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脾脏免疫细胞在胃溃疡期间的变化及作用

发布时间:2018-02-24 06:33

  本文关键词: 胃溃疡 树突细胞 巨噬细胞 T细胞 免疫组化 出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脾脏树突细胞(DC)、巨噬细胞(Mφ)和T细胞的变化和作用。方法胃前壁胃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正常组(5只)、盐水组(28只)和溃疡组(35只)雄性大鼠脾脏DC、Mφ和T细胞的变化。结果溃疡组、盐水组和正常组相比,DC、Mφ和T细胞数量均增多。溃疡2~10 d组DC数密度值逐渐增多,14 d后其值略有降低,其中6 d其值与盐水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6~14 d各组其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溃疡组2~4 d组Mφ数密度值逐渐增多,6~14 d其值逐渐降低,各组其值均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P0.05,P0.01);溃疡组2~6 d T细胞数密度值持续增多,10 d后其值逐渐降低,其中4~10 d组其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DC和T细胞在溃疡期间脾脏中数量增多,通过提高脾脏免疫反应性促进胃溃疡愈合;溃疡期间Mφ数量增多,提示Mφ在溃疡形成和自愈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and effects of splenic dendritic cells (DCG) and macrophages M 蠁 (M 蠁) and T cells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 gastric ulcer. The changes of DCM 蠁 and T cells in the spleen of 5 rats in the normal group, 28 in the saline group and 35 in the ulcer group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number of DCM 蠁 and T cells in the saline group was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density of DC in the 10 d group of ulcer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decreased slightly after 14 days. On the 6th da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14th day (P 0.05, P 0.05, P 0.01), and the density of M 蠁 in the ulcer group on the 2nd day, 4th day, in the ulcer group,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at the 14th day. The values of T cells in ea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aline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 and the number density of T cells in the ulcer group increased continuously for 2 days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after 10 days.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DC and T cells in the spleen increased during ulce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M 蠁 increased during ulceration by enhancing the immune reactivity of splee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 蠁 may play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self healing of ulcers.
【作者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学院;
【基金】:张家口市科技攻关计划(12110065G-1) 河北北方学院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No.2001022)
【分类号】:R5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国存;刘茜;王宏伟;李韶然;冀文茹;陆江阳;;树突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中的迁移变化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2 杨俊俊;徐兴祥;钱桂生;;树突状细胞引流淋巴结归巢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1年03期

3 刘梅;张士璀;;溶菌酶C及其生物学功能[J];生命的化学;2006年05期

4 崔久嵬;牛超;李薇;金浩范;Boyapati Maheoh;王冠军;;CML来源的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CML细胞的杀伤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国庆;哈福;苗永旺;李大林;;动物溶菌酶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牛业科学;2012年03期

2 张世卿;朱忠珂;王明成;廖诗英;汪儆;王建华;;玉米-豆粕日粮添加溶菌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代谢及免疫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8年04期

3 邓霄禹;胡明军;江明锋;;反刍动物胃溶菌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年09期

4 宋佳;姜义仁;王勇;孙影;杨瑞生;石生林;秦利;;不同微生物诱导柞蚕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3年04期

5 谭广毅;丛丽娜;姜启晨;卢冬;;中国明对虾溶菌酶点突变基因的原核表达[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汤菊芬;吴灶和;简纪常;鲁义善;王蓓;李楠;;注射黄芪多糖对吉富罗非鱼c型溶菌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黄旭雄;罗词兴;郭腾飞;温文;华雪铭;周洪琪;;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组织表达的差异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杨杰;丛丽娜;夏涛;常艺海;栾桂花;;日本对虾c型溶菌酶的高效重组表达及产物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忠珂;固态发酵植酸酶、溶菌酶对肉仔鸡及仔猪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惠惠;农杆菌介导的Lyz-GFP基因对匍匐翦股颖转化和表达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茜;新型牛溶菌酶基因的重组真核质粒构建及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葛林虎;合成鱼腥草素同系物对巨噬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符莉芳;吲哚美辛对二氧化硅诱导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溶菌酶蛋白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新生;褶纹冠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和溶菌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特征[D];南昌大学;2008年

