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原性真菌药物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关联分析
本文选题:抗病原性真菌 切入点:肠道 出处:《科技通报》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采用抗病原性真菌药物治疗的方法,实现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疗和关联性问题分析,为临床消化内科和肠道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概率分布特性,检验水准α=0.05认为合理,得到抗病原性真菌的I型含有Cag A和Vac 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患者肠道功能低下时,对影响肠道TSH进行抑制,用表面活性剂溶解蛋白脂质体,在提取的肠道功能测定样本中进行微生态失衡关联分析。结果:采取配对t检验,得到抗病原性真菌的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将阳性抗病原性真菌分离物质采集样本梯度稀释为10倍、100倍、150倍、250倍、500倍、1000倍按照上述检测步骤进行操作,抗病原性真菌检测p H在6.5~7.8范围,肠道微生态失衡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9/L,肠道微生态失衡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有效抑制了肠道微生态失衡。结论:采用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对肠道微生态失衡抑制,实现定量分析,对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 method against pathogenic fungi of drug treatment, analysis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imbalance in the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problem,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Methods: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based on a =0.05 level test that is reasonable, be against pathogenic fungi I Cag and A Vac and A gene contains two proteins, intesti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ow, to suppress the effects of intestinal TSH, surfactant protein dissolved liposomes, determination of sample in micro ecological imbal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the extraction of intestinal function. Results: the paired t test, obtained against pathogenic fungi activity is equivalent to 400 times of Proteus, positive anti pathogenic fungi isolated from material samples dilution of 10 times, 100 times, 150 times, 250 times, 500 times, 1000 ti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detection steps, against pathogenic fungi. P H is in the range of 6.5~7.8,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4 x 109/L,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10 * 109/L,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intestinal Dysbiosis. Conclusion: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intestinal micro ecological imbalance suppression, implement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分类号】:R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高科;蒋学俊;易欣;任珊;;康复运动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影响的Meta分析[J];广西医学;2013年01期
2 周艳;杨宇;邓景贵;陈汉娜;;康复运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3年01期
3 陈正平;张绍岚;杨留才;;快速康复外科在食管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2年08期
4 原玉晶;陈凤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康复运动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樊勇;;术后康复运动对分化型肺癌内分泌系统调节影响[J];科技通报;2014年10期
2 陈梅先;张利峰;刘倩雯;黄羽频;刘莹;;不留置胃管或术后早期拔除胃管对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年12期
3 樊勇;;术后康复运动对分化型肺癌内分泌系统调节影响[J];科技通报;2014年12期
4 任志艳;董书领;董灵芝;孙文英;及艳辉;李双玲;郑玉先;;早期康复护理对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能恢复、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年02期
5 李利;;基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上消化道大出血诊疗研究[J];科技通报;2015年08期
6 梅少平;刘美玲;闫慧;;益气通冠方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21期
7 杨献军;黄飞翔;时永超;王艳霞;叶鹭萍;;健身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02期
8 李雪玉;李榕彬;王爽;王鹤洁;岳玉萍;高原;王建荣;;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对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功能性体适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赖少伟(Lai Siu Wai);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运动养生的现况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李雪玉;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心血管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康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静;郭晓萍;孙家安;齐书英;杨莉;汝雷生;;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康复及预防再狭窄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年19期
2 侯伊玲;薄海;刘子泉;吴振军;张文成;;运动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及氧化应激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3 张敏,张宝慧,殷松楼,李筱雯,王晓红;康复运动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影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4 郭兰,李河,孙家珍,冯建章,汪萍,吴桂兰,陈纪言,周颖玲,靳利军,张国林,刘智;冠脉重建术后患者康复运动对ET-1、NO和CGRP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5 黄抗美,毛春华,邓敏,李满华,张耿新,梁建球,刘怀昌;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疗效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6 张宝慧;李筱雯;王晓红;;规律运动和体力活动对冠心病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S1期
7 卢英民;黄达民;张颖;姚能才;窦存芳;杨森畅;石来新;张金春;季俭;沈俊娴;包敏敏;李毅刚;;运动训练对大管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8 苏雅真;金文泉;;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经[J];药物与人;2006年08期
9 黎明江,江洪,刘昌慧;康复运动疗法对冠脉成形术后侧枝循环及再狭窄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黎明江;王跃龄;江洪;黄从新;;运动疗法对冠脉成形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萌;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10期
2 孙建琴;;肠道微生态与健康[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9年02期
3 江美玲;许岸高;;肠道微生态和老龄化[J];医学综述;2012年17期
4 樊建设,,唐由凯;论肝脏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关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年01期
5 潘令嘉;肠道微生态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新医学;1998年04期
6 姚玉川,王群英,王继德;临床肠道微生态的新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年01期
7 Josef Neu;;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06期
8 徐前;;肠道微生态与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系研究[J];天津药学;2012年04期
9 李琦;寿张飞;;肠道微生态与肝、肾疾病的相互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年03期
10 张邦能;魏崇莉;;浅谈“祛邪扶正”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J];甘肃中医;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虹;付斌;平文祥;;Lb.paracasei HD1.7对小鼠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袁杰力;;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概况和进展[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冯颖;;肠道微生态的维持与改善[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九期):肠道微生态与健康[C];2007年
4 吴爱成;;99例胃肠道感染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刘长宝;崔乃强;;活血清胰汤对肠道微生态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李丹;任爱民;王红;;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万岱;姚永莉;;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陈烨;;肠道微生态与肠粘膜屏障[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德昌;;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万献尧;张久之;;重视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的改变[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艳娟;平衡肠道微生态让你的美“由内而外”[N];中国食品报;2013年
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上)[N];中国食品报;2010年
3 张旭;肠道微生态平衡——健康的基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何艳娟;平衡肠道微生态 警惕抗生素滥用[N];中国食品报;2013年
5 王其玲邋马伟杭 胡玲;保护体内的“植被”[N];健康报;2007年
6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7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下)[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记者 李禾;如何防止微生态营养失衡?[N];科技日报;2007年
9 周胜华;大学新生谨防“水土不服”[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歧杆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地位[N];中国食品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天舒;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及宿主代谢的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彭鑫;《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玉川;慢性消化疾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测定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2 付斌;Lb.paracasei HD1.7对小鼠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向芸庆;不同饲料饲养家蚕其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的类型组成及差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何一伟;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5 韩晓霞;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梁锦俊;虚实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杨文翠;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道微生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朱惊;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及其对小肠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雷毅;辣木复合肠内营养对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10 费鹏;轮状病毒腹泻婴儿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08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60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