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从太阴病论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05:18

  本文选题:太阴病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 参考:《辽宁中医杂志》2016年11期


【摘要】:目的:观察理中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48对照组例,治疗组给予理中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仅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肠道菌群变化、症状积分及血清内毒、HBV-DNA转阴、HBe-Ag转阴,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结果:经过理中汤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症状积分及血清内毒素均比对照组患者有所改善(P0.05),但在肝功能的改善及HBV-DNA转阴、HBe-Ag转阴方面没有明显区别。结论:理中汤可显著改善太阴病脾阳虚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水平,其可能通过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挥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zhong Decoction on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after hepatitis B. Methods: 100 cases of post hepatitis B cirrh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2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48 control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izho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Entecavir Dispersible Table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Entecavir Dispersible Tablets,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3.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liver function, intestinal flora, symptom integral and serum endotoxin, HBV-DNA turning Yin, HBe-Ag turned to Yin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flora, symptom integral and blood serum endotoxin were improved (P0.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0.05), but in the liver, but in the liver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unction improvement and HBV-DNA turning Yin,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HBe-Ag and Yin. Conclusion: Lizhong decoc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endotoxin level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fter hepatitis B syndrome, which may be used to improve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作者单位】: 柳州市中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科技局攻关课题(2014J030414)
【分类号】:R512.62;R5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环龙;梁勇;;肠道微生态变化及临床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12期

2 王经邦;洪黎民;;仔鳗肠道微生态的重建与嗜食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1年01期

3 ;首届广东省肠道微生态学研讨会纪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年02期

4 魏开敏;;肠道微生态,保护人健康[J];祝您健康;2012年11期

5 杨东山,肖钧刚,高翔;婴幼儿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115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2000年10期

6 江月斐,劳绍贤;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年03期

7 金红芝,李X宝;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04年02期

8 毛萌;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10期

9 孙建琴;;肠道微生态与健康[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9年02期

10 江美玲;许岸高;;肠道微生态和老龄化[J];医学综述;2012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虹;付斌;平文祥;;Lb.paracasei HD1.7对小鼠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袁杰力;;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概况和进展[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冯颖;;肠道微生态的维持与改善[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九期):肠道微生态与健康[C];2007年

4 吴爱成;;99例胃肠道感染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刘长宝;崔乃强;;活血清胰汤对肠道微生态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李丹;任爱民;王红;;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万岱;姚永莉;;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陈烨;;肠道微生态与肠粘膜屏障[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德昌;;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万献尧;张久之;;重视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的改变[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艳娟;平衡肠道微生态让你的美“由内而外”[N];中国食品报;2013年

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上)[N];中国食品报;2010年

3 张旭;肠道微生态平衡——健康的基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何艳娟;平衡肠道微生态 警惕抗生素滥用[N];中国食品报;2013年

5 王其玲邋马伟杭 胡玲;保护体内的“植被”[N];健康报;2007年

6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7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下)[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记者 李禾;如何防止微生态营养失衡?[N];科技日报;2007年

9 周胜华;大学新生谨防“水土不服”[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歧杆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地位[N];中国食品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归崎峰;肠道微生态在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冠楠;氟胁迫对不同抗性家蚕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侯天舒;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及宿主代谢的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彭鑫;《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曦;腹盆腔放疗模拟照射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与肠炎发生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吴水芸;高脂肥胖对肠道微生态、短链脂肪酸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6年

3 姚玉川;慢性消化疾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测定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付斌;Lb.paracasei HD1.7对小鼠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郭乐;苹果酵素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恢复重建作用[D];大理学院;2015年

6 向芸庆;不同饲料饲养家蚕其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的类型组成及差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何一伟;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8 韩晓霞;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梁锦俊;虚实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杨文翠;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道微生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08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908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9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