6 吴翔;匍匐翦股颖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溶菌酶-GFP基因的转化[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7 欧阳萍;人溶菌酶—抗菌肽融合表达及其对小鼠乳房炎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蓉;抗氧化低聚糖对肠道氧化还原状态与菌群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9年

9 宋佳;微生物诱导柞蚕血淋巴溶菌酶基因表达及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10 瞿兰;罗非鱼Lysozyme-C3基因在斑马鱼中的转植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正常人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2 张锦X,魏锡云,陈海滨,王骏,刘少辉;大鼠脾白髓交错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形态计量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年03期

3 朱磊;郭静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08期

4 赵明耀,张义国,董子明,杨洪艳,郑智敏,陈宁,黄幼田,郑光;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NS_1骨髓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作用[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侯国存;刘茜;王宏伟;李韶然;冀文茹;陆江阳;;树突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中的迁移变化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6 战军;唐军民;唐岩;李枫;梅芳;王国涛;顾江;;SARS患者脾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解剖学报;2007年02期

7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王宏伟;田光;杨毅;李玲;;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7年04期

8 田光;陆江阳;王宏伟;刘茜;杨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与炎症因子变化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9 许化溪,刘恭植;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研究[J];免疫学杂志;1991年03期

10 应林燕;符州;;树突状细胞CCR7功能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年;张娟;向前;解军;牛勃;;谓葆对胃炎及胃溃疡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2 张雪琴;梁海生;;中药治疗胃溃疡及抗复发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03期

3 赵华南;安然;曹翊婕;苏宏建;宗爽;;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胃溃疡[J];黑龙江医药;2008年04期

4 孙玉鹤;张春凤;;胃溃疡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11期

5 陈伟良;伍振峰;邓中银;胡鹏翼;王芳;郑琴;杨明;;中医药在抗胃溃疡研究应用中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08期

6 林其祥;邱淑玉;刘必雄;;硫酸锌对大鼠四种胃溃疡模型的影响[J];福建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张澍田,于中磷,王宝恩,候晓峰,李修金,辛献运,袁佩英;植物油乳治疗胃溃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7年01期

8 金京顺,邱丽萍,陈咏梅,朱坤杰;香蕉粉抗胃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虎喜成;田文荣;刘敬霞;刘会贤;李娟;任非非;;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10 陈绍斌,肖凤仪,李国成,张连辉;消溃灵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内皮素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许东晖;王胜;金晶;梅雪婷;许实波;;聚乙烯吡咯烷酮固体分散体对姜黄素的增溶作用及治疗胃溃疡的应用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姬胜利;汤日玲;曹吉超;;硫糖肽的制备及其抗胃溃疡的活性研究[A];山东省药学会2010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艳;朱照静;林凤云;马俐丽;鞠凤阁;;不同pH条件下的硫糖铝胃溃疡组织留存量[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天娥;王秀琴;张华;曾晓蓓;李宝红;孙海梅;;大鼠实验性证病结合模型胃肠内的脑肠肽和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杜锦辉;;胃和冲剂对应激性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陆宏祺;李炳生;严惠芳;;榄香烯口服乳对大鼠胃溃疡的疗效试验[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孔安安;马惠芳;;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制研究概况[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8 刘吉丰;廖福龙;;川芎嗪对于酒精诱导胃溃疡之治疗及修复机转的研究[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树灵;大鼠乙酸性胃溃疡及维胃方治疗的代谢组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肖景东;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赵伟国;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性方剂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刘敬;胃宁胶囊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胃溃疡选择性粘附制剂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程雅君;托里透毒方药抗胃溃疡复发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陈岩;胃泰灵胶囊抗胃溃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吕树泉;心身1号方治疗不同胃溃疡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汤日玲;硫糖肽的制备及其抗胃溃疡的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钟丹丹;三叶因子2表达在胃溃疡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孙剑端;电针对胃溃疡肝郁证候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赵明哲;BRD对乙酸诱发胃溃疡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常惟智;姜参七味饮治疗胃溃疡的配伍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单海丽;抗胃溃疡复方中药姜百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9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529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