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医科大学》 2014年
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游乐卿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应激、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紊乱、脑肠轴功能紊乱等有关。目前IBS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节肠道菌群、解痉和抗抑郁治疗等措施。难治性IBS(Refractory irritable bowelsyndrome)是指经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解痉药、泻药及止泻药等常规治疗3月后,部分IBS患者未获明显缓解,其症状按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scale,VAS)仍在50分以上。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持续反复、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于近年逐渐成为消化内科医生的关注重点。 阿米替林(AMT)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代表性药物,既往使用大剂量(100mg/天)治疗伴发情感障碍的IBS患者,但因副反应大而使用受限。近来国外研究发现小剂量AMT治疗IBS,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而受到广泛重视。迄今尚未有小剂量AMT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的研究报道,更未见其撤药后的随访研究报道。 目前关于AMT对IBS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国外学者发现其发挥作用的剂量要小于其抗抑郁的起效剂量,因此认为小剂量AMT的作用机制与其抗抑郁功能无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小剂量AMT能显著改善健康志愿者的内脏敏感性及延缓口盲通过时间。本文从IBS发病机制的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小剂量AMT对难治性腹泻型IBS的可能作用机制。 本研究通过探讨小剂量AMT对难治性腹泻型IBS患者临床症状、睡眠和生活质量以及对患者血清IL-6、TNF-a、IL-10、5-HT、NPY、D-乳酸等指标的影响,旨在阐明小剂量AMT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的综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12月~2013年3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2001969),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第一部分: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的综合疗效及随访研究。入选的114例难治腹泻型IBS患者接受阿米替林25mg/每晚+常规治疗(复方嗜酸乳杆菌0.5g tid),4周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访1年。以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和主要症状的缓解率为主要疗效指标。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IBS生活质量专用量表(IBS-QOL)为疗效次级指标。记录患者出现的副反应。IBS-SSS量表和症状VAS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疗程结束后3个月、疗程结束后一年进行评定,IBS-QOL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后3个月、疗程结束后一年分别评估。其余指标均在服药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估。疗程结束后,治疗有效的这部分患者进行撤药随访观察。在4周疗程结束后无效的患者及随访期间复发后复治无效的患者改服SSRI或其他抗抑郁药,但这些患者均不计入有效统计人数。 第二部分: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研究。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抽取空腹肘部静脉血10ml,于3000rpm/min离心15min后取上清液分装于EP管中,冻存于-80℃的冰箱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同批测定血清样本中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D-乳酸。ELISA的测定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 结果 第一部分:99例患者完成4周疗程,疗程结束后有25例患者改服其他药物,3例患者失访,因此71例患者完成了撤药后1年随访评估。(1)治疗4周后,有效人数84人,总有效率为84.8%,其中腹痛缓解有效率为89.9%,腹泻改善有效率82.8%;4周后的中重度人数所占比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86.9%vs35.4%);治疗后2周及4周后腹痛、腹胀、大便满意度等主要症状的VAS评分出现显著下降;PSQI睡眠质量各指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获显著改善(均P<0.05)。(2)口干、嗜睡、便秘和头晕为最常见的副反应,但程度轻微。(3)84例治疗有效患者停药随访观察,有3例患者失访,一年内有25人出现症状复发(复发率30.9%),其中AMT复治20例,15例有效(复治有效率为75%)。(4)IBS-SSS总评分在治疗后的2周、4周、随访3个月及随访1年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各指标积分(除身体角色与饮食限制外)及随访1年生活质量各指标积分获显著改善。 第二部分:32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抽血留样。除5-HT、NPY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浆中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D-乳酸、IL-6、IL-10、TNF-α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1.小剂量AMT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安全、有效和低副反应,可作为常规治疗无效时的替代疗法和撤药后复发疗法。 2.小剂量AMT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5-HT浓度,提高血清NPY浓度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品津;;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03期
2 康美清;;调肝理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对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 神经肽水平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11期
3 王伟岸,胡品津;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J];胃肠病学;2002年01期
4 李佃贵;赵玉斌;;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6年11期
5 王伟岸,何剑琴,胡品津,林金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患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3期
6 尉秀清,陈旻湖,王锦辉,胡品津;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8期
7 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许岸高,王伟岸,胡品津;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8 任天华,胡品津,胡志远,沈祖尧;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结直肠扩张后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03期
9 Roja Rahimi;Shekoufeh Nikfar;Ali Rezaie;Mohammad Abdollahi;;Effi cacy of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meta-analy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卿;查安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2 谢东宇;陈璇;;中西药配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1期
3 胡莹;王巧民;;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0年05期
4 郭君;;曲美布汀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01期
5 查安生;张树卿;周导;马燕;章小平;;逍遥煎剂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治疗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毛丽娟;韩树堂;;痛泻要方对腹泻型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1年03期
7 黄星涛;林琦;曾露慧;;痛泻要方配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证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年07期
