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研究进展
【摘要】:青光眼是一种进展性视神经疾病,它能够引起视神经结构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早期诊断是青光眼早期治疗的关键,并减缓或阻止进行性的视功能损害。近年来出现的视神经结构检查及视神经功能检查方法与传统视野检查相比,可提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早期诊断 视觉诱发电位
【分类号】:R775.2
【正文快照】: 0引言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第二位的致盲眼病,且是首位不可逆性致盲原因。根据WHO的资料,2000年全球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约为6700万,其中约有10%的患者因青光眼而失明[1]。中国是青光眼患者最多的国家,在我国非选择性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0.52%[2-3],由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锋;刘湘萍;刘金华;;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3年01期
2 樊宁;黄丽娜;何靖;申晓丽;曾琨;成洪波;;频域OCT检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研究[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年08期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4期
4 梁远波;刘杏;凌运兰;黄晶晶;郑小萍;王岚;曾阳发;毛真;;青光眼视杯深度变化及其诊断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02期
5 尹则琳,郑曰忠,张金华;应用眼底断层扫描检测青光眼视盘改变与视野的一致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年09期
6 俞晓艺,林碧娟,朱晓玲,杨安怀,邢怡桥;mfERG二阶Kernel反应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J];眼科研究;2005年01期
7 徐亮,陈建华,李建军,杨桦,张蓉秀,孙秀英,郑远远,宋维贤,施玉英,张士元,孙葆忱,赵家良 ,马斌荣 ,罗灵;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调查及其筛查方法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11期
8 吴玲玲,铃木康之,国松志保,新家真,姚克;倍频视野计对开角型青光眼正常半侧视野的检测结果[J];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12期
9 齐绍文,蒋幼芹;蓝/黄视野计与标准白色视野计检测早期青光眼的敏感性比较[J];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01期
10 蓝育青,葛坚,刘嫣芬,李莉;几种视觉电生理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意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雪瑞;刘涛;;频域OCT检测mGCC厚度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6年11期
2 李彩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护理干预改善手术效果的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年17期
3 张宏光;沙爱娟;关文雯;叶丹;王越;;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6年13期
4 王灿;赵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6年07期
5 周垂仁;江玲;;重庆市璧山区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的机会性筛查[J];河北医学;2016年02期
6 任霞;贺经;冯延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6年03期
7 余兆敏;宋卫平;邓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早期诊断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2016年02期
8 高志卓;李童;孙艺源;王云东;张雷;王晶;韩雁;李鹏;向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5年06期
9 林其敏;韩晟;管晓东;马莉莉;赵亮;史录文;;他氟前列素上市后的预算影响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23期
10 吴青松;陈长征;张亮;李印;宋慧;易佐慧子;;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青光眼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临床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成云翠;胡妙妙;段宣初;;Stratus OCT在青光眼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6年03期
2 曹东;贺翔鸽;刘莛;孙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测5~18岁国人正常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J];国际眼科杂志;2006年01期
3 刘瑞珏,严良,张茂英,陆豪;高眼压和青光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J];眼科新进展;2001年04期
4 黄丽娜,Joles Schuman,Nan Wang;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猴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比较[J];中华眼科杂志;2001年03期
5 徐亮,杨桦,赵秀军,马科,张荣秀,林丁,刘磊;青光眼快速筛查的初步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1年01期
6 刘杏,凌运兰,周文炳,郑小平,梁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定性和定量检测[J];中华眼科杂志;2000年06期
7 骆荣江,葛坚,郭彦,卓业鸿;兔眼视网膜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与组织学检查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年02期
8 徐亮,杨桦,李杨,张士元,刘磊,张淑芳;对青光眼盘沿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监视的评价[J];眼科;1997年01期
9 胡铮;赵家良;董方田;刘小力;彭佑恩;李朴;王淑芬;李英杰;陈兴汉;;北京市顺义县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少华,陈奋湘,陆秀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2 王慧聪;视觉诱发电位描记在临床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3 车广伟;冯玉娟;赵敬国;;武术专项学生的视觉诱发电位[J];山东体育科技;2007年04期
4 赵敬国;庞淑娟;;8周网球运动前后大学生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5 刘爱玲;闫俊茹;李成龙;;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觉诱发电位相关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3年03期
6 苏王民,王梅,张绍良;100只正常眼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分析[J];眼科研究;1988年04期
7 杜力,宋琛,何庆华,徐玉华,王红;图像反转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相互关系之探讨[J];眼科研究;1989年03期
8 王博新;唐渝;齐颁扬;;少样本视觉诱发电位获取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0年06期
9 孟旭霞,,王靖华,张永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图像及转视觉诱发电位的观察[J];眼科新进展;1996年03期
10 王志斌,张春莲,许玲,孙斌,张勇;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总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J];右江医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蕾;潘映辐;孙迪;李秀华;陈天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快速提取的稳定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阴正勤;;儿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其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丽霞;杨佳;陈惠民;童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张丽霞;杨佳;陈惠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分析[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杨代秀;尹同进;严国民;叶巍岭;吉海燕;;视觉诱发电位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胡莲娜;仇长宇;李志生;闫洪欣;赵军;高付林;;正常大鼠的视觉诱发电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锋;徐光华;谢俊;张熠卓;;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与展望[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8 赵均榜;张智君;;动态情境下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赵均榜;张智君;;基于客体的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调节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夏文涛;董大安;沈彦;朱广友;;视觉诱发电位在客观视力检测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均榜;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及其在脑机接口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2 熊凯;基于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的色觉缺陷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张杨松;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制及脑—机接口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开良;四种蝙蝠色觉的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璐;痉挛型脑瘫患儿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年
2 关倩;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及诊断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刘青峰;视觉诱发电位测量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姜丽丽;基于3A技术的视觉诱发电位单次提取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王立丽;视觉诱发电位检测仪的研制[D];天津大学;2006年
6 黄颖玲;稳态视觉诱发响应的检测技术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车广伟;脑干听觉及视觉诱发电位在运动员机能评价应用中的纵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新法;视觉诱发电位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视觉功能保护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庞宁;基于FPGA的视觉诱发电位数据采集系统[D];重庆大学;2014年
10 钟丽辉;SD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少次提取和神经元放电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4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56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