效能分析。P0.05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OAG组两次ic-VEP检查SNR值(0.62±0.20、0.64±0.16)小于对照组(1.67±0.24、1.64±0.36),PACG组两次ic-VEP检查SNR值(0.89±0.18、0.91±0.21)亦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POAG组两次ic-VEP检查灵敏度(83.87%、85.94%)、特异度(88.57%、87.32%)高,但PACG组两次ic-VEP检查灵敏度(74.07%、73.68%)、特异度(74.29%、76.06%)较低。PACG组两次检查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6,95%CI为0.6322-0.7342;0.7003,95%CI为0.6463-0.7456,诊断效能低;POAG组两次检查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3,95%CI为0.8322-0.9426:0.8668,95%CI为0.8263-0.926,诊断效能高。i:-VEP检查重复性分析中,POAG组两次ic-VEP检查的Kappa值为0.875,PACG组两次ic-VEP检查的Kappa值为0.863,重复性好。结论:ic-VEP检查对POAG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诊断效能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可作为POAG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但对于PACG的诊断效能低,不适宜作为其诊断的手段。第二部分分离格栅VEP在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分级诊断的应用目的:评价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8例113眼,根据视野分级分为视野缺损前青光眼组(PPG组),早期POAG组,中期POAG组,晚期POAG组。PPG组20人20眼,早期POAG组26人31眼,中期POAG组29人36眼,晚期POAG组受试者23人26眼,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40眼。所有受试者均经眼科专科检查采集眼部临床数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RNFLT),眼底检查杯盘比(CDR)及视野检查(MD及MS),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检查(GCC),分离格栅VEP定量模式检查(刺激对比度分别为8%,14%,22%,32%),分析不同对比度刺激下ic-VEP SNR与POA G结构性和功能性检查的相关性,及其对POAG分级诊断的作用,所得数据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PG组、早期POAG组、中期POAG组、晚期POAG组不同对比度(8%、14%、22%、32%)刺激下SNR值随着对比度刺激的增强,SNR值逐渐增大,各组对比度刺激SNR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PPG组,8%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早期POAG组,14%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中期POAG组,22%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晚期POAG组,32%对比度刺激SNR与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厚度、中央10°范围内MS值存在正相关,与视野检查的MD值呈负相关:对照组,各对比度刺激SNR值与青光眼结构及功能检查无明显相关性:但SNR与视野MD的相关性较与中央10°范围MS值相关性低。早期POAG组,ic-VEP及视野分级的加权Kappa值为0.416;中期POAG组,ic-(?) VEP及视野分级的加权Kappa值为0.745:晚期POAG组,ic-VEP及视野分级的加权Kappa值为0.832。结论:不同分期POAG中,ic-VEP检查不同对比度刺激SNR与青光眼的结构及功能检查有存在一定相关性;在POAG分级诊断中,早期POAG中,ic-VEP与视野分级一致性差,在中期及晚期POAG中,ic-VEP与视野分级的一致性好。第三部分分离格栅VEP在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目的:观察分离格栅VEP检测指标与眼轴长、屈光度的相关性,与其在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的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8眼,入POAG组,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6例30眼,入]HM-POAG组,高度近视患者28例3211限,入HM组,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40眼。所有受试者均经眼科专科检查采集眼部临床数据:眼轴长度(A超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RNFLT),眼底检查杯盘比(CDR)及视野检查(MD及MS),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GC C)检查,并行眼轴长校正,分离格栅VEP定量模式检查(8%,14%,22%,32%)。分析不同对比度刺激下ic-VEP SNR与眼轴长、屈光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高度近视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HM-POAG组的不同对比度(8%、14%、22%、32%)刺激SNR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HM组不同对比度(8%、14%、22%、32%)刺激SNR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不同对比度刺激SNR值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HM组及HM-POAG组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 L值与眼轴长度及眼屈光度呈负相关,对照组及POAG组黄斑区GCC厚度及视盘旁RNFL值与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将HM组、HM-POAG组的ic-VEP不同对比度SNR与眼轴长校正后黄斑GCC厚度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ic-VEP检查诊断灵敏度(86.67%)、特异度(87.50%)高,假阳性率(12.50%)、假阴性率(13.33%)低,眼轴长校正后黄斑GCC厚度检查诊断灵敏度(96.67%)高、特异度(71.87%)高,假阳性率(28.21%)高。结论:ic-VEP检查SNR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ic-VEP在高度近视及高度近视青光眼诊断效能好,优于黄斑GCC厚度检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少华,陈奋湘,陆秀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2 王慧聪;视觉诱发电位描记在临床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3 车广伟;冯玉娟;赵敬国;;武术专项学生的视觉诱发电位[J];山东体育科技;2007年04期

4 赵敬国;庞淑娟;;8周网球运动前后大学生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5 刘爱玲;闫俊茹;李成龙;;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觉诱发电位相关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3年03期

6 苏王民,王梅,张绍良;100只正常眼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分析[J];眼科研究;1988年04期

7 杜力,宋琛,何庆华,徐玉华,王红;图像反转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相互关系之探讨[J];眼科研究;1989年03期

8 王博新;唐渝;齐颁扬;;少样本视觉诱发电位获取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0年06期

9 孟旭霞,,王靖华,张永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图像及转视觉诱发电位的观察[J];眼科新进展;1996年03期

10 王志斌,张春莲,许玲,孙斌,张勇;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总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J];右江医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蕾;潘映辐;孙迪;李秀华;陈天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快速提取的稳定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阴正勤;;儿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其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丽霞;杨佳;陈惠民;童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张丽霞;杨佳;陈惠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分析[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杨代秀;尹同进;严国民;叶巍岭;吉海燕;;视觉诱发电位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胡莲娜;仇长宇;李志生;闫洪欣;赵军;高付林;;正常大鼠的视觉诱发电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锋;徐光华;谢俊;张熠卓;;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与展望[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8 赵均榜;张智君;;动态情境下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赵均榜;张智君;;基于客体的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调节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夏文涛;董大安;沈彦;朱广友;;视觉诱发电位在客观视力检测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龙芳;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均榜;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及其在脑机接口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3 熊凯;基于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的色觉缺陷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杨松;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制及脑—机接口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胡开良;四种蝙蝠色觉的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璐;痉挛型脑瘫患儿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年

2 关倩;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及诊断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LUU ELODIE(吕丽君);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琳;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设计及相关算法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5 刘青峰;视觉诱发电位测量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姜丽丽;基于3A技术的视觉诱发电位单次提取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立丽;视觉诱发电位检测仪的研制[D];天津大学;2006年

8 黄颖玲;稳态视觉诱发响应的检测技术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车广伟;脑干听觉及视觉诱发电位在运动员机能评价应用中的纵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新法;视觉诱发电位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视觉功能保护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4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604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