8 王景秀;林平;;肠易激综合征从肺论治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杨江升;徐珊;申屠利明;徐军;王佳薇;沈勤;汪霖;;宁心安神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生长抑素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霍清萍;张仲伟;王宇新;李金菩;;调肝运脾方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声生;许文君;陈贞;汪红兵;;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李军;徐巧玲;;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联合曲美布汀与单剂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比较[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冯静亚;;老年便秘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评价[A];疗养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声生;许文君;陈贞;汪红兵;;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评价[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支晨阳;周建华;;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孙弋淇;杨向东;;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A];第十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萃[C];2012年
7 汪正芳;郭前坤;张声生;赵鲁卿;杨成;李晓玲;吴震宇;;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影响[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锋;乳糖摄入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卞立群;肠安Ⅰ号方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评价暨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顾红祥;中国南方结肠镜阴性慢性腹泻患者显微镜结肠炎筛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杜广中;针灸足三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赵迎盼;肠安Ⅰ号方干预实验性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脑—肠轴作用机制研究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李晶;冯五金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继承及运用“六位一体”理念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经验总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刘仍海;通调三焦法治疗泻药性便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邹宁;肠易激综合征慢急性联合应激大鼠模型远端结肠交感信号强度变化[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9 赵小青;调肠理气片拆方治疗CFC气秘证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姚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蛋白质的筛选与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娟;肠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龙霖梓;秦香止泻肠溶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脑肠肽表达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政佐;疏肝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田鹤群;健脾润肠饮结合天枢穴按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马子茹;肠宁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立泽;成人自发性巨直肠的临床特点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常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特点及肠道动力相关指标在症状发作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8 朱力阳;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李慧芳;马来酸曲美布汀胃漂浮片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丛靓;沙蒿胶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藤明彦 ,李奉山;肠炎之脑-肠相关研究进展 二、水通道Aquaporin及其调节机制:经Aquaporin调控之VIP所致腹泻的发病机制[J];日本医学介绍;2002年09期
2 王伟岸,潘国宗,钱家鸣;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3 胡品津;从脑-肠互动的高度认识肠易激综合征[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5期
4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韩少梅,郭慧平,方秀才;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5 马红英,谌颖琦,刘玉成,樊龙忠,隋杰,张明华,蒋国顺;湛江市肠易激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6 尉秀清,陈旻湖,王锦辉,胡品津;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8期
7 替加色罗临床研究协作组;替加色罗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2期
8 胡品津;肠易激综合征诊治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9期
9 王伟岸,潘国宗,钱家鸣;精神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10 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许岸高,王伟岸,胡品津;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相徐,齐钢桥,许学明;阿米替林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年02期
2 宋仁权,柯纪定;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J];宁波医学;2000年05期
3 师磊,王芳;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顽固性丘脑灼痛症24例[J];人民军医;2005年11期
4 任振山;付爱丽;;阿米替林中毒急救体会[J];中外医疗;2008年31期
5 蒋小猛;于亚杰;孔梅;王晓燕;王银环;;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年19期
6 陈江飞;朱素燕;胡毅坚;;甘草提取物对阿米替林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年05期
7 倪明;;阿米替林治疗期间的清醒前及入睡前幻觉[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1年02期
8 文积英;阿米替林引起癫痫发作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4年05期
9 郑求珍;刘晓林;;阿米替林急性中毒一例[J];安徽医学;1985年06期
10 王恩乐,马秋晖;阿米替林合用地西泮一次过量致死1例[J];新药与临床;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秀玲;孟宪华;赵长义;;阿米替林致癫痫5例报告[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赵小明;;阿米替林结合红外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陈丽霞;王志纲;爱民;李文标;程宇航;敖登格日勒;李浩军;王传跃;;抑郁症患者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型对阿米替林血药浓度及其去甲基代谢的影响[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平根;钟旗;;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严明;毛星;吴金丽;;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黄跃东;;忘忧方与阿米替林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徐成敏;于敬杰;田进;高春霓;;国产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冯智英;虞燕琴;;抗抑郁药物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杨茞;;温热物理疗法配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张健;贾英民;周高速;张源波;冬兰;周荣斌;;大剂量阿米替林联合氯硝西泮中毒的成功救治体会[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是明启;[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吕群;[N];健康报;2002年
3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魏开敏;[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丽伟;8种精神障碍治疗药物的联合分析方法及阿米替林的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霍晓敏;五周龄大鼠长期应用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对成年期行为及脑增食素水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8年
3 张磊;阿米替林对雌二醇诱导的大鼠多囊卵巢模型卵巢功能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4 康仙慧;大鼠静脉局部麻醉模型的建立与阿米替林静脉局部麻醉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游乐卿;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难治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7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