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脂质纳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显像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靶向脂质纳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显像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超声造影剂 纳泡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粘附分子-1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型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考察其体外寻靶特性及体内造影增强效果,评估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在早期诊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病变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方法应用薄膜水化和超声振荡法制备普通的脂质纳泡,然后利用亲和素-生物素连接法,将生物素化的ICAM-1抗体靶向连接于生物素化的脂质纳泡上,制备载ICAM-1抗体的靶向脂质纳泡。培养原代分离的人肝窦内皮细胞(HHSEC),建立低温缺氧/复氧(H/R)模型,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携带ICAM-1抗体的靶向脂质纳泡体外寻靶与细胞的结合情况。按照Pringle’s法建立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I/R组),并设假手术组(SO组)作为对照。建模成功后,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应用QLAB软件获取感兴趣区域(ROI)肝脏血流参数: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及增强持续时间(time of duration),定量评价靶向脂质纳泡超声造影的显影效果、稳定性及造影参数的可靠性。结果自制靶向脂质纳泡粒径约148.15±3975nm, Zeta电位-28.4±7.9 mV,浓度(3.6~7.4)×109个/m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靶向脂质纳泡的绿色荧光较好地粘附在H/R组人肝窦内皮细胞表面。肝脏IRI后,以细胞凋亡为主。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比例17.53±1.19%,肝细胞凋亡比例5.61±0.85%。IRI后,肝窦内皮细胞ICAM-1显著表达,且与ALT、LDH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2,r=0.854。靶向脂质纳泡体内显影效果稳定,组内相关系数ICC=0.938,可重复性好。超声造影测量参数选取肝包膜下3cm深度作为ROI区域,变异性最小,CV 3.9%。两名观测者在相同条件下测量结果一致性好,ICC=0.948,信度较高。动物体内超声造影显示,I/R组靶向脂质纳泡PI及增强持续时间明显高于普通纳泡,达峰时间明显提前;靶向脂质纳泡的PI及增强持续时间在I/R组明显高于SO组。I/R组靶向脂质纳泡PI与肝脏IRI病理Suzuki's评分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rs=0.648;与IRI后肝内ICAM-1表达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706。结论自制的靶向脂质纳泡粒径小而均一,性质稳定,与抗体结合率高,体外细胞靶向结合实验寻靶能力良好。与普通脂质纳泡相比,靶向脂质纳泡超声造影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高效性及稳定性,重复性好,可以从分子水平,无创、定量评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了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诊断能力,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超声造影剂 纳泡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5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5
- 第一部分 载ICAM-1抗体靶向脂质纳泡制备及物理性质检测15-23
- 1 材料与方法15-18
- 2 结果18-20
- 3 讨论20-22
- 4 小结22-23
- 第二部分 载ICAM-1抗体靶向脂质纳泡细胞结合实验23-35
- 第一节 肝窦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建立23-29
- 1 材料与方法23-27
- 2 结果27-29
- 第二节 靶向脂质纳泡细胞寻靶实验研究29-35
- 1 材料与方法29-31
- 2 结果31-32
- 3 讨论32-34
- 4 小结34-35
- 第三部分 载ICAM-1抗体靶向脂质纳泡体内显影效果及重复性研究35-57
- 第一节 载ICAM-1抗体靶向脂质纳泡体内显影重复性研究35-40
- 1 材料与方法35-38
- 2 结果38-40
- 第二节 载ICAM-1抗体靶向脂质纳泡体内显影效果研究40-57
- 1 材料与方法40-43
- 2 结果43-53
- 3 讨论53-56
- 4 小结56-57
- 参考文献57-61
- 文献综述61-83
- 参考文献77-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83-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景平,卢圣栋;癌症的靶向性基因治疗[J];世界科学;2000年01期
2 侯亮,姜月华,詹臻;恶性肿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现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年03期
3 ;英国研究出癌症靶向疗法[J];大众科技;2008年02期
4 郭飞;;药物的靶向治疗(83)[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年03期
5 伍立德;;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8期
6 ;显微技术或为改善靶向治疗的关键[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年01期
7 傅诚强;癌肿的靶向治疗(编译)[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8 黄每裕;;“三级靶向”理论破解“上火”之谜[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17期
9 胡兰萍;彭汉玲;;英夫利西单抗靶向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10 马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J];中国肿瘤;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舜;;肺癌分子靶向—中国十年[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孙丽霞;于秀卿;黄薇;;靶向电超导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孙丽霞;于秀卿;;靶向电超导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4 王潍博;;肺癌的靶向治疗[A];第四届全国肺癌诊断及综合治疗进展学习班暨山东抗癌协会肺癌分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段建春;;肺癌靶向治疗现状与进展[A];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娜;乔光明;高源;唐波;;靶向纳米生物复合物在癌细胞成像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景香香;王志刚;李晓东;彭晓琼;杨春江;张群霞;郑元义;;自制“表活显”对白细胞的靶向性机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冉海涛;朱叶锋;张群霞;王志刚;张辉;;靶向纳米脂质超声造影剂制备及其体外寻靶能力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训松;赵霞;;肺癌的靶向治疗[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5年
10 于金明;;肺癌的靶向放疗[A];第三届全国肺癌诊断及综合治疗进展学习班暨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树芬 记者 王春;我“靶向激活光扳机”开辟光精确控制治癌新路[N];科技日报;2012年
2 记者 周芳;重视循证医学 关注靶向治疗[N];吉林日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廖联明;同伴诊断和靶向疗法审评新考[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蒋秀娟 通讯员 苏文慧 罗国金 王佳斌;先进技术提高靶向放疗精准度[N];科技日报;2012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靶向抗癌药 个个皆“重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原文载11月11日出版的Forbes,,聂翠蓉 编译;抗癌新药:广谱还是靶向?[N];科技日报;2002年
7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抗肿瘤药未来“靶向”[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韩宝惠;无限期待在“靶向”[N];健康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颖;靶向治疗为晚期癌患者带来福音[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白京丽;靶向治疗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纪长威;前列腺癌细胞特异性核酸适体的提取鉴定及其靶向纳米载药体系的合成[D];南京大学;2012年
2 宋卫香;载紫杉醇靶向磁性纳米探针双模态显像及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谢芳;靶向脂质纳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显像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4 曾月东;腰椎间盘突出靶点瞄准仪研发及靶向穿刺方法学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沈运丽;外加磁场引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靶向修复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胡斌;肝脏靶向治疗载体系统的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丁文成;靶向HPV E6E7基因的TALEN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嘉莉;TAT-OSBP-1-MKK6(E)重组融合蛋白靶向治疗卵巢癌的体内外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紫欣;纳米粒子(Fe_3O_4-Cy5.5-NGR)在裸鼠卵巢癌模型的双模态靶向效能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3 操守鹏;含可激活NIR探针的糖囊泡的合成及其在药物控释实时示踪和靶向递送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陆科东;利用电荷翻转靶向输送去甲斑蝥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倩;PD-1-VEGF多靶向Fc融合蛋白PVP的表达、纯化及初步功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勇军;hu3D3/cSA介导的多药物肺癌预靶向治疗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陈春丽;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USPIO对肺癌细胞MR分子显像的体外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旭;反义核苷酸靶向纳米缩合体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吴春娇;血管抑制剂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赵赫;基于Her2抗体和温度双靶向纳米免疫胶束的胃癌化疗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5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11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