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FL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膳食因素及血清LPS、IL
本文关键词:NAFL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膳食因素及血清LPS、IL-18、IL-1β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医科大学》 2015年
NAFL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膳食因素及血清LPS、IL-18、IL-1β的相关性研究
陈艳丽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检资料、血清指标、人体成分的分析,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血清中LPS、IL-18、IL-1β水平变化,收集研究对象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和膳食因素及血清LPS、IL-1β、IL-18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在某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对所有被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包括饮酒史、药物与肝脏毒性物质接触史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等)、体格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人体成分分析(内脏脂肪面积)以及肝脏超声检查;收集其体检资料,利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个人一般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其膳食种类和摄入量。将研究对象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人群的一般情况及膳食结构,人体成分指标、生化指标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LPS、IL-18、IL-1β浓度。同时处理粪便标本,提取细菌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并分析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在两组人群间表达的差异。结果1、NAFLD组的BMI、VFA、PBF、WH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NAFLD组的WBC、FBG、VLDL、ALT、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EUT、LYMP、TG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在TC、AST、Cr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LPS在NAFLD组和对照组的浓度(ng/ml)为172.64±67.21和153.51±83.88(p=0.302,P0.05),两组间无差异;血清IL-18、IL-1β在NAFLD组和对照组的浓度(pg/ml)分别为121.01±39.61、98.08±40.10、23.78±9.40、19.06±9.4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0、-2.307,P=0.013、0.024)。3、NAFLD组总能量、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大肠埃希菌在NAFLD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拷贝数/克湿便),分别为4.62±1.20和4.59±1.67(P0.05),乳酸杆菌在NAFLD组明显减少(3.45±1.45),低于正常对照组(4.20±1.41,P0.05)。5、NAFLD组LPS与BMI成正相关(r=0.349,P0.05),NAFLD组IL-18与BMI、WHR、TG成正相关(r=0.361、0.504、0.372,P0.05)。NAFLD组IL-1β与BMI、WHR、TG成正相关(r=0.345、0.343、0.465,P0.05)。NAFLD组乳酸杆菌属与IL-18、IL-1β成负相关趋势(r=-0.086、-0.163,P=0.611、0.341),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NAFLD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18、IL-1β均明显升高,IL-18、IL-1β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NAFLD的病因之一。2、被调查人群各营养素摄入基本能够满足人体需求,但膳食结构仍不够合理,部分营养素过高或过低。同时人体成分分析与饮食因素相关性很大,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3、NAFLD患者肠道有益菌明显减少,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NAFLD患者可能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4、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是导致NAFLD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林辉;蔡俊;陈东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年02期
2 唐源淋;张绍衡;郭亚兵;姜泊;陈烨;;两种方法定量分析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比较[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年01期
3 杨艳;乔杰;李美芝;;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年01期
4 赵海英,王惠吉,吕治,许淑珍;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7期
5 任习芳;龚发良;刘修莉;陈畅;;血尿酸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变化[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克军;调整肠道菌群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9期
2 贺杰;吴小平;;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年01期
3 胡晔;赵桂鸣;张英平;;微生态制剂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4 潘文;王贵霞;王晓萍;;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中药干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2年12期
5 王伟芳;曹建彪;范公忍;周一鸣;马丽;;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应用的Meta分析[J];北京医学;2015年03期
6 金标;;口服培菲康对肝硬化患者血氨、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1年03期
7 徐义军;王超;;乳果糖对门脉高压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年12期
8 魏晓;王雪松;邵长林;刘威;邹大阳;黄留玉;袁静;;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学的研究[J];军事医学;2011年07期
9 范东旭,杨婷,房淑清,罗维,王跃生;肝硬化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年01期
