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26例临床分析
本文选题:炎症性肠病 + 英夫利昔单抗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除肿瘤外最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它具有病情反复、不易治愈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目前生物制剂治疗存在着非常确切的疗效,英夫利昔单抗(IFX)被作为生物治疗的一线药物,我院胃肠内科自2012年开始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本文针对于我院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26例病例,研究英夫利昔单抗对炎症性肠病(包括UC、CD)的治疗疗效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诊治的26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研究方法:英夫利昔单抗以5mg/kg剂量在第0、2、6周给药作为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作为维持缓解治疗。对给予第2个剂量治疗后4周仍无效者不再给予IFX治疗;对初始治疗有效,随后又失去治疗反应者,可将给药间隔时间缩短或将给药剂量增加至10mg/kg。在IFX治疗前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IFX,在取得临床缓解后可将激素逐步减量以至停用,而免疫抑制剂可一直与IFX同用。观察指标:1)临床症状及CDAI评分或Mayo评分;2)检验学指标:炎性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MNA-SF法进行营养评估;3)肠镜改变SES-CD评分;4)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资料:共26例患者(男22例,女4例),其中CD 23例(男20例,女3例),UC 3例(男2例,女1例)。CD发病平均年龄为22.17±8.72,UC发病平均年龄29.00±10.82。应用IFX时初诊病例为8例(均为CD),既往明确诊断为18例。2)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全身表现、肠外表现):腹痛(24例),腹泻(18例),腹胀(4例),血便(11例),瘘管形成(9例,均为CD),肠梗阻(3例,均为CD),穿孔(2例,均为CD),肛周脓肿(7例,均为CD)。发热(13例)、体重减轻(26例)、反复口腔、外阴、肛周溃疡(2例,均为CD)、强直性脊柱炎(1例)。合并用药:合并5-氨基水杨酸(11例);合并糖皮质激素(8例),应用IFX后均逐渐减量,其中1例激素减量后症状加重,为激素依赖型;合并免疫抑制剂(6例)。23例CD患者用药前CDAI平均值为226.04±92.33;用药2周后CDAI平均值为144.78±79.57,与用药前相比p=0.003,具有统计学意义。3例UC患者用药前Mayo平均值为9.33±2.08;用药2周后Mayo平均值为3.33±2.08,与用药前相比p=0.024,具有统计学意义。3)伴发疾病:因腹痛行阑尾炎手术4例(均为CD)。3例起病时检查结核T斑点实验阳性,应用IFX时预防性抗结核治疗。4)检验学指标: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炎性指标、营养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5)肠镜表现:14例患者用药2-3次后行肠镜、小肠CT或胶囊内镜复查,均表现为肠道水肿明显减轻,溃疡面积较前减小、数量上也较前减少,溃疡表面结痂或呈增生性改变。6)不良反应:1例患者首次静点IFX时出现喉头水肿、周身疼痛、颜面潮红、气短、皮疹,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上述不良反应每次静点IFX时反复出现。1例患者1次用药后出现颜面潮红,未给予特殊处置,症状自行缓解。1例患者用药2次后出现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不伴有粒细胞改变,抗炎治疗后好转。上述患者均没有因为不良反应终止治疗。1例患者用药4次后明确诊断为肺结核,给予停用IFX(CD患者)。其余患者无过敏、感染、自身免疫、肝肾功能改变、癌变、脱髓鞘病变和神经系统障碍等不良反应。7)转归:1例患者治疗9次后内镜及临床症状缓解后停用IFX,1年后复发,1例患者治疗13次后内镜及临床症状缓解后停用IFX,3年后复发(均为CD),上述2例患者停用IFX期间间断给予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复发后再次行IFX治疗有效;2例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其中1例患者用药7次后临床症状缓解,但肠瘘口未见缩小,行全大肠切除术,术后行小肠造瘘,另外1例患者用药3次后出现肠穿孔,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小肠造瘘术(均为CD);1例患者用药4次后明确诊断为肺结核,给予停用IFX(CD患者);2例患者用药1年后,达到内镜及临床缓解,给予停药约1年,目前病情平稳(均为CD);1例患者用药4次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确,于外院检查血清英夫利昔单抗浓度较低,给予增加IFX剂量后症状缓解(UC患者);其余18例患者目前仍在行IFX治疗,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缓解。结论:1)英夫利息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较好,但是治疗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2)在临床缓解期间停止应用英夫利昔单抗(并且不考虑任何其它因素)的患者将随着时间进展复发,复发后再次启用英夫利昔单抗同样有效。3)克罗恩病易累及肠道回盲部,急性发作时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鉴别二者。4)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会增加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风险,用药前及用药期间需要进行结核筛查,必要时预防性抗结核治疗。5)英夫利昔单抗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失应答,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血清英夫利昔单抗浓度的测定对治疗IBD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BACKGROUND & OBJECTIVE :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 ) is a chronic , recurrent bowel inflammatory disease , including ulcerative colitis ( UC ) and Crohn ' s disease ( CD ) ,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except tumors . Methods : The doses of infliximab were treated as induction remission at the doses of 0 , 2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with 5 mg / kg . The same dose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patients at the same dose every 8 weeks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Clinical symptoms and CDAI scores or Mayo scores ; 3 ) Clinical symptoms and CDAI scores or Mayo scores . Results : 1 ) General data : 26 patients ( 22 males , 3 females ) , 3 UC 3 ( 2 males and 1 female ) . The mean age of CD was 22.17 卤 8.72 , the average age of UC was 29.00 卤 10.82 . The initial diagnosis was 8 cases ( both CD ) and 18 cases ( 18 cases ) , abdominal distension ( 4 cases ) , bloody stool ( 11 cases ) , fistula ( 9 cases ) , abdominal distension ( 4 cases ) , bloody stool ( 11 cases ) , fistula formation ( 9 cases , both CD ) , intestinal obstruction ( 3 cases , all CD ) , perforation ( 2 cases , both CD ) and perianal abscess ( 7 cases , all CD ) . The average mean value of CDAI in patients with UC was 9.33 卤 2.08 ; the mean value of CDAI after 2 weeks of medication was 3.33 卤 2.08 ; the mean value of CDAI after 2 weeks of medication was 144.78 卤 79.57 . The average mean value of CDAI after 2 weeks of medication was 144.78 卤 79.57 . 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is relatively large ,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erum level of infliximab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BD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J];上海医学;2000年07期
