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尺度血管检测在视网膜血管分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6-20 21:16
视网膜图像分析成为目前诊断多种疾病非侵入的主要方式,其中血管的提取是最重要的一步。监督学习的方法在血管提取上有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精度,提出了低尺度血管检测(LVD)算法。该网络除了有一个提取输入原尺度下特征的子网络外,还增加了两个低尺度下的特征提取子网络,并将低尺度下的单一输出融合原尺寸下的特征,降维后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考虑到眼底血管结构特性,在LVD中设计了具有较深层数和较少参数的非对称固定深度子网络(ADS)。在公共的数据库DRIVE中进行测试,仅采用彩色眼底图像的绿色分量和B-COSFIRE滤波响应作为特征输入,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AUC指标分别为0.819 2、0.984 2、0.969 5、0.978 2,达到了先进水平。
【文章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20,14(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HED模型和LVD模型
在DRIVE训练集上进行测试,得到图6的ROC曲线以及AUC值。从图中可以看出,ROC曲线靠近左上角,并且AUC值高达0.978 2,体现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网络模型测试的结果是一张二维的灰度图,体现的是血管分布的概率图,还需要进一步二值化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在阈值分割前,先将测试结果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法调整到[0,1]的范围内。为了分析血管的分布情况,取出一张测试结果的直方图进行分析,如图7所示。可以发现,图中像素值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和0.9附近,通过最大类间方差算法可以自动地寻找最佳阈值,并进行阈值分割。最后对得到的网络模型在DRIVE测试集测试,Se、Sp、Acc平均指标分别达到了0.819 2、0.984 2、0.969 5,部分测试图像的分割结果显示在图8中。其中,第三列为测试结果,第四列为二值化分割结果,最后一列表示的是二值化结果与专家分割图的对比,其中黄色区域为相交的区域,而红色区域是本文算法将背景错误划分为血管的部分,绿色部分为未被检测出的血管部分。以图8中的第一张图为例,截取了对比结果的部分区域进行分析,为了检测本文算法对血管末端的检测效果,放大了局部血管末端,如图9(a)所示,可以看出检测的管末端基本跟专家分割的结果保持一致,并且血管的曲率、宽度、长度等属性几乎一致,也没有出现离散的点,具有很好的连续性。本文还放大了密集血管附近的区域,如图9(b)所示,可以看出,对于空间相邻的血管,并没有产生血管粘黏的现象,能很好地将血管间隙中的背景分割开来,达到了很好的检测效果。本文在实验中还发现,本文算法检测出了专家标记的血管部分,如图10所示。将原图的绿色通道局部放大,可以看出原图中靠近视场边缘有一个细小的血管,如图10(a)中的白色箭头指向的区域,该血管对比度较小,肉眼很难看出,而本文算法却能够对对比度极低的细小血管进行检测,体现了本文算法的健壮性。本文算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图11所示。取了两块地方,一个是血管末稍处,还有一个是视盘区域,如图11(a)。其中血管末梢很多未被分割出来,而在测试结果中已经分割出来,如图11(b)所示。这跟本文的二值化方法有关,最大类间方差考虑的是全局,找到一个具体的阈值整体分割,缺少了血管的局部信息,导致二值化后未被正确分割出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二值化方法,更多地考虑血管的局部信息。在对视盘区域分析时发现,将部分背景区域错误检测为血管。因为视盘亮度较高,边缘亮度较低,导致边缘区域对比度较高,被误检为血管,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更多考虑对视盘区域的特征学习。图7 测试结果的直方图
部分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混合特征高效融合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J]. 蔡轶珩,高旭蓉,邱长炎,崔益泽.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08)
[2]基于多特征融合和随机森林的视网膜血管分割[J]. 朱承璋,崔锦恺,邹北骥,陈瑶,王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7(04)
[3]视力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J]. 美丽巴努·玉素甫,陈雪艺. 国际眼科杂志. 2010(02)
硕士论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血管分割方法研究[D]. 谢林培.深圳大学 2017
[2]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视网膜血管分割研究[D]. 姜玉静.华中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39946
【文章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20,14(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HED模型和LVD模型
在DRIVE训练集上进行测试,得到图6的ROC曲线以及AUC值。从图中可以看出,ROC曲线靠近左上角,并且AUC值高达0.978 2,体现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网络模型测试的结果是一张二维的灰度图,体现的是血管分布的概率图,还需要进一步二值化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在阈值分割前,先将测试结果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法调整到[0,1]的范围内。为了分析血管的分布情况,取出一张测试结果的直方图进行分析,如图7所示。可以发现,图中像素值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和0.9附近,通过最大类间方差算法可以自动地寻找最佳阈值,并进行阈值分割。最后对得到的网络模型在DRIVE测试集测试,Se、Sp、Acc平均指标分别达到了0.819 2、0.984 2、0.969 5,部分测试图像的分割结果显示在图8中。其中,第三列为测试结果,第四列为二值化分割结果,最后一列表示的是二值化结果与专家分割图的对比,其中黄色区域为相交的区域,而红色区域是本文算法将背景错误划分为血管的部分,绿色部分为未被检测出的血管部分。以图8中的第一张图为例,截取了对比结果的部分区域进行分析,为了检测本文算法对血管末端的检测效果,放大了局部血管末端,如图9(a)所示,可以看出检测的管末端基本跟专家分割的结果保持一致,并且血管的曲率、宽度、长度等属性几乎一致,也没有出现离散的点,具有很好的连续性。本文还放大了密集血管附近的区域,如图9(b)所示,可以看出,对于空间相邻的血管,并没有产生血管粘黏的现象,能很好地将血管间隙中的背景分割开来,达到了很好的检测效果。本文在实验中还发现,本文算法检测出了专家标记的血管部分,如图10所示。将原图的绿色通道局部放大,可以看出原图中靠近视场边缘有一个细小的血管,如图10(a)中的白色箭头指向的区域,该血管对比度较小,肉眼很难看出,而本文算法却能够对对比度极低的细小血管进行检测,体现了本文算法的健壮性。本文算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图11所示。取了两块地方,一个是血管末稍处,还有一个是视盘区域,如图11(a)。其中血管末梢很多未被分割出来,而在测试结果中已经分割出来,如图11(b)所示。这跟本文的二值化方法有关,最大类间方差考虑的是全局,找到一个具体的阈值整体分割,缺少了血管的局部信息,导致二值化后未被正确分割出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二值化方法,更多地考虑血管的局部信息。在对视盘区域分析时发现,将部分背景区域错误检测为血管。因为视盘亮度较高,边缘亮度较低,导致边缘区域对比度较高,被误检为血管,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更多考虑对视盘区域的特征学习。图7 测试结果的直方图
部分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混合特征高效融合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J]. 蔡轶珩,高旭蓉,邱长炎,崔益泽.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08)
[2]基于多特征融合和随机森林的视网膜血管分割[J]. 朱承璋,崔锦恺,邹北骥,陈瑶,王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7(04)
[3]视力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J]. 美丽巴努·玉素甫,陈雪艺. 国际眼科杂志. 2010(02)
硕士论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血管分割方法研究[D]. 谢林培.深圳大学 2017
[2]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视网膜血管分割研究[D]. 姜玉静.华中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39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32399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