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共聚焦内镜实时动态观察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

发布时间:2017-10-22 05:22

  本文关键词:共聚焦内镜实时动态观察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


  更多相关文章: 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微循环血流动力学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多阶段胃癌发展模型于1988年由Correa提出,是公认的胃癌的发展规律,即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而肠型胃癌一般就发生在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背景基础上。因此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均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共聚焦显微内镜作为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借助普通白光内镜,将局部组织黏膜放大达1000倍,在荧光对比剂的辅助下,实时地观察到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与腺体等显微结构,从而获取类似病理图像的内镜下人体局部组织学成像。有研究提出了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粘膜各自有不同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下微血管特征。还有学者提出微血管管径和微血管数目在区别癌变黏膜和非癌变黏膜中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客观诊断参数。目前普遍接受的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研究表明微血管密度在Correa序列中是增大的。新型内镜的出现使得研究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如微血管更加深入。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将组织图像放大达1000倍,能够在体、实时、动态观察毛细血管网,且可清晰显示血细胞及其流动。目前是研究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新型工具。本研究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实时动态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胃粘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旨在探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下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研究方法自2015年7月1日至2015年9月30口,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随访的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组)和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肠化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每位患者均由一名有1000例以上内镜操作经验的共聚焦内镜医师进行内镜检查。肠化组及萎缩组存储胃窦处病变部位共聚焦图像、非萎缩组选取胃窦处正常部位共聚焦图像进行数据分析。每个图像记录微循环中血细胞流动状态、微血管面积及直径、血管形态和荧光素钠外渗5个指标。血流状态借助半定量分析方法将流速由快到慢依次分为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和停滞共七个等级;微血管而积及直径应用Cellvizio Viewer软件和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测量分析。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血管内皮因子CD34进行染色,用病理验证结论是否一致。本研究应用SPSS 19.0中文版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小于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数共109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3.6岁(22-80)。统计发现,性别p=0.694)、年龄(p0.05)、BMI(p0.05)三种因素在三组患者中无差异。萎缩组(15例)血流速度与非萎缩组(49例)类似,主要呈现为线流(26.92%)、线粒流(23.08%)、粒线流(23.08%),部分表现为粒流(15.38%)或粒缓流(11.54%),但是未发现明显的停滞状态。肠化组(45例)与非萎缩组相比,其胃黏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有减慢的趋势,多呈现为粒线流(25.64%)、粒流(26.92%)和粒缓流(23.08),部分也表现为或长或短的粒摆流(8.97%)或停滞状态(6.41%)。共聚焦图像分析肠化组血管面积明显高于萎缩组(3750.70 vs.1864.97 μm2,p=0.001)和非萎缩组(3750.70 vs.2141.87μtm2,p0.01),微血管直径也明显大于萎缩组(14.41 vs.11.23 μm,p=0.001)和非萎缩组(14.41 vs.12.17 μm,p0.01),肠化组微血管呈现紊乱、迂曲。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肠化组血管而积和直径均明显高于萎缩组和非萎缩组。研究结论我们首次提出在pCLE操作过程中应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胃黏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pCLE测量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pCLE观察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学改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可行的。萎缩伴肠化患者存在胃黏膜微血管增多及血流量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微循环血流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3.32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1
  • 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8
  • 研究对象和方法18-31
  • 1. 研究对象18-19
  • 2. 仪器和方法19-31
  • 2.1 仪器19-21
  • 2.2 成像原理21-22
  • 2.3 药物准备22
  • 2.4 共聚焦胃镜检查过程22-24
  • 2.5 共聚焦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24-27
  • 2.6 组织学检查27-30
  • 2.7 统计分析30-31
  • 研究结果31-37
  • 1. 病人临床特征31-32
  • 2. 白光胃镜表现32-33
  • 3. 共聚焦内镜下微循环改变33-35
  • 3.1 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33-34
  • 3.2 微循环形态学改变34-35
  • 4. 免疫组化结果35-37
  • 讨论37-41
  • 展望41-42
  • 研究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长翠,王红旗;胃复汤治疗萎缩性胃炎5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6期

2 任忠;活血2号治疗萎缩性胃炎25例[J];光明中医;2004年05期

3 郑虹;萎缩性胃炎证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4 吕美农,吴玲;萎缩性胃炎诊治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5 贺永旺;闫平;;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62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1期

6 袁秀平;;萎康散治疗萎缩性胃炎30例[J];航空航天医药;2009年12期

7 周祖贻;;治疗萎缩性胃炎药膳方[J];农村百事通;2011年02期

8 卞素莲;;萎缩性胃炎的防治[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9 黄桦;;萎缩性胃炎的防治[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年07期

10 刘德平;;萎缩性胃炎的防治[J];北方药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金亮;张滨;;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叶青峰;;论治萎缩性胃炎[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徐先林;;浅论萎缩性胃炎的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李银枝;向仕友;;32例青年萎缩性胃炎证治小结[A];2002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2年

5 郭琳;;延参健胃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6 刘良福;何晓晖;;何晓晖应用大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介绍[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压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及中医药治疗[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陈晓奇;;辨证镜检一体化治疗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雨梅;庄玲玲;王玉杰;范丽梅;尚祖柏;王景琦;;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68例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10 刘玮丽;姒健敏;;热休克蛋白70在萎缩性胃炎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症萎缩性胃炎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河南省封丘县中医院 王宝良 王晓锋;萎缩性胃炎的调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副主任医师 肖奇国;萎缩性胃炎有药可医[N];大众卫生报;2005年

4 通讯员 彭民 记者 张志强;吃热吃咸易患萎缩性胃炎[N];健康报;2002年

5 陕西 主任医师 李增烈;萎缩性胃炎不可“一切了之”[N];家庭医生报;2004年

6 保健时报实习记者 王朝;萎缩性胃炎需食软[N];保健时报;2007年

7 衣晓峰邋通讯员 陈光;萎缩性胃炎 中西结合 辨证施治[N];健康报;2007年

8 特约撰稿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二医院消化内科 张昌旬;萎缩性胃炎能够康复[N];医药导报;2006年

9 蔡明花;治疗萎缩性胃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副主任医师 陈继英;萎缩性胃炎会转为胃癌吗[N];医药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诚峻;单兆伟教授辨治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临证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刘玮丽;热休克蛋白HSP70在萎缩性胃炎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娅菲;共聚焦内镜实时动态观察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D];山东大学;2016年

2 梁缘;海岛居民萎缩性胃炎与胃癌高发的多因素分析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3 孔岩君;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与临床[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雪华;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陶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6 宋广艳;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炎症微环境改变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苟亚妮;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胃泌素-17在胃癌氋发区筛查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杜囚鹏;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与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陈新宇;给药条件下表皮生长因子对萎缩性胃炎逆转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赵静;六君子加味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萎缩性胃炎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6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076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