2 黄群;老年炎症性肠病[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4期
3 秦克旺;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4期
4 何怀纯,刘俊;炎症性肠病营养[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4期
5 孙蕾民;炎症性肠病与妊娠[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6 池肇春;炎症性肠病发病机理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1年11期
7 欧阳钦;对加强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的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1年04期
8 欧阳钦;提高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1期
9 施文娟,张建,刘厚钰;炎症性肠病中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J];中国临床医学;2001年01期
10 袁晓刚;炎症性肠病17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倩;雷敏;姒健敏;;中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基于医院为基础的411例患者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曹倩;朱琴;姒健敏;;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多态性与酶活性检测在汉族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价值研究[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优优;陈春晓;厉有名;;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及治疗[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智峰;周艳华;刘玉兰;;炎症性肠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5 朱琴;曹倩;姒健敏;;17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情况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朱琴;曹倩;姒健敏;;17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情况研究[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吕宾;;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邓高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A];2011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大会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9 欧阳钦;;顽固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郑家驹;;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困惑与挑战[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中桥;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炎症性肠病[N];家庭医生报;2007年
2 保健时报实习记者 李昆鹏;巧克力不算炎症性肠病罪魁[N];保健时报;2007年
3 黄欢;炎症性肠病不可怕[N];健康时报;2007年
4 张中桥;炎症性肠病由不当生活方式引起[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张中桥;精神紧张易致炎症性肠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夏洪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李鹏;炎症性肠病的新疗法[N];健康报;2008年
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胡品津;我国炎症性肠病学组已制定了协作研究计划[N];健康报;2010年
8 通讯员 高翔;炎症性肠病患者增多[N];湖北日报;2002年
9 记者 刘海英;英研究揭示炎症性肠病关键分子[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朱国旺;当心炎症性肠病来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佳蓉;云南省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特征、环境及复发因素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绍衡;Syndecan-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变化及诊治价值评估[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伟;缓解期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特征性菌群失调[D];武汉大学;2015年
4 马丹;结肠化生Paneth细胞通过TLR4通路调节IL23/Th17轴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崔伯塔;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6 曹倩;中国人群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基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彦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吴迎;炎症性肠病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分析[D];武汉大学;2013年
9 罗涵青;应激和应对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刘彬果;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学发病及免疫调节剂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68)Ga枸橼酸的合成及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赵广西;水通道蛋白3和8在消化系统的表达及其在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的改变[D];复旦大学;2014年
3 谭玲婵;海南炎症性肠病单中心临床资料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艳梅;IL-35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和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秀明;Nur77在炎症性肠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邓燕云;~(18)F-FDG PET/CT显像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小珍;内质网应激蛋白和黏蛋白2在小鼠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何敏红;mTORC1信号通路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陈金敏;非侵入指标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判断中的诊断效能[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王玉萍;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学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07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80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