10 钟转华;陈渝萍;;内毒素与肝硬化并发症的关系及其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防治[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孙天燕;王惠吉;;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屏障的改变及微生态制剂对其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箴言;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莹;茵陈蒿汤及其拆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杜静;基于病例—对照和家系的INSR基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道爱;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IL-18、MCP-1、PYY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军;HB-H-7树脂血液灌流吸附犬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3 徐国营;NO、ET-1在门脉高压大鼠断流前后胃粘膜的水平变化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胡晔;瑞甘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安娜;内障丸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巍;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益生菌的筛选[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陈玉龙;巴马香猪肝硬化模型的建立及其肠道菌群演替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刘佳;人肠道菌群PCR-DGGE方法的建立及脾虚患者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9 张月晓;益生菌对急性肝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保护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麦热姆妮萨·艾麦尔;长寿老人肠道益生菌(probiotics)的分离鉴定及长寿机理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4期
2 秦恳;马秀英;周婷;张帆;吴琴琴;曾莉;杨英;黄燕;邹天富;李李;王佑娟;;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高尿酸血症关系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2年02期
3 范东旭,杨婷,房淑清,罗维,王跃生;肝硬化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年01期
4 李运红;徐肇敏;吕瑛;黄群;邹晓平;;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向国卿;孟宪云;张浩;台文霞;孟晓丹;王炳元;;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10期
6 周婷婷;秦波;;脂肪细胞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29期
7 王炳芳;田培营;冯堃;吴福荣;陆永高;杨英;;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30期
8 范建高;;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脂肪性肝炎防治的新靶点[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03期
9 袁杰利,文姝,康白,朴永哲,孙丽雯,温朗聪,高玉娟,魏建平,张润栋;三种益生菌对种鸡肠内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华静,李继强,曾民德,张达荣,董晓旭;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转华;肝硬化患者肠生物机械屏障改变及微生态制剂干预价值[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传峰,李立明,刘家彬,白智勇,拾君玲;膳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年03期
2 刘娇;膳食因素与癌症危险研究近况[J];山东食品科技;2003年10期
3 戴重光;;膳食因素對於抗硒毒的影響[J];生理学报;1956年04期
4 郭洁;雷放鸣;王远萍;李雪华;周小兰;李佳圆;周卫东;王燕;杨春霞;;膳食因素与城市居民血脂水平关系的岭回归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1期
5 陈海峰;膳食因素与癌症危险[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5年06期
6 关怀;国际膳食因素:癌症原因与预防会议[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2年01期
7 建军;癌症与膳食因素的影响[J];药膳食疗研究;2000年01期
8 刘海珍,宋桂花,刘凤霞;绝经前后的日本妇女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和相关膳食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年04期
9 陈君石;;可能增加癌症发生的膳食因素[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2年04期
10 张强华;冠心病的7种膳食因素[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君石;;可能增加癌症发生的膳食因素[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五期):营养与癌症专题[C];2002年
2 潘洪志;;中国常见食物嘌呤数据库的建立及膳食因素对血尿酸的影响[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万爱华;傅平;汪之顼;修新红;;青岛市城区120例中晚孕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膳食因素分析[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许颖;张波;孙丽娜;卓淑雨;黄莉莉;周晓星;苏宜香;;膳食因素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关系[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张令达;熊文辉;夏惠芬;冯建高;陈道高;高摄渊;;膳食因素对饲高胆固醇大鼠的血脂、LPO、某些酶活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增龄关系[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老年营养暨第二届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6 许颖;张波;孙丽娜;卓淑雨;黄莉莉;周晓星;苏宜香;;膳食因素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关系[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飞卫;胡俊;张贵成;李迎新;赵炜光;;膳食因素与脑血栓发病关系的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贾勇;[N];大众卫生报;2005年
2 豫珥;[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记者 王丹;[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徐丹;[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记者 任珊珊;[N];广州日报;2007年
7 梁捷;[N];光明日报;2000年
8 刘晓;[N];中国商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硕;上海市某区小学生代谢异常及膳食因素对儿童血压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艳丽;NAFL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膳食因素及血清LPS、IL-18、IL-1β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岩;不同膳食因素对大鼠血脂与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和规律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4 刘毅;影响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的膳食因素分析[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5 万爱华;青岛市城区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与膳食因素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相关机构
>河北联合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青岛大学
>复旦大学
相关作者
>刘岩 >万爱华
>刘毅 >杨硕
>陈艳丽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NAFL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膳食因素及血清LPS、IL-18、IL-1β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4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94061.html