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患者结肠菌群失衡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阻塞性黄疸 切入点:肠道菌群 出处:《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连续性2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及同期10例健康体检人员(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留取阻塞性黄疸患者入院后晨起第1次粪便,提取粪便总的微生物DNA,经PCR扩增后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动态观察菌群结构变化,分析凝胶条带,对菌群结构进行相似性、多样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阻塞性黄疸患者结肠微生物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的结肠微生物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阻塞性黄疸患者肠道优势菌群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及梗阻程度的加重,其肠道优势菌群在数量、丰富度及多样性上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结肠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的结肠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flora structure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healthy persons. Methods 2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10 healthy controls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3 to August 2014 in our hospital. Members (normal control group) as subjects of study, The feces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first time after admission, and the total fecal DNA was extracted. After PCR amplifica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G) was used to dynamically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microflora structure, analyze the gel bands, and carry out the similarity of the microflora structure.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lonic microorganism structure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patients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mber of intestinal dominant microflora in obstructive jaundice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obstruction time and the exacerbation of the degree of obstruction, the number of 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was increased.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colonic microflora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were decreased gradually (P 0.05). Conclusion the colonic flora structure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ealthy person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
【分类号】:R5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中凯;杨艳;郑排云;张岩;陈晓姗;;肠道微生物蛋白质的发酵与肠道健康的关系[J];食品科学;2014年01期
2 徐俊超;孙备;李军;姜洪池;;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应激性黏膜病变4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年10期
3 华静,李继强,曾民德,张达荣,董晓旭;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2期
4 Jun-Jie Xiong;Quentin M Nunes;Wei Huang;Samir Pathak;Ai-Lin Wei;Chun-Lu Tan;Xu-Bao Liu;;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in patients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undergoing major hepatectom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46期
5 Nur Arslan;;Obesity,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4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庆,王惠吉;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作用[J];北京医学;2005年02期
2 梅爱敏,李宝群,王瑞婷,张淑慧;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陶林;陈东风;;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J];重庆医学;2011年14期
4 李连彩;;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年09期
5 张捷;金峰;余英豪;张志坚;文晓冬;吴秋萍;;金双歧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张长青,张国伟,张葵玲;培菲康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J];广东医学;2005年01期
7 李斌;何伟锋;许岸高;;肝硬化肠道微生态失衡及益生菌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年07期
8 郑瑞丹;肝硬化并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微生态疗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年03期
9 陈星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TNF-α、NO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08年08期
10 王铠;董蕾;史海涛;;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海英;王惠吉;;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刘铁军;侯丽颖;周志益;;“通因通用”与“肠肝循环”的关系及在治疗慢性肝病泄泻证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刘铁军;侯丽颖;周志益;;“通因通用”法为主治疗慢乙肝腹泻100例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胡振斌;毛德文;黄古叶;王振常;刘茵;邱华;刘洁;;重视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理生理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葛声;马可;;肠道菌群与肝硬化[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九期):肠道微生态与健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仲文;肠道微生态变化与移植肝CGD的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徐锋;梗阻性黄疸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及其防护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3 唐欢;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及乳杆菌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4 张七斤;L.casei Zhang抗感染及免疫协同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5 陆定波;乳黄制剂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6 刘社兰;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肠道细菌分子生态结构与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婧妍;合成共轭亚油酸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陈燕飞;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崔璨;法尼醇X受体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吴维宾;Trihydrophobin 1的酪氨酸磷酸化调控及核受体FXR在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坚胜;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及思密达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梅爱敏;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中内毒素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 任贵强;乳杆菌抗感染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4 路明亮;实验性脂肪肝和肝硬化大鼠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5 王嘉川;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104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D];四川大学;2007年
6 苏布敦格日乐;猪源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对猪瘟疫苗免疫协同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8 张婷;乳黄制剂对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9 彭来;四磨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王娟霞;胃癌组织Tiam1、Rac1、PAK1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普通外科应激性黏膜病变的预防与治疗——中国普通外科专家建议[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年11期
2 黎介寿;应激性溃疡[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年01期
3 陈穗,陈桂明,,严虹,潘令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初步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5年02期
4 Yaron Ilan;;Leaky gut and the liver: A role for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年2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洁;应用超声对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S1期
2 王剑明;邹声泉;;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12期
3 王彬;胆道内支架引流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阻塞性黄疸[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张良西,胡向东,张义胜,赵国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年07期
5 陈东;梁力建;;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术前减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年04期
6 毛亚锦;龙娜;唐培仙;;超声检查在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33期
7 唐黎群;潘智敏;;潘智敏治疗阻塞性黄疸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7期
8 余文昌;张孔志;陈示光;郝明志;;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近期疗效与并发症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年12期
9 杨娜;夏要友;冯蕾;孙琰;张庶;林翠云;虞青;陈坤;刘卓;;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年07期
10 逸云;;癌胚抗原鉴别阻塞性黄疸[J];国外医学情报;198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远航;陈炳贵;余良群;;老年人阻塞性黄疸182例临床特点分析[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2 杨欣蕙;;阻塞性黄疸16例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韩新巍;高雪梅;马南;王艳丽;;恶性阻塞性黄疸介入病理诊断和介入综合治疗[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高敏;罗灵和;李江波;刘芊;郑小娟;;56例良恶性阻塞性黄疸内镜治疗分析[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高敏;罗灵和;李江波;刘芊;郑小娟;;56例良恶性阻塞性黄疸内镜治疗分析[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郑宝群;陈俊辉;林腾;王少彬;肖文成;;超声引导下经皮胆管穿刺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研讨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国富;;阻塞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韩建明;;阻塞性黄疸介入超声治疗(徒手穿刺)[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刘克分;张绪春;王中运;;3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丁小琳;曾宪强;;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综合介入治疗[A];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导报指导专家: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副主任中医师 崔春风 见习记者:许红;警惕阻塞性黄疸[N];医药导报;2006年
2 中国消费者报 裴立英;阻塞性黄疸可以治愈[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3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龚昭;阻塞性黄疸的中医治疗新探[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张禹;辨析阻塞性黄疸[N];健康报;2001年
5 罗刚;上海胰腺癌发病率20年增4倍[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延光;阻塞性黄疸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宋建钢;阻塞性黄疸对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程雷;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免疫功能、肠道细菌移位、肝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4 乔安意;神经酰胺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致阻塞性黄疸大鼠肾脏损伤的作用机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方贵;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循证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祝林;前列腺素E2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小肠粘膜形态的保护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陶勇;阻塞性黄疸痛阈升高的白细胞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4 张哲;老年阻塞性黄疸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郑晓宇;阻塞性黄疸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电生理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6 郑立君;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核因子κB对炎症介质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D];同济大学;2006年
7 王茂材;运动和胎肝细胞移植对大鼠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程伟;脾切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功能及内毒素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9 白爱国;恶性阻塞性黄疸介入治疗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崔俊风;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IL-6变化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8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59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