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本文关键词: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 糖皮质激素
【摘要】:背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来说,一个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被迫切需要的。有研究指出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作一荟萃分析,以系统性评价粒细胞单核细胞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治疗对比糖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传统的吸附分离法对比强化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14个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通过合并数据,我们得出结果,和糖皮质激素对比,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能有效诱导临床缓解(Odds rate,OR值2.02,95%置信区间:1.35-3.02)。然而,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透析的疗程,而是与治疗强度相关,与每周一次透析的传统方案相比,强化方案(每周至少2次透析)能更有效的诱导临床缓解(OR值1.57,95%置信区间:1.01-2.44)。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低于糖皮质激素治疗(OR值0.26,95%置信区间:0.17-0.41)。在维持长期缓解上,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优于传统药物治疗(OR值4.41,95%置信区间:1.59-12.23)。结论:我们的荟萃分析指出,和糖皮质激素等传统药物对比,强化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缓解和产生临床应答,并能更有效的维持缓解。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亮;赵红卫;李长清;曹海军;邱家山;何琦;方为茂;;新型树脂扩张床吸附分离PCC的工艺及其放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芝;;气体的吸附分离与再生[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孔祥芝;;气体的吸附分离与再生[A];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袁直;李纪红;冯菁;孙平川;;吸附分离材料的吸附机制研究方法[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席芳;林文胜;顾安忠;刘薇;齐研科;;碳分子筛吸附分离CH_4/N_2混合物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军;刘明言;;银杏黄酮液固循环流化床吸附分离[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6 席芳;林文胜;顾安忠;刘薇;齐研科;;碳分子筛吸附分离CH_4/N_2混合物的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吕修亮;王彬;干磊;谢亚勃;李建荣;;一种具有独特吸附分离行为的多孔金属有机骨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8 阎虎生;;多重弱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效应的应用-从吸附分离到药物控释[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9 宋伟朝;胡同亮;陈强;徐笑康;卜显和;;极性基团修饰的多孔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和捕获[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周花蕾;韩大明;李文军;;用于吸附分离CH_4/CO_2的碳分子筛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特约记者 陶炎 通讯员 凌锋;吸附分离法生产PDEB首获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乔智威;流体混合物吸附分离的分子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菲菲;频率响应法研究分子筛及改性分子筛的吸附性能[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中正;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D];天津大学;2012年
4 程屹俊;人参不同层次化学物质组的绿色化学制备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江峰;基于低浓煤层气CH_4/N_2吸附分离微孔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芬容;CO_2/CH_4在微波活性炭上的吸附分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玉;两种新型GrO@MOF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莉薇;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汤成程;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华;微波法对吸附分离二甲苯的分子筛改性条件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晓峰;二氧化碳中含氧有机物的吸附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马琳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气体混合物吸附分离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吴永标;MOFs材料上吸附分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晓波;莲心碱与叶绿素吸附分离的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于晓荣;改性分子筛制备工艺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一竹;基于MSPC的化工吸附分离过程监控与诊断[D];江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2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22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