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长期随访研究
本文选题:再生障碍性贫血 + 肝炎 ; 参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H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6个月疗效和3年生存率(OS)。结果: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男女之比4∶1,中位发病年龄16(4-43)岁,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4例,13%)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2例,73%)为主。肝炎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同时发病(7例,23%),也可先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23例,77%),但以后者更常见。较之与肝炎非同时发病的患者,AA与肝炎同时发病的患者起病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更低(P值分别为0.042、0.012、0.001),但AA起病时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更低(P=0.046),CD4~+/CD8~+比例失衡更明显,但此差异缺乏显著性(P=0.538)。影响疾病6个月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肝炎时胆红素峰值、骨髓中成熟单核细胞比例(P值分别为0.044、0.006、0.034)。长期随访显示,疾病2年OS为64.3±9.2%,患者6个月疗效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预后(P0.001)。结论: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以SAA及VSAA为主,大多为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相关的AA,患者早期感染发生率高,肝炎与AA同时发生者免疫紊乱更明显;HAAA患者预后差,6个月无治疗反应者总体预后差,宜早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 (HAA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laboratory results, 6-month efficacy and 3-year survival rate of 30 patients with HAA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4: 1. The median age of onset was 164-43 years. The main diseases were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in 4 cases and 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 (VSAA) in 22 cases (n = 73). Hepatitis can occur at the same time as aplastic anemia (AAA) in 7 cases and in 23 cases before aplastic anemia in 23 cases, but the latter is more common. The levels of alt, AST and TBIL in patients with AA and hepatiti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non-concurrent hepatitis (P = 0.042, 0.012, 0.001, respectively), but the disorder of lymphocyte subsets at the onset of AA was more obvio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CD19 ~ B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0. 046. The imbalance of CD4 ~ / / CD8 ~ ~ ratio was more obviou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disease for 6 months were as follows: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the peak value of bilirubin in hepatitis and the ratio of mature monocytes in bone marrow (P = 0.044, 0.006, 0.034, respectively). Long-term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OS of 2 years was 64.3 卤9.2,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6 month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overall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P 0.001). Conclusion SAA and VSAA are the most common occurrence in young male patients, most of them are non-A / B / B / C related AAs, and the incidence of early infection is high. The prognosis of HAAA patients was worse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and AA, and the overall prognosis of those who did not respond to treatment at 6 months was poor, so it was appropriate to do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arly.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分类号】:R556.5;R57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秋妹,周丽君;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山西临床医药;2000年05期
2 ;上海新疗法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J];医学信息;2000年04期
3 许正锯,李树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肝脏;2001年04期
4 惠吴函 ,杨岩 ,李舜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5 季健玲,刘红,孙超,姜胜华,丁润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2期
6 辛碧珍;陈志哲;胡建达;林淑屏;梁玉英;;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5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2期
7 长■大;柴静媛;肖卫国;;再生障碍性贫血[J];日本医学介绍;1992年03期
8 张素桂,孙怀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年01期
9 王家林,魏品康;中西医结合治疗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三年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1994年07期
10 史杏英;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J];医师进修杂志;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庆;王安全;马传香;李密密;于清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石清印;;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张水生;王晓莉;陈世林;罗敏智;张胜敏;程洪波;魏宇靖;;再生障碍性贫血CD34+表达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徐春丽;刘林;孔佩艳;刘红;陈幸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范艳玲;王志国;于存国;展昭民;张伯龙;马军;;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树叶;王巍;曹峰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永彬;李晓红;马健;王志红;徐丽昕;高春记;达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A];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血液肿瘤论坛会议会编[C];2008年
8 周荣富;欧阳建;陈兵;邵晓雁;许景艳;张启国;杨永公;周敏;关朝阳;陶红;张弦;;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郁鸿;;再生障碍性贫血(英国治疗指南2010)[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泡泡;怎样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治愈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3 妇产科主治医师 张锦秀;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纠正贫血后阴道顺产[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咏梅;再生障碍性贫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时仲省;“小移植”减少放化疗毒副反应[N];健康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课题一 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课题二 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李建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系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赵秀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傅晋翔;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岳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成脂分化异常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唐旭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选择预测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7 孙谕;LIGHT信号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8 童金生;β_2-肾上腺素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失衡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10 于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的研究及染色体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秋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临床结局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朱枫;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牛俊伟;白细胞介素-21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4 邓婷;马ATG和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李安娜;WWP2和PTEN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翟小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高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袁成录;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D];青岛大学;2004年
9 邹威;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黄海雯;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45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84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