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克罗恩病前期”病变的伺机性筛查

发布时间:2017-11-11 17:13

  本文关键词:“克罗恩病前期”病变的伺机性筛查


  更多相关文章: 回肠末端溃疡 克罗恩病 肠结核 伺机性筛查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前瞻性地对克罗恩病高危人群进行伺机性筛查,发现“克罗恩病前期”病变,进而给予干预性治疗,为克罗恩病的预防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自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肠病中心或住院病房就诊的高危患者(不明原因慢性腹痛、腹泻患者;健康体检肠镜检查发现回肠末段或结肠阿佛它溃疡患者;阑尾炎手术后,仍有持续腹痛患者;顽固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不明原因的皮肤、关节炎症;疑似IBS患者)接受肠镜筛查。共筛查出109例疑似CD前期患者,其中,失访11例,纳入随访者98例。结肠镜检查时,予以记录其病灶大小、部位,并于病变处取活检。所有入组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排除急、慢性肠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胸片、心电图,必要时行小肠仿真CT检查。进入随访观察的患者,若初步化验筛查中发现组织学抗酸染色阳性、T-SPOT(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阳性或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予以三联抗结核治疗。其余患者给予对症治疗(以口服益生菌为主),每3个月随访一次,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评估病灶转归情况(必要时再次做病理检查)。若第一次随访溃疡或糜烂灶好转或愈合即为治疗“有效”,考虑为回肠末端/结肠自限性非特异性炎症;若第一次随访溃疡或糜烂性病变未见好转者,即为治疗“无效”,考虑可能为“克罗恩病前期”病变,并给予口服5-氨基水杨酸4g/d连续治疗3个月,再进行第二次内镜随访。若第二次随访病变无变化或加重,则改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后,仍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病变愈合或加重。结果:通过高危人群的筛查,并经过详细排查和随访的综合分析,进入随访观察的98例“CD前期”病变的可疑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克罗恩病前期的患者29例,肠结核23例,非特异性炎46例。克罗恩前期组11例经3个月5-ASA治疗,病灶消失,18例治疗无效患者改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3例患者病灶消失,1例病变好转,1例因疾病进展(已符合CD诊断标准)改为类克治疗后病灶消失,13例仍在治疗随访中。采用SPSS17.0对是否为克罗恩病前期病变进行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单因素logistic分析,性别(p=0.5722)、病理(p=0.617)无统计学差异,而症状(p=0.030)、血沉(p=0.004)、C反应蛋白(p=0.021)、T-SPOT(p=0.006)、病灶直径大小(p=0.003)、年龄(p=0.024)及病灶的数目(p=0.021)存在统计学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直径(OR=3.649,p=0.045)、病灶数目(OR=3.468,p=0.031)及T-SPOT(OR=0.037,p=0.001)与克罗恩病前期的发生有关。而血沉、C反应蛋白的升高、年龄、症状是克罗恩病前期的危险因素;T-SPOT的回归系数是负数,说明T-SPOT阳性是克罗恩病前期的保护因素,也就是说T-SPOT阳性的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前期的可能性较小,病灶直径越大、越多诊断克罗恩病的可能性越大。结论:1.通过CD患者自然病史观察,发现CD在确诊前,确实存在“CD前期病变”。2.CD高危人群筛查是发现CD前期病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所建立的高危人群克罗恩病前期病变进行伺机性筛查对于提高CD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有一定意义3.目前的筛查和随访方法仍然是肠镜检查。今后应寻找更为简单、有效、依从性好的筛查技术4.T-SPOT及回肠末端/结肠病变直径、数目与克罗恩病前期病变密切相关;T-SPOT阳性是克罗恩病的保护因素,该检查阳性更倾向于肠道结核的诊断,诊断为克罗恩病前期的可能性较小5.5-ASA对CD前期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一旦诊断为克罗恩前期病变,要予以积极治疗并密切观察随访。对处于此阶段的病变进行积极的治疗可能改变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柳安;克罗恩病伴发肺结核1例[J];新医学;2000年05期

2 张宗友,王新,兰梅,郭学刚,苗继延;克罗恩病20例临床诊治体会[J];临床内科杂志;2001年01期

3 赵涛,郑泽霖;克罗恩病治疗现状[J];医学新知杂志;2001年02期

4 龙峻标,李爱芳,王,

本文编号:1172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172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