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肠病 急性肠系膜缺血 缺血性结肠炎 回顾性分析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肠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造成血液供应匮乏或回流受限导致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及损害的肠道相关疾病,一般分成急、慢性肠系膜缺血以及缺血性结肠炎,且以结肠缺血为主。临床工作中依据患者发病情况亦可将该病分成急性肠缺血以及慢性肠缺血。本病以中老年人群发病居多,因其临床症状不具备特异性,明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误诊率较高,易延误病情,影响预后。随着国人趋向老龄化,本病发病率较前亦有所升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本地区三所教学医院缺血性肠病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过程,以探讨不同类别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组及缺血性结肠炎组进行比较,加深认知,以便在临床诊断中提高警惕性,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1月-2015年12月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西区以及2003年1月-2015年1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确诊并收治入院的92例缺血性肠病患者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既往史、个人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肠镜检查、治疗方法及使用药物、转归及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92例患者中以缺血性结肠炎为主(53.26%),急性肠系膜缺血次之(29.35%);年龄≥60岁共计63例(68.48%);男女比例1:1.24。在性别构成比方面,缺血性结肠炎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P=0.033),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中男性多见。2、本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91.30%)、血便(50%)、腹泻、腹胀等。急性肠系膜缺血组出现腹痛者占100%,以上腹痛为主,出现血便占29.63%;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腹痛占83.67%,以下腹痛、左下腹痛为主,血便占75.51%。两组相比,上腹痛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组更常见(P0.001),下腹痛(P=0.020)、左下腹痛(P=0.034)以及血便(P0.001)在缺血性结肠炎组比例更高。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以脐周和上腹痛为主,56.25%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3、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50%)、糖尿病(20.65%)、冠心病(21.74%)等;患者既往行内镜检查、腹部手术、服用阿司匹林也较常见。吸烟在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为43.75%。肝硬化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组所占比例高于缺血性结肠炎组(P=0.026),除此之外二组在病因构成上无明显差异。4、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见白细胞升高(34.78%)、血红蛋白下降(26.09%)、D-二聚体升高(45.45%)等,其中急性肠系膜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所占比例高于缺血性结肠炎组。5、影像学检查,急性肠系膜缺血组CT平扫和(或)强化检查阳性率60%,CTA检查阳性率81.82%,而缺血性结肠炎组与之对应的阳性率分别为52%、21.43%。两组相比,前者CTA阳性率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急性肠系膜缺血组B超阳性率77.78%,高于缺血性结肠炎组,具有统计意义(P=0.021)。本研究中,急性肠系膜缺血组病变血管以肠系膜上动、静脉居多,而慢性肠系膜缺血组则以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多见。肠镜下缺血性结肠炎主要受累部位为乙状结肠(51.16%)及降结肠(46.51%)。6、9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89例经治疗好转,3例死亡。结论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突发腹痛、血便、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应考虑到本病。缺血性结肠炎以及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较多,且两组在性别构成、腹痛部位、血便、合并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B超检查和CTA阳性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较少,大部分患者有体重下降表现,吸烟史和糖尿病是慢性肠系膜缺血常见危险因素。此外,急、慢性肠系膜缺血病变血管以肠系膜上动脉较为多见。尽早内科治疗一般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急、慢性肠系膜缺血或凝血状态异常者可考虑给与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治疗,病情严重者考虑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抒清;缺血性肠病10例误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2年06期
2 傅卫,马朝来,张自顺,吕愈敏,杨雪松,张同琳;缺血性肠病73例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3 范焕英;李世殿;艾燕;;缺血性肠病54例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楼国春;杜勤;董向毅;李雅洁;黄萍;沈锷;;缺血性肠病17例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1期
5 李蕾;;严重缺血性肠病1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6 文毅;曾连招;陈燕琼;;缺血性肠病36例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23期
7 李培亮;仝麟龙;李红普;;42例缺血性肠病临床探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王为;周国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09期
9 赵鹏程;田晓娟;张圆;刘扬;;缺血性肠病1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21期
10 马丽莉;;15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朝胜;李学彦;郭伟;;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体会[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2 王时光;龙友余;张真;;关于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的探讨[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杨景林;;缺血性肠病[A];2009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病学术交流暨专题学术讲座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志勇;李丽;李之印;黄妙珍;倪全红;王仲略;孙丽伟;;缺血性肠病的内镜与病理(附14例分析)[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高万朋;王时光;;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探讨[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孟立娜;;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策略[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潘秀珍;;缺血性肠病研究进展[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8 种甲;张闻多;汪芳;;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肠病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李慧臻;;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诊断要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刘红华;李天望;;自拟清热祛湿益气方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主任医师 龚经文;中老年腹痛要警惕缺血性肠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主任医师 龚经文;中老年腹痛要警惕缺血性肠病[N];家庭医生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卉;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刘文徽;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及肠道血管病变的CT影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缺血性肠病35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2 陈雪;缺血性肠病23例临床特点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3 朱广伟;缺血性肠病34例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楼国春;缺血性肠病17例临床和误诊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邱婷;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6 徐立峰;缺血性肠病42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7 吕丽艳;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8 吴泱;丹参制剂对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刘红华;自拟清热祛湿益气方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13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21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