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ATF抑制HBV的表达与拉米夫定的作用研究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02 10:33

  本文关键词: 人工锌指蛋白 真核表达 乙型肝炎病毒 X蛋白 拉米夫定 出处:《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构建特异性结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X基因启动子(X gene promoter,Xp)的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FP),并与拉米夫定体外抗乙肝病毒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1.设计特异性结合HBV Xp的ZFP并载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nls-ZFP-kRAB-Flag (pcDNA3.1+,ATF)、nls-ZFP-Flag(pcDNA3.1+,ZFP1)、nls-kRAB-Flag(pcDNA3.1+,,ZFP2)。2.通过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的正确性。3.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重组质粒在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2.15细胞,设空白组(Blank组)、ATF组、ZFP1组、ZFP2组、空质粒组(Empty vctor组)和拉米夫定组(3TC组),分别培养2d、6d、10d。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Bx蛋白的表达情况;FQ-PCR检测各组HBV DNA复制的拷贝数;ELASA技术检测各组HepG2.2.15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浓度。 结果:1:特异性的ATF能在HepG2.2.15细胞中表达。2: ATF和3TC对HepG2.2.15细胞中X蛋白和HBV DNA的表达在三个时间点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ATF的抑制作用强于3TC(P0.05),6d和10d作用强于2d(P0.05)。3: ATF组和3TC组上清中HBsAg、HBeAg的浓度显著降低,即ATF组和3TC组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高与其余三组(P0.01),且ATF的抑制率高于3TC(P0.01)。4: ZFP1和ZFP2对X蛋白和HBV DNA无抑制作用。 结论:人工设计的特异性ATF在真核细胞中能正常表达,并和拉米夫定一样都有明显抗HBV作用,他们的作用机制不同,且作用强于拉米夫定。
[Abstract]:Aim: to construct a zinc finger protein (ZINC finger protein HBV)X) specifically bound to hepatitis B virus (HBV)X) promoter X gene promoter, and to compare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lamivudine with lamivudine in vitro. Methods 1. To design a ZFP specifically bound to HBV XP and load it into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construct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nls-ZFP-kRAB-Flag pcDNA3.1 + ATFP-Flagagnls-ZFP-Flagus pcDNA3.1 nls-kRAB-FlagDNA pc3.1nls-kRAB-FlagDNA pc3.1 + ZFP2N2.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cDNA3.1 was digested by enzyme digestion, an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cDNA3.1 was inserted into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The correctness of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confirmed by sequencing. 3. Western blot and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in HepG2.2.15 cells.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transfected into HepG2.2.15 cells. Empty plasmid group (empty vctor group) and lamivudine group (3TC group) were cultured for 2 days, 6 days and 10 days,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HBx protein in each group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The copy number of HBV DNA replication was detected by FQ-PC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BsAg and HBeAg in the supernatant of HepG2.2.15 cells in each group was detected by ELASA technique. Results the specific ATF in HepG2.2.15 cells 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expression of X protein and HBV DNA in HepG2.2.15 cells at three time point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TF on the expression of X protein and HBV DNA in HepG2.2.15 cells was stronger than that in 3TCU P0.05D and 10d groups. 3The concentration of HBsAg HBeAg in the supernatant of T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other words, the inhibition rate of ATF and 3TC on HBsAg HBeA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nd the inhibitory rate of ATF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3TCX P0.01HBeAg. 4: ZFP1 and ZFP2 had no inhibitory effect on X protein and HBV DNA. Conclusion: the artificially designed specific ATF can express normally in eukaryotic cells and has the same anti-#en1# effect as lamivudine. The mechanism of their action is different and stronger than that of lamivudine.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12.62;Q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敏玲;孔建新;卜国平;潘健;高婷;赵卫东;沈国栋;;孕妇人群HBV流行状况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年04期

2 马岚;曹文正;罗军德;;2003~2008年兰州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五项标志物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年06期

3 张菊娥;钱谷乔;梁云;;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HBV携带的临床意义[J];华夏医学;2007年06期

4 张艳兰;刘文芳;;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在HBV意外暴露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03期

5 王成申,李玉良,杜冉,周红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阻断母婴传播HBV的效果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5年06期

6 李庆虹;李晓东;庄永龙;郝玉清;刘妍;戴久增;赵达生;王业东;徐东平;;HBV序列与耐药分析信息平台的初步建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7 陈美征,王永江,张铭,吴玉华,佟永力,孟庆海;全人群中HBV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三年的免疫效果观察[J];病毒学报;1991年S1期

8 李红霞;;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V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22期

9 张瑞;张绪清;顾长海;王海涛;;HBV“相似株”与“优势株”的混杂可能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一个特点[J];传染病信息;1999年02期

10 陈刚,赵中夫;HBV变异的热点研究及临床意义[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金祥;王玉林;;硫代磷酸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抗HBV细胞的实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韩祖良;孙渝生;;模拟HBV自然清除过程探索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治疗[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玮;赵彩彦;王亚东;尹洪竹;刘英辉;周俊英;;HBV相关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与转归[A];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石家;王玮;赵彩彦;王亚东;尹洪竹;刘英辉;周俊英;;HBV相关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与转归[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兴功;王爱萍;;原位杂交试剂-HBV探针临床应用[A];全省医疗设备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保森;邹正升;王福生;辛绍杰;徐东平;陈黎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与HBV特异性CTL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莉;赵彩彦;王亚东;曹伟;申川;;HBV相关肝衰竭患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变化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赵洁;贾建伟;李秋伟;高丽英;苗静;;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核苷类药物抗HBV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孙殿兴;胡大荣;邬光惠;胡学玲;范公忍;李娟;;复制缺损型HBV表达显性阴性突变体抗HBV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侯青顺;柳富会;仉海峰;;HBV多基因位点变异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研究[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欣华;长期用拉米夫定易致HBV耐药株[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知陶;阿德福韦对耐药HBV有效[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桂琴;素馨花化学成分及抗HBV活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2 陈文;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表观遗传学变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王宇平;HBV拉米夫定耐药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感染性克隆的建立[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4 魏海荣;NK细胞功能异常导致HBV慢性免疫逃逸和急性肝再生抑制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曲建慧;肝癌细胞中肿瘤基因P53/MDM2/P21与HBV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晏泽辉;肝病关联基因IL-10/ESR1 rSNP的鉴定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静;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3年

2 蒋黎;人鼠嵌合肝动物模型及其感染HBV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3 汪琼;草药扛板归抗HBV及保肝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4 徐慧;HBV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5 王朝莉;HBVprec/c shRNA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BV增值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黄晓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V_α24 NKT细胞及其与肝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7 高琳琳;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制备HBV核心颗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梁佳佳;阿德福韦酯治疗HBV野生株与变异株混合感染疗效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王宏伟;素馨花中的酚类抗HBV活性成分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3年

10 张慧;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关系[D];新乡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